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

 光名4439 2017-08-19

本文节选自《中国公路》杂志2017年第14期专题,专题名称:青年力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欲了解文章全部内容,请订阅《中国公路》杂志,订阅电话:010-84990501。

  白山黑水间,绿色长龙演绎“双示范”高速公路;赤水河东岸,三色彩带凝成我国首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公路。从“绿色公路梦”到“旅游公路梦”,再到“团队建设梦”,41岁的孔亚平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我若朗朗烈烈,生命便理直气壮。”这正是她的鲜明写照。

人物档案

姓名:孔亚平

年龄:41岁

职务: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交通运

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输12

  发展,需要敢闯敢试的基层探索,也需要周严细密的顶层设计。

  短短7个月,围绕“绿色公路”和“旅游公路”的顶层设计接连出台——2016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2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两大文件,都凝聚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简称“交科院环安中心”)主任孔亚平的心血。她牵头起草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了《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作为部属单位重要专家在全国进行了宣贯,得到了相关司局的认可。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41岁的孔亚平,多年来一直从事绿色公路、旅游公路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她有三个梦:一个是绿色公路梦,一个是旅游公路梦,还有一个是团队建设梦。

△ 鹤大高速公路被誉为我国建设绿色公路的标杆

绿色公路梦

  在白山黑水间,鹤(岗)大(连)高速公路吉林段犹如一条绿色长龙,蜿蜒低徊,穿山越岭。

  2016年10月全线贯通的鹤大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和“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项目”,也是全国唯一一条新建的“双示范”高速公路。作为技术支持单位之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交科院”)遵循“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因地制宜”的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专项设计、现场咨询等角度入手,多方位、全过程助力鹤大高速公路建设。

  这条公路,成为孔亚平逐梦“绿色公路”的一个里程碑。她牵头负责这个“双示范”工程,内容涵盖了科研、咨询、设计多个方面。

△ 季冻区湿地路基修筑和低温环境下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鹤大高速公路

  挑战,一开始就摆到了孔亚平和她带领的交科院环安中心研究团队面前——鹤大高速公路位于长白山区腹地,沿线森林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公路建设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破坏和扰动。怎样才能尽量减少破坏?怎样提高公路建设中表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面对挑战,孔亚平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长白山黑土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和乡土植物种子,不但能够为公路边坡、临时用地生态恢复提供养分和种子库,提高生态恢复效果,也能大大节省后期工程绿化费用。”

  基于此,交科院环安中心研究团队在项目建设之初,就与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起对沿线表土资源进行遥感分析、现场调查,筛选出重要的黑土资源保护段落,分段规划表土存放地,制定场地标准化建设要求,提出表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表土资源集中收集和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针对施工初期山高林密、植被保护工作难开展的问题,研究团队在业内首次提出了基于3S技术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植物资源保护技术,弥补了前期对路线穿越区域植被整体状况了解不深、不细的缺点,为隧道口、互通区等视觉敏感点制定个性化植物保护措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项项科技创新,有效地保护了鹤大高速公路沿线植物资源和表土资源。据统计,鹤大高速公路吉林段共收集表土约230万立方米,全部用于后期绿化恢复;保护原生态环境约9万平方米,保留乔木约7.6万余株。

  同时,研究团队研发的季冻区湿地路基修筑和低温环境下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等技术也在鹤大高速公路得到广泛应用。依托鹤大高速公路和多年的研究成果积累,孔亚平带领团队完成了季冻区高速公路抗冻耐久及生态保护关键技术项目。该项目研究成果荣获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植被保护与恢复成效显著

  建成通车后,鹤大高速公路被交通运输部领导称赞为绿色公路的标杆和样本,在行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2016年的绿色公路发展年会,也以鹤大高速公路作为示范工程开展考察及相关活动。

  回首这一工程,孔亚平如此总结成功要素:一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实现了建设与保护并重,避免走“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二是

  多部门、多学科协作,秉承“生态保护与公路建设同步”的理念,建立由公路工程、桥隧工程、建设管理、环保、景观等专业共同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发挥作用;三是技术实施与现场管理形成联动,既保证了科研成果与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又促进了现场管理;四是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将“作品意识”融入科研思维,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发更多、更好、更务实的科技成果,使团队在工程建设中锻炼成长。

  实际上,孔亚平的职业生涯与绿色公路密不可分。她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后便来到了交科院,长期从事绿色公路和旅游公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和咨询工作,如今已是交科院环安中心主任、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咨询专家。

  在试点示范的带动下,“修路要修生态路”的理念在交通运输行业逐渐深入人心。自2016年6月以来,交通运输部连续公布了3批共33个绿色公路示范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涵盖新建高速公路、改扩建高速公路、独立大桥、国省干线公路等各类工程项目。

  孔亚平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的《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公路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提出五大建设任务,决定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并提出了顺利实现建设目标的五项保障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意见》对于推动全面提升公路建设理念、转变公路建设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绿色公路发展将迎来一个春天。”

  “实际上,不管是在碳汇生态恢复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还是在具体实施、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我国的绿色公路建设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孔亚平强调,“我们将继续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理念提升、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为抓手,不断推动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建设,促进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转型升级。”

旅游公路梦

  孔亚平的第二个梦,是“旅游公路梦”。2016年5月,由孔亚平牵头设计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公路,被视为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公路。

△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是我国第一条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旅游廊道,是探索“ 交通+ 生态旅游”的新途径,是精准扶贫的新思路。

  如今,当你来到赤水河顺流而下的东岸,就可以看到一条线形优美的二级路与自行车道“相依相偎”。黑色的机动车主线、红色的自行车慢行线和绿色的河道,三色彩带凝成赤水河谷的亮丽风景线。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相得益彰。

  这条以“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为定位的旅游公路,一端连着中国第一酒镇贵州茅台镇,另一端连着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贵州赤水市,中间则有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国酒文化、巴国文化、盐运文化等。机动车道主线全长153.6公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154.3公里,把赤水河流域生态景观、旅游景点、历史古迹、文化热点串联在一起,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格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条路堪称旅游公路的典范和明星工程,为我国旅游公路建设树立了样板。

  这条公路追求“路、景、产”三位一体,实现了供给侧改革新突破。公路建设充分与沿线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扶贫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将旅游公路、旅游景点、风景名胜、沿线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来打造。努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从单纯满足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态、文化传播、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转变。

  “广义上讲,旅游公路是指具有交通运输与旅游服务双重功能的公路。狭义上讲,旅游公路是指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视觉的、自然的、文化的、历史的旅游价值的公路。从结构组成来看,旅游公路是一个公路主体、慢行系统、服务设施、景观文化、解说系统有机结合的系统。”谈起旅游公路,孔亚平滔滔不绝。

△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九龙屯驿站吸引了众多游客停留、住宿。

  在她看来,在一个区域内,旅游公路网络就像一棵由主干发散至末梢的常青树,将旅游人口像养分一样运至区域内各个角落,将旅游资源整合为大树上产生价值与品质的叶片,两者交互运作,使区域旅游业相互滋养,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更使当地百姓受益。正可谓“以路为媒、以路促建、以路富民”。

  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可以说是适应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必然选择,也是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抓手。孔亚平牵头起草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并具体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和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孔亚平表示,旅游公路建设理念应在传统公路建设模式上,结合需求侧新变化创新发展。发展旅游公路,要将系统观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旅游公路系统;要有绿色思维,让绿色思维在设计者、建设者、运营者心中深深扎根,在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预留生态修复和发展空间;要重视人文传承,重视区域乡土文化的保护、历史文化的挖掘,使旅游公路的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段历史记忆、都是一场文化之旅,将文化的烙印融入旅游公路的每一处细节。

  “此外,发展旅游公路要敢于模式创新。”她强调,旅游公路是一个开放系统,有其产品属性,可采用PPP模式,合理整合沿线资源,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有效突破融资困境。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建立经营平台,对接沿线产业,创新经营模式,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 来自四川宜宾的自行车爱好者畅行赤水河谷旅游公路

  事实上,早在2006年,交科院环安中心就已经开始了旅游公路的研究,直到4年前,贵州省遵义市领导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果断决策,勇于创新,妥善解决了建设中的融资难题,才有了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惊艳问世。

  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孔亚平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的旅游公路建管新模式成功应用于遵义市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设,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最终以45亿元的建设资本撬动了近千亿级的产业廊道,示范效果显著。

  6月20日,在交通运输部和中组部联合举办的精准扶贫市长培训班上,孔亚平介绍了基于多年科研积累和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实践开展的旅游公路建设技术研究项目,从规划设计、融资、建设管理、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如何打造旅游公路进行了剖析,市长们反应热烈。

  “很多地市都表达了建设旅游公路的强烈意愿,环安中心目前正在同时进行20多条旅游公路的规划设计工作。“我梦想着在不

  久的将来,旅游公路能在全国遍地开花。”

  孔亚平预计,5年后,我国将会诞生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公路。

团队建设梦

  孔亚平的第三个梦,是“团队建设梦”。入行15年来,孔亚平一直从事绿色公路和旅游公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和咨询工作。成为交科院环安中心主任之后,她也从未远离科研,而是带头投身学术,积极开展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研究。

△ 交科院环安中心设计的岳武高速公路飞旗寨隧道岳西端洞口

  以2016年为例,孔亚平牵头设计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牵头负责的鹤大高速公路“双示范”工程先后建成通车。她还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工作,重点解决了青藏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论证工作,有效支撑了解决青藏高速公路选线、环境保护等工程难题。

  15年来,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4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多项成果纳入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和相应技术规范。

  如今的孔亚平,是中国公路学会第五届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年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交通运输部中青年领军人才,绿色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咨询专家。她还是第六届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第二届中国公路学会“十佳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

△ 孔亚平近期频繁在学术交流活动上讲解绿色公路和旅游公路规划设计及建设经验

  近年来,孔亚平在团队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她希望,交科院环安中心的成员们都能成长为知名专家。

  2016年,交科院环安中心与北京绿茵达绿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交科院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署办公,成为交科院集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科研开发、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直属机构,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公益服务、环境评价技术咨询、水土保持技术咨询、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公路环保研究与咨询等领域的工作。作为环安中心主任、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亚平全面负责中心和公司的管理工作,肩上的担子更重,对团队建设也更加重视。

  在培养人才方面,她认为传统的“传帮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中心对新进员工实行导师制,为员工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并且大力倡导头脑风暴法,对一个项目充分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同时,着力在团队中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做到极致的理念。

  她常常对青年员工们说:处处尽责,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便时时快乐。“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不管成绩大小,尽心尽责便足够。”

  目前,交科院环安中心有108名员工,80%以上拥有硕士、博士学位,10多人拥有正高级职称,30多人拥有副高级职称,先后获得了“2008~2009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交通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

  从“绿色公路梦”到“旅游公路梦”,再到“团队建设梦”,她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我若朗朗烈烈,生命便理直气壮。”

  在许多同事眼中,孔亚平是一位严格、严谨的领导,同时又是风风火火、充满激情的人。

  她的梦想,她的激情,为一个个公路工程注入了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