分享

两栖类动物(动物)

 典咏缘 2017-08-19

  新蛙亚目包括了无尾目中96%的种类,其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甚至包括一些偏僻的岛屿,只是不出现在新西兰,在新西兰只有始蛙亚目而没有新蛙亚目。新蛙亚目的成员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和南半球,其中以拉丁美洲种类最为丰富。本页介绍的就是一些以热带地区和南半球为主要分布区的成员。

细趾蟾科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 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多达52属和接近800种,分布于从美洲最南端到墨西哥一带以及加勒比海岛屿,还有5个种到达美国南部。细趾蟾科中仅卵齿蟾Eleutherodactylus一个属就有超过450种,这个属的成员有奇特的生殖方式,其中一个种为卵胎生,其它种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就是小蛙而不是蝌蚪。细趾蟾科的众多成员适应多种不同生活方式,相貌也各不相同,有些似蛙,有些似蟾蜍,有些树栖似雨蛙,还有些穴居。细趾蟾科其它著名的种类还有五趾细趾蟾Leptodactylus pentadactylus,即南美牛蛙,其外表和习性都与北美牛蛙类似,体型大而凶猛,但是二者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不属于蛙科而属于细趾蟾科。另一种著名的大型细趾蟾是颜色艳丽的饰纹角花蟾Ceratophrys ornata,身长达20厘米,粗壮而凶猛,甚至敢于攻击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动物。

龟蟾科

  龟蟾科Myobatrachidae 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也有人将其归入细趾蟾科。龟蟾科有大约20属100种左右,和细趾蟾科一样,既包括一些似蛙的成员,也包括一些似蟾蜍的成员,还有不少穴居的种类以适应澳洲干旱的气候,但是缺少树栖的成员。龟蟾科最奇特的成员是胃育溪蟾Rheobatrchus silus,这种二十世纪年代才被发现的新种将卵放在雌蟾的胃中孵化,最后将小蟾从口中吐出。更奇怪的是,胃育溪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突然消失了,离其被发现仅十余年时间,它们的灭绝原因现在还不得而知,成为不解之谜。

塞舌蛙科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 仅2属3种,分布于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塞舌蛙科是小型的陆栖蛙类,卵产于陆地上而不是水中,卵直接孵化成小蛙或者将蝌蚪背在直到变态成小蛙,而这些附在背上的可都没有嘴,不用进食。塞舌蛙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沼蟾科

  沼蟾科Heleophrynidae 仅1属4种,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开普敦一带的山地急流中,趾端有吸盘,其蝌蚪嘴上有也吸盘,可以附着在岩石上而不被急流冲走。沼蟾的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雨蛙科

  雨蛙科Hylidae 两栖动物的第二大科,有40余属超过700种。雨蛙科的绝大多数成员分布于美洲特别是美洲热带地区,但其中最大的属雨蛙属的少数成员除了美洲以外还分布到了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北部,在我国境内有9种,另有4属近150种分布于大洋洲,分布于大洋洲的这些成员有时被单列为雨滨蛙科。雨蛙科主要是树栖蛙类,趾端膨大成吸盘,是美洲和澳洲主要的树栖蛙类,而在亚洲和非洲则被树蛙和非洲树蛙所取代。作为一个大科,雨蛙科的成员也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典型的树栖蛙类外,无论美洲还是大洋洲均有些地下生活的穴居成员和陆地生活的成员,但是没有完全水栖的成员。雨蛙科的不少成员有很好的保护色,与环境混为一体,也有一些色彩鲜艳,最奇特的是美洲的红眼蛙,静止不动时只显露绿色,不易发现,行动时则显露出体侧鲜艳的颜色,以迷惑敌人。

附蛙科

  附蛙科Centrolenidae 包括2种附蛙Centrolene和70多种小附蛙Centrolenella,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东北的的拉丁美洲广大地区。附蛙体长7.5厘米,生活在多岩石的瀑布中,也在那里产卵,卵附着在岩石上。小附蛙体型非常小,多数不过3厘米,多是些树栖蛙类,在树叶上产卵。附蛙科成员的腹部皮肤为半透明,能够隐约看到内脏。

疣蛙科

  疣蛙科Allophrynidae 仅疣蛙Allophryne ruthveni一种,分布于南美洲北部,是小型树栖蛙类。疣蛙科的分类地位尚不明确,可能与蟾蜍科、细趾蟾科或者雨蛙科有一定亲缘关系。

短头蟾科

  短头蟾科Brachycephalidae 有2属2~3种,分布于巴西东南部的海岸森林中。短头蟾科是体型最小的两栖动物,其中最小的一种不到一厘米,其它的也只是刚刚超过一厘米。短头蟾的身体为明亮的金黄色,四肢细小,每肢只有三个有功能的脚趾。短头蟾生活于森林地面的落叶层中,在陆地上产卵,卵直接孵化成小蛙。

多指节蟾科

  多指节蟾科Pseudidae 有2属7种,分布于南美洲北部和东部从哥伦比亚到阿根廷一带的低地水域。多指节蟾科最著名的种类当属奇异多指节蟾Pseudis paradoxa,即不合理蛙,成蛙身长7厘米,但是蝌蚪却长达25厘米。多指节蟾为水生蛙类,而埋在泥穴中度过干旱。

箭毒蛙科

  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有6~8属130~170种,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箭毒蛙毫无疑问是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蛙类,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属于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动物之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拥有非常鲜艳的警戒色,是蛙中最漂亮的成员。箭毒蛙科的成员并非全部有毒和色彩鲜艳,有毒的成员彼此之间的毒性也有差异,其中毒性大的种类一只所具有的毒素就足以杀死两万只老鼠。箭毒蛙多数体型很小,最小的仅1.5厘米,但也有少数成员可以达到6厘米。

蟾蜍科

两栖类动物精彩图册
  蟾蜍科Bufonidae 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蛙科

两栖动物
  蛙科Ranidae 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树蛙科

  树蛙科Rhacophoridaae 有10~12属200~300种。树蛙科外形与雨蛙非常相似,但和雨蛙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与蛙科亲缘关系比较接近,这种相似是对树栖生活的适应,其它几个科的树栖成员也大多外表相似。树蛙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也能见到。最著名的树蛙当树亚洲的几种飞蛙,如黑掌树蛙Rhacophorus nigropalmatus和黑蹼树蛙R. reiwardti,它们的脚掌大,脚蹼非常发达,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

非洲树蛙科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 有16~19属200~300种,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有种分布在塞舌尔群岛。非洲树蛙体型很小,既有树栖也有路栖,还有穴居成员,其中不少种类喜欢生活于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节蛙科

  节蛙科Arthroleptidae 有8属70余种,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地,有时被并入蛙科。有些节蛙的卵孵化出来就是完成变态的小蛙,有些则尚保留有尾巴。节蛙科最有趣的种类是壮发蛙Trichobatrachus robustus,分布于喀麦隆到刚果一带的热带雨林中,雄蛙在繁殖季节在体侧和腿上长有毛发状皮肤衍生物。

姬蛙科

正在加载  姬蛙科Microhylidds 有65属超过300种,其属的数量是两栖动物种最多的。姬蛙科在世界大多数温热带地区都能见到,其中在某些地区,如马达加斯加和新几内亚成为当地的主要蛙种,包括了当地将近半数的无尾目成员,但是在其它分布区姬蛙科均不是主要的蛙类。姬蛙科多是小型蛙类,最小的身长不到1.5厘米,但是也有少数身长科达到8~9厘米。很多姬蛙生活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如非洲的短头蛙,短头蛙平时很难见到,只在短暂的降雨期开始活跃。姬蛙在热带森林的落叶中生活,也有一些为树栖成员,树栖成员在马达加斯加和新几内亚尤为常见。也有些很多姬蛙在植物上产卵,其中生活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地区的全部一百余种姬蛙都没有蝌蚪阶段而直接孵化出小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