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印刷术之于文艺复兴,它的发明引发了一场传播革命,其影响绵延几个世纪,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只有国际互联网的研发和信息技术革命。现在正是阅读时代变动的大时代,个人移动端的普及使得阅读的传播再次升级进化。亚马逊中国《2017全民阅读报告》中显示,85%的受访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纸质书与电子阅读并行的阅读方式,该项比例较去年上涨5%。另外一点,几乎每个阅读平台都在积极增加社交互动功能。专注于社交的阅读APP微信读书体量已在不断增大,堪称神速。从纸制图书到现在,新生的社交阅读到底会怎样改变阅读方式? 01 阅读革命的前夜 阅读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也变得不一样了。在2010年,尼葛洛庞帝就曾预言纸质书将在未来五年内被电子阅读器替代。 而时至今日早已过去了7年,纸质书并未消亡而是显得更加坚挺,电子阅读器却销量锐减,据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全球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已经由2320万台锐减到780万台。中国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2.8%,达到648万亿。国内一度低迷的实体书店2016年书店同比增长0.3%,这与通过学习日本“茑屋书店”的模式改变固有业态不无关系,倡导“第三空间”的言几又、西西弗、诚品、三联都是最好佐证。 甚至是作为占据中国电子阅读市场60%份额的亚马逊kindle也发现自己攻势乏力,今年6月亚马逊官方在华下架了曾经作为旗舰机的Oasis,销量不佳是下架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曾经期许给电子阅读器的胜利并未准时来到呢?为何在所有人都看好电子阅读器的时候,它却逐渐走向衰亡呢?如果用一场战役来形容的话可能更为贴切:1943年初的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之战后德军称倾颓之势,在这时曼施坦因的反击战围歼苏军52个师。防止了德军在1943年的南线大崩溃,使得战略主动权重归德军之手。使得德军可以在7月再次发动库尔斯克的攻势。同样的,如果纸质图书注定要灭亡的话,那么掘墓者也不应该是电子阅读器。因为他并没彻底颠覆阅读模式,或者准确一点来讲,电子阅读器并无法彻底取代纸质书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就像人们没法拒绝智能手机去拥抱塞班系统一样,他还不够好;残酷一点说,电子阅读器也会消亡,他只是纸质图书向数字阅读中间转型的一个过渡期。 02 来自社交阅读的第二波冲击 随着科技大爆炸,人类的信息也迎来的大爆炸。与传统纸制品相比,电子阅读有着先天的优势储存量大,传输速度快。如果说之前的互联网网站算是第一波爆炸的话,第二次冲击波就是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 2004年,blog出现在中国。社交类网络从此风靡中国,第二次传播革命通过曾经陌生的互联网将信息与人第一次如此紧密相连。从此各个行业都开始向自己的产品中植入社交基因,以期更多用户群带来的高额利益回报。依旧是出自《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而17%的阅读者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虽然通过分享社交平台的信息的门槛相较于“阅读”而言略显宽泛,但是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孤独而喧嚣”的年代人们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同伴“,归属感通过评论,认同感通过分享,这个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密码。这并非是明显的经济问题,但是很显然的是,人类的需求是驱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电子阅读器终将消亡的原因是,人们不在需要第二个移动终端。在电子阅读器在各类APP下功能捉襟见肘并且囿于体积的时候,船小好调头的阅读类APP自然成为了阅读时代的新宠儿。与80%以上的的阅读平台在在阅读上的渗透率社交阅读仅有1.5%。依旧属于小众的阅读方式。但是各大阅读平台都在对社交性进行升级改造,面对即将到来的“去电子阅读器,经营APP”的狂风暴雨,他们知道抓住社交性就相对于踏上了未来阅读产品的诺亚方舟。阅读类APP覆盖率排行第一的掌阅ireader通过“圈子”来经营粉丝;排行第二的QQ阅读通过“大神说”来维系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而以专注社交阅读而闻名遐迩的微信读书可以说是在社交阅读上做的最好的:界面设计简洁友好;书的段落中可以观看别人或自己写下批注,还可以加好友进行互动;赠书扉页上有人性化签名,记录你与好友赠书之情,赋予电子阅读一点仪式感;好友阅读对比更是赋予读书一点趣味,甚至是你打开淘宝还有阅读时长代刷。微信读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相比较2016年1月,微信读书的覆盖率增长215%,活跃度提升412%。与其所信奉的slogan“让阅读不在孤独”一致,微信读书的社交基因切实做到了这一点。这正是抓住用户对于“社交”二字的深刻需求。 社交是需求,媒介是载体,内容是硬核。三点合一的阅读体验才是最后决战的根本,电子阅读器之所以没能取代纸质阅读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纸质图书打出“第三空间”的社交性休闲性这张自救牌以后,电子阅读器依旧停留在阅读层面。媒介上,携带电子阅读器不符合现在“懒人经济”的环境,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带一本书足够一天的需求重量上也不比阅读器要重多少;从用户体验上,电子阅读器的阅读方式无论是界面美观或是文字排版而言都要远逊于纸质图书。从内容上看,电子阅读器的深度阅读也十分存疑,纸质书内的各类标注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深度阅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各类电子阅读软件和电子阅读器也都支持标注,但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则没那么强。手势与认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特别是对于经历了几百年阅读传统纸质书的人类来说,纸质书页上的触觉与视觉产生的颅内思考是深度理解的基础。受限于屏幕大小以及电子阅读器所倡导的“护眼纸质电子书”本来就是一个悖论,电子书还原不了纸质书的感觉。作为阅读方式革命来看,尚未超越就开始效仿是一种权宜之计,电子阅读器激起的波澜尚不足以推到人类对纸质图书的力道。 基于个人移动终端下社交阅读APP会加速推进纸质书的灭亡,基于社交的社交阅读,媒介上也解决了“懒人环境”。但是懒人环境与深度阅读也是相悖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深度阅读环境的建立将是见证社交阅读是否能彻底革命阅读方式的最大命题。 03 未来的阅读 人类与工具的进化是互相影响的,这样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智人走出东非大裂谷、最终征服世界、让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更强壮更能打,而是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并通过生产力建立了相应的秩序。人类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使得可以制作工具;通过制作工具我们又不断的创造出文化。 公元105年左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2世纪到4世纪,中国记事是竹简、缣帛和纸张并用的时期,由于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纸才逐渐扩大所占比例。到公元404年,东晋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张大面积取代竹简,花了近300年;蒸汽机大面积应用,花了至少60年;而骑兵退出人类军队从坦克出现用了将近50年;电子阅读花几十年淘汰纸质书并不算长。阅读电子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是当前局势下技术尚不能满足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这个新的时代不会那么快来到我们的面前。几百年的阅读习惯造就深度问题又或许是这一代人眼界的局限性,据数据显示,70%的00后会选择电子阅读,虽然与正统相比电子阅读显得古怪。但电子阅读新技术的普及会将纸质图书变成竹简或是甲骨文。 社交阅读不会是阅读方式发展的终点,但他会成为替代纸质图书的关键一环,人们会在社交阅读上不断进行深度改造加工直到它更方面都变得成熟可以替代纸质阅读物。作为一千六百年的文字载体纸张或许在未来的一天终将退出人类社会,不在是主流阅读方式的载体。在人类高速发展的列车上,就像春运时的景象。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伤感和遗憾,但是我们依然要背起这份感伤继续前行,因为我们都知道前面是更好的明天。 时隔两个多月,余额宝个人最高持有额度再降至10万 蓝视频丨老周侃股:钢铁涨价现真金融假实业隐忧 京城首套房贷利率现最高15%上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