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奇才金圣叹,大胆腰斩《水浒传》,开创了批点名著的风潮

 阿来哥88888 2017-08-20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谈金圣叹》,借古喻今,振聋发聩。但主要是从思想上对金圣叹做了几句浅谈,也算是“颇有微辞”,且先生那篇主旨并不在谈论金圣叹之才学,终有令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我觉得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文学艺术方面,他对《水浒》的批点独具只眼、惊世骇俗,下笔处隐隐有风雷之声,且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令人意动神摇、目炫神迷者,千古唯此一人也!至于思想方面确有令人诟病的地方,但只能说属于时代限制。金圣叹生于明末,从小接触经史子集,似乎不能苛求他太多。况且他的思想也已经够超前的了,他在明朝末年就能说出“乱自上作”,将社会动乱的根源指向最高统治者,已属非常难得。而在文学批点方面开一代风气之先,中华五千年无一人能出其右,又何必斤斤计较于思想方面的白壁微瑕呢?

千古奇才金圣叹,大胆腰斩《水浒传》,开创了批点名著的风潮

我这样推崇金圣叹对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可能会有人不服,但只要看一看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就会觉得我并非言过其实。 记得小时看《西游》,初中看《三国》,后来看《红楼》,对《水浒》却一直提不起兴趣。那时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很流行,社会上不少街痞无赖争相效防,令人非常讨厌。私下认为《水浒》里面所谓的“好汉”和地痞无异,算什么“英雄”了?来深圳后偶然在东门太阳百货六楼一书店看到一本金圣叹批点的七十回本《水浒》,猛然忆起在什么地方看过有人品说金圣叹的批点“泣雨惊风”之类的话,就随手翻了两页,这一看就丢不开手了。后购书回来置于案头,看得神魂俱忘,如醉如痴,不知有多少刻“拍案惊奇”了。金圣叹说看别书只看了若干故事,看《水浒》却看了若干文法,但凡他说的“草蛇灰线”、“背面敷粉”等法,令人心眼大开,心胸大阔。原来书还可以这样看,而且应该这样看,不禁哀叹从前的书都白读了,可笑我还以能给人讲书中故事而自得,不亦悲乎!

千古奇才金圣叹,大胆腰斩《水浒传》,开创了批点名著的风潮

金圣叹小时候就有读书的天才,十几岁时看书中有一警句,一连几个时辰呆立当地,其家叔祖叹曰:“此读书种子也!”可怜我读书过目即忘,至于他看的什么警句,却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了。平时读书只图“爽快”,随看随丢,举个例子也只能说个大概,既没有天份,又不肯下苦功,实在惭愧至极。比如看金批七十回本《水浒》时如进宝山,只见处处闪光,可现在试举一例,竟又不能。因为不翻书就不能完整地举出一例,可手头又无书,只靠回忆唯恐有所纰漏而贻笑方家,所以恳请阅者去读原书为幸。

千古奇才金圣叹,大胆腰斩《水浒传》,开创了批点名著的风潮


鲁迅先生似乎对他“腰斩”《水浒》一案颇不以为然,我觉得从思想上看,确实不妥,但从文学艺术方面看,却也算是无可厚非。而且这是何等胆气,何等见识,岂一迂腐书生所敢想者?有时候我甚至在想,《红楼梦》八十回后也许并不是“借阅者迷失”,而是曹雪芹受了金圣叹的启发,自己毅然删去的后小半,自古英雄所见略同,就好像断臂维纳斯的作者挥刀斩去雕塑的双臂一样。我们看《三国》,刘备取川前是他的事业上升期,读起来令人“逸兴遄飞”,及至取了汉中,事业已达巅峰,自此之后,便是江河日下了,读来令人气闷。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虽是自然的道理,可写小说又何必受此拘束?“腰斩”《水浒》,删去七十回后面令人气闷的章节,有何惜哉?

千古奇才金圣叹,大胆腰斩《水浒传》,开创了批点名著的风潮

说到《红楼》,我常常在想,如果上天让金圣叹晚生一百多年,使他看到《红楼梦》,那该是怎样一个情景:一个是中国最顶级的小说,一个是中国最顶级的批书家,思想的碰撞将会产生出怎样 的火花?金圣叹说施耐庵“写淫妇居然一淫妇,写偷儿居然一偷儿”,似乎已臻化境,却不知更有曹雪芹“写丫鬟袭人居然一袭人,写丫鬟晴雯居然一晴雯”矣!因“丫鬟”“偷儿”毕竟还是群体,纵活画出来仍不免脸谱化,施耐庵“画虎今从骨里描”,而雪芹却追魂摄魄,画火画潮,而且写出的都是个体,都是真的人,这样看来,孰优孰劣,不是高下立判了吗?但历史不容假设,徒叹奈何!其实原本《水浒》并不出彩,金圣叹几乎进行了重新创作,即他自称的那个“古本”,是他自己在“俗本”的基础上进行逐字逐句修改的结果。不过他的修改却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将《水浒》的艺术水平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再加上他锦上添花的批语,遂使《水浒》在《四大名著》中稳然坐定了第二把交椅。不过由此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既然那个“古本”是他所改作,那他冠以“第五才子书”并对其大加赞赏,也就抹不掉自称自赞的嫌疑了。

千古奇才金圣叹,大胆腰斩《水浒传》,开创了批点名著的风潮

三国曹植说过“文章小道”,金圣叹似乎也有些游戏笔墨,这就是鲁迅所说的“而且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大概人们对自己拿手的东西往往不重视吧。不过金圣叹批书是一绝,写书就要差那么一点了,如他创出的什么“不完句法”,自为得意,我却不以为然。还有他写的那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私心觉得也未见长。至于他独恶宋江,将其批得体无完肤,恐怕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不能苟同罢。但不管怎么说,金圣叹仍不失为一代文学大家,旷世奇才。他的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红楼》一出,脂砚随之,三国西游,皆有人见猎心喜,奋然加批。只可惜天妒英才,竟使他因“哭庙”案株连,死于刀手,使我中华文苑殒一巨星,悲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