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布泊为何会被称为“死亡之海”?

 pgl147258 2017-08-19

因为它是一块绝地,是一切生命的禁区!

 

  罗布泊是极具魅力、极具诱惑力的。虽然有彭加木、余纯顺的前车之鉴警示着,却凭什么也压不住人们那些已经兴奋起来,要去征服它的冲动的神经。

 

  最早去到罗布泊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写道:“此漠甚长,需时一月,方能度过,沿途尽是沙山沙谷,无食可觅”。

 

  唐代高僧玄奘描述罗布泊“风助流沙,无水草,多热毒鬼魅之患,无经路,行人往返,望人畜遗骸为标识耳。”古人穿越罗布泊十分艰辛,一路上没有食物,没有道路,没有代步工具,凭着两条腿,苦熬苦捱。我们自然要比古人幸运的多,容易得多。

 

  在《山海经》等古代著作里,把罗布泊称为盐泽、蒲田海、盐海等。汉代以后,大多就称其为“罗布泊”了,维吾尔语意为“万水汇聚之地”。

 

  据说广义上的罗布泊,面积有一万平方公里。最后干枯的新湖面积也有5000平方公里。由于塔里木河改道和孔雀河断流,到了1972年,从尼克松访华时带给中国领导人的卫星照片上看,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枯了。据说三十年代,新湖的最深处还有30米呢。

 

  罗布泊堪称新疆的又一火州,每年的6、7月间,是那里最热的时节,地面温度可达70摄氏度以上。

 

  6月的罗布泊是一个吃人的季节。1981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全球一片哗然,种种猜测将彭加木失踪事件渲染的光怪陆离、人心惶惶。直到现在,彭加木的尸体仍然没有下落。据说他的家人至今还在悬赏寻找他的遗体。15年后,也就是1996年的6月,著名旅行家、人称当代徐霞客的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探险时遇难。

 

  那里没有可以定位的坐标,即使老道的旅行家方向感也很差。余纯顺就是因为走错了方向,错过了事先设置的给养供应站,同接应队伍失去了联系而遇难的。一周后,找寻他的直升机在龟裂的罗布泊湖底,发现了他的蓝色帐篷。随后人们在他的帐篷里看见的是他已经肿胀了的尸体。

 

  不仅仅是路上,罗布泊所有的土地都在卤水的作用下变得坚硬无比。看上去暄蓬蓬的冒着泡泡的土地,人站上去就像蜜蜂站到了鸡蛋上。由于上面的水分不断蒸发,下面又不断的输送上来,上面的土地越来越坚硬,下面又不断的膨胀,慢慢的,板结的土地就失去了平衡。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这里特有的地貌--龟鱼背,又叫盐翘地貌。

 

  进入罗布泊之后又走了100多公里,到了罗中洼地,那里建有罗布泊钾肥基地。罗布泊的钾盐储量据说为位居世界第二。那里没有淡水,所有的生活用水、施工用水,都是从400多公里之外的哈密一车一车拉过去的,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眼前波光粼粼一片明亮。让人不敢相信在这不毛之地,会有如此壮丽的景色!几乎所有的人都忍不住惊呼起来。池子的边上结着洁白美丽的盐花,跌宕起伏,晶莹如珊瑚。这就是沉淀池。一个连着一个,最大的有十五平方公里呢。每一个池子都有不同的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