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京剧知识 | 京剧曲谱 | 京剧唱段 | 京剧全剧 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 ——题记
雪小禅是中国作协会员,《读者》签约作家,这个人爱听戏,也爱写戏。她写唱戏人唱的戏,也写唱戏的人。我就是从她的《绝色坤生——孟小冬》中第一次看到孟小冬。而不经意间看到的一部电影《梅兰芳》又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可感的孟小冬。随后我读《氍毹上的尘梦》,在青灯黄卷中来回徜徉,从前辈们留下的墨迹中,从那一张张远去的黑白照片中,从那少量仅存的唱片中找寻她的影子。
她出身梨园世家,5岁学艺,7岁登台,9岁首次在上海登台唱《乌盆记》,一张嘴,满场皆惊,一曲方罢,彩声四起。一代冬皇,凌空出世。12岁公演,14岁已在上海滩声名鹊起。她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搭班演出的机会,向同台老演员请教。
18岁那年,为了唱响京城,心高气傲的她选择了北上。堂会上她与当时最红的旦角——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光艳烁人、一个如日中天;一个风流潇洒、一个雍容华贵;可谓旗鼓相当。他们的同台演出成为当时的梨园盛事。正是这两场同台演出,二人被错点鸳鸯谱。也正是这场同他演出,四年后,这场鸳鸯谱落案,只是这一变故差点要了孟小冬的命。
她咬牙对梅兰芳说道:“今后我唱戏,不会比你差。此生要么不嫁,再嫁也要嫁个跺地乱颤的!”之后她心灰意冷,也曾皈依佛门。
数年之后她坚强地走出痛苦,几经周折终于拜在了中国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余叔岩的门下,成为余叔岩唯一的女弟子,圆了多年的拜师梦。
从此,每天傍晚,都会有一辆包月车从东四牌楼三条26号驶往宣武门外的椿树三条,一连五年不辍。
鉴于余先生每天傍晚才起床,所以孟小冬每天是下午请余先生的琴师王瑞芝给她吊嗓练唱,然后分别在晚7时左右到余府用功,但是往往要等到余府的门客畅谈到午夜才开始上课,至凌晨下课返家。当时拜师余叔岩的学生不少,但是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多,惟有孟小冬一心要学习到老师的艺术真谛,所以除每学完一出戏后有一两场实验性演出外,基本放弃了一切业务演出,就这样一出一出的学习了30多出戏。以如此惊人的毅力和虔诚得到了余叔岩的真传实授。 在余先生众弟子中,她造诣最高。 1947年有“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60岁生日在上海中国大戏院举办了7场赈灾义演,3场生日堂会。素有“冬皇”美誉的著名京剧女须生孟小冬,于7、8两日应邀在中国大戏院连演两场《搜孤救孤》。当时万人空巷,一票难求,曾经造成一时无线电短货的情况。全国的老生,所有参加为杜月笙祝寿演出的人,除了梅兰芳一个人外,凡是有名的、内行的都到齐了。那样的情况下她不但没发怵,而且唱的讲究。她唱腔流畅,如行云流水,洒脱自然。那个“白虎大堂”的“虎”字,高耸入云,声如裂帛。这既是孟小冬告别京剧舞台的绝唱,也是她师从余叔岩后,交给热爱她艺术的观众的一份答卷。 息影舞台之后的她随杜月笙远赴香港,为使余派发扬光大,也曾收徒传艺。最后客死台湾。 纵观其多姿多彩的一生,“冬皇”一称当之无愧,她的广陵绝响也将绕梁千古。 ![]() 京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为京剧爱好者提供最全的京剧名段、京剧教学、京剧视频、京剧音频、京剧伴奏、京剧曲谱、戏曲、脸谱等信息,让我们一起弘扬国粹振兴京剧,为京剧爱好者及戏迷票友之间的学习交流搭建更好的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