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八月十八日,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和“专戮大帅”三项罪名处死,处决的方式是“磔死”。可能大家对“磔死”不太熟悉,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下。根据《明史·刑法志一》里的记载,明朝以“五刑”出名,分别是:一为笞刑,即鞭笞;二为杖刑,即廷杖;三为徒刑,即监禁;四为流刑,即流放;五为死刑,即处死。 而凌迟和磔死则是五刑之外的酷刑,本来“磔”指的是古代祭祀时,杀牲口祭祀,就是把牲口肢解掉。后来,“磔”就是最惨烈的酷刑,这就是分尸。据说,这种酷刑比大家熟知的凌迟还要残忍十倍。 袁崇焕所遭受的就是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据明末清初散文大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里的记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袁崇焕之死,可谓千古奇冤。从个人的感情上来说,袁崇焕是最值得宣传的一代战神。袁崇焕从军之时,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之际,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即便如此,袁崇焕还是在乱世中毅然崛起,投笔从军重整山河,最终将后金一代雄主努尔哈赤败于马下,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对于袁崇焕,梁启超曾有一句名言,“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袁崇焕死后,无人敢为其收尸,最后一位姓佘的亲兵趁着天黑将残尸(可能只是一副骨架)从行刑点背到家中的院落里安葬。这名亲兵坚信袁崇焕没有叛国投敌,临死前他给后代留下一道毒誓:家族要时代给袁崇焕守墓! 如今距离袁崇焕被杀过去了300多年,佘家守墓人已经传到了第十七代了,目前的守墓人是佘树芝老人。目前的袁崇焕之墓,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每天都有游客来此祭拜。 |
|
来自: 昵称30671027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