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市中的“囚徒困境”

 昵称30671027 2017-08-19

老股民在征战股市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个很难解释的异像:一只被多家基金重仓持有的个股,涨着涨着,突然不涨了,然后莫名其妙地暴跌。这个过程中,往往不会看到什么利空,甚至还可能会有利好。这就让人迷惑了:这股市怎么如此坑爹?

其实,这种异像,很可能是因为陷入了“囚徒困境”。

什么是“囚徒困境”?

两个罪犯,被检察官分离审查,不能相互沟通,将发生三种情况:

1、如果两人都不揭发对方,由于证据不足,每个人都坐牢一年;

2、如果其中一个人选择揭发,另一个人选择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获释免刑,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

3、如果两人相互揭发,则因证据充分,两个人都要被判刑八年。

毫无疑问,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这是最好的结果。但由于不能沟通,又彼此缺乏信任,测试的结果往往会是第三种情况:互相揭发。而之所以会有这种结果,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尽量避免自己的损失,都想获得最好的结果,都想“先下手为强”。

“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人其实有种本能的趋吉避凶思维,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会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而在这种特殊的博弈模式中,趋吉避凶思维导致每个人都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使得合作变得困难,使得团队遭受损失。

现实生活中,“囚徒困境”的例子很多。比如手机厂商的价格战,比如欧佩克成员国石油定价,比如各国的气候谈判,比如疯狂流行的美图美颜,等等。而在股市中,券商之间的佣金战,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式。各个券商生怕客户被别的券商抢走,把股民圈在自己的盘子里,以便进行卖基金、卖资管、卖课程等二次开发项目,争先恐后地降低佣金,使得佣金从早年的千分之三,逐步降低到现在的万分之一点五,券商的经纪业务几乎已无利润可言。内在有动力,外在有压力,促使券商走出了一条“同归于尽”的道路。

股市中,“囚徒困境”最好的例证,还是参与者之间,尤其是机构之间的搏杀。这个层面,有个专业的术语,叫做“多杀多”。

所谓“多杀多”,是指一只股票形态漂亮,业绩优良,消息面利好,大盘也有较强的上涨预期,于是,市场各方人士疯狂买入,甚至还会有机构“抢帽子”造势。然而,股票价格并没有如预期那般强劲,反而出现了滞涨。这么一来,人心浮动,该涨不涨,那就该跌。随后,股价开始摇晃向下,继而出现快速暴跌,原本抢着买股的人,结果成了杀跌主力,颇有“爱之越深,责之越切”的感觉。而在杀跌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越早卖掉越妥当,越晚卖掉越吃亏,这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囚徒困境”。

2015年的三轮股灾,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囚徒困境”作祟。即便是国家队入场,即便是政策限制做空,即便是大家都知道疯狂砸盘是玉石俱焚,但都想先保住自己再说,不自禁地成了杀跌主力。直到国家动用了公安部的力量,以暴制暴,终于让股市的自残行为得到遏制。然而,千疮百孔的身体,非一时可以修复。因此,至今股市仍然没能恢复元气,稍有风吹草动,立马就会看到机构和散户摇身变成“囚徒”。

2017年以来,大家都学到了一个新词:闪崩。

关于闪崩的原因,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比如在今年4月11日,皖新传媒、超讯通信、龙溪股份、秀强股份、健盛集团、朗源股份等6只股票都是毫无征兆地突然暴跌,直至牢牢地封死跌停。据说,导致这些股票出现闪崩的原因有两个:其一,这几家公司都买了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金控,而中国金控暴跌57%,导致这几家公司亏损严重;其二,这6只股票背后的控盘团队,都是闻名遐迩的“温州帮”。这种“断头侧刀”式的砸盘方式,是温州帮惯用的出货方式,手段极其犀利。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温州帮抱团杀别的机构和散户,还是温州帮内部自相残杀,别的机构和散户只是被殃及的池鱼?无论哪一种情况,闪崩的出现,其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囚徒困境”。

如果说游资因为不成系统而难以聚沙成塔,那么,公募基金、社保基金、证金公司、汇金公司这些国字号的机构算是有凝聚力的团队了吧?未必。我们来看皖新传媒今年的走势,3月15日突然暴跌,逼近跌停;之后,横盘近一个月,4月11日,再次暴跌,封死跌停;这还没完,5月10日,再次暴跌。截止5月11日,该股从19.67元暴跌至11.76元,两个月左右时间,最大跌幅超过40%。悲催的是,悲催还没结束,见底之后,该股长时间保持碎步横盘,好不容易有点拉升,7月17日再次暴跌,把看好这只股票的人摧残得体无完肤。

从这只股票的基本面来看,算是比较扎实的,净利润逐年增长,净资产收益类常年在10%以上,当前动态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作为发行行业第一股,连续三年保持同行第一的水平,也入选了“中国企业500强”。正因如此,除了新华系的公司和信托专户,还有两只社保基金、中央汇金公司、申万菱信中外合资基金等机构位列前十大股东。另外,也不乏周广萍、吴国继、先永红等牛散的青睐。那么,这样的公司,也不见得有什么大的利空,为什么还玩起“闪崩”呢?

说到底,还是“囚徒困境”作祟。

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些股友跟我说,让我指定一只股票,大家一起买,哄抬一只小盘股;在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再一起卖掉。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一起坐庄。我说,不可能,因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逐利又厌恶风险的。比如,一只股票价格是10元,我们要把它拉到15元,在买的过程中,肯定有人10元整买入,有人要11元、12元甚至13元才能买进;而在卖的时候,有人15元卖出,有人要14元、13元甚至12元才能卖出。那么,谁都想低买高卖,谁来做那个高买低卖的傻子呢?没有。所以,这种方案不可能实现。

这种心理来自于人的本能,而且根深蒂固,极难动摇。因此,牛市里高位追涨,熊市中低位杀跌,看到涨停就想买,碰到跌停还想卖,这种集体的非理性,促使中国股市经常出现极端行情:涨的时候凶神恶煞,跌的时候丧心病狂。配资,加杠杆,是2015年上半年股市狂飙的根源,也是2015年三轮股灾的罪魁。说白了,配资把股市的“囚徒困境”给无限放大了。

也正因为如此,管理层在2015年股灾之后做了三个事:一是去杠杆,严打各种配资。民间的配资公司基本已经全部消亡,券商倒是还能配资,但很难超过1比1;二是狠抓“宁波帮”和“温州帮”为代表的游资队伍,这群人最容易引起股市的骚动。一言不合就请喝茶,几个人受得了?三是让证金公司、中央汇金公司、社保基金等国家队入驻几乎所有股票,对股市进行全方位把控。目前来看,成效卓著,导致的结果是:不管有多少股票闪崩,甚至奔走在成为“仙股”的路上,大盘都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平稳。如此,也有三个好处:第一,不会出现群体性恐慌,至少老股民还会在里面扑腾;第二,不会影响股市的融资功能,每年的IPO任务能够完成;第三,让大盘股和二线蓝筹崛起,吸引老外成为坑主。所谓的维持金融稳定,无非就是如此。

因此,对于机构而言,最好的操作策略是进行抱团,即便有进场的先后,也最好要轮着做垫背的,不能专坑一个;对于散户而言,最好的策略是运用好自己的独门优势:船小好调头。看准了就干,发现苗头不对就撤。另外,避免追涨杀跌,不成为机构的炮灰,这是散户必须时刻要提醒自己的事情。最后还有一点: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被人忽悠。

当然了,即便我们都做好了应对的策略,“囚徒困境”还是会存在,根本原因在于,股市本就是你死我活的战场。股市不创造价值,只是实现财富的转移,有人赚,就一定有人亏。牛市里很多人问,大家都赚了,谁在亏?到了熊市,就不会有人再问这个问题。而上市公司要拿走大笔钱去发展公司或者中饱私囊,国家每天要收几个亿的印花税,证券公司要收取佣金,这个市场的钱一定会减少。而大多数散户,以及很多机构,注定了要为此买单。

从这一点来看,倒是很少有人真正看清了“囚徒困境”。或者,看清了,只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从而选择性忽视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