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界:论玉器发展历程中的风格演变

 天宇楼33 2017-08-20

中华民族对玉情有独钟,他们在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之多,用途之广,着实令人惊奇赞叹。



神秘古朴的史前玉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距今8000-4000年,主要有生产工具、装饰玉和礼仪玉三大种类,以数量多、造型简、工艺淳朴以及文化内涵丰厚,特别是神话、宗教和巫术等方面,开创了初期中国玉器的高潮。


孔玉斧(新时期 大汶口文化)


尊神炫权的商代玉器

商代玉器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以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文物为代表,这阶段出土玉器种类少、造型纹饰简单,主要器形有铲、柄形器、戈等。后期(公元前1300-1046年)以河南安阳殷墟几处大墓特别是妇好墓为代表,出土文物的艺术水准极高,可以说代表了商代玉器的最高成就。


管(商)


馆藏商代玉器种类繁多、造型生动、工艺精美,凤形佩、龙形玦、玉象、玉貘、玉兔和巧色松石蛙等这些商晚期藏品均与安阳殷墟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馆藏商代青玉直线纹圭,长15.5、宽3.5厘米,上宽下窄。下端穿一孔,上端圆弧出刃,器身饰直线纹。此器与妇好墓出土的八件玉圭相似度极高,应作礼器之功用。《礼记·表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玉虎(商)


文献印证了商人利用玉器尊神事神,反映商王权统治者将玉器视为极其尊贵的身份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


重礼创新的周代玉器

西周玉器出土量极大,加上国内外的传世品,总量相当可观。此时的玉器从前朝的为巫术服务及事鬼神的功用中脱离出来,成为西周礼仪活动不可或缺的礼器,赋予了新的礼治观念和内涵。这也极大促进了西周玉雕业的繁荣发展。


凤鸟纹佩


结构复杂的大型组玉佩是西周玉器的新品种。馆藏西周青玉双凤鸟纹佩,雕琢两只对称相背的凤鸟,合体视为一个兽面。玉佩上部边缘一行琢六孔,下部边缘一行琢十孔,一凤眼旁琢一大孔。与西周规格较高的晋侯墓地、虢国墓地出土的大型组玉佩相比较推测,此文物应是组佩上的重要构件,对研究组玉佩构成和佩玉制度均有重要价值。


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奴隶制社会逐渐崩溃,礼崩乐坏,玉器的礼器作用渐渐失去神圣的地位,人们开始了对玉器审美和实用性的追求。春秋战国的装饰性玉器相当发达,风格为之一新,出现了很多工艺精湛、形式别致的品种。

玉龙佩(战国)

  此期馆藏玉器种类多样,谷纹璧、谷纹环、云纹璜、兽面纹佩、绳纹笄等不胜枚举。这时期的佩饰玉较西周时期的穿缀方式随意,形式多样化,谷纹、云纹、蟠螭纹也是较为新颖的装饰纹饰,馆藏战国青玉龙螭纹佩便是一个典型佳作,它以双龙双螭对称分布为主题纹饰,双龙回首向外,龙身呈“S”形,将龙螭相互交错盘绕、玲珑剔透的优美造型展现无遗,是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


双龙首玉璜(战国)

更值得指出的是馆藏战国青玉“行气”铭饰,它是记录古代气功修炼的实物例证。高5.4、直径3.4厘米。器形呈12面棱柱体,每面刻铭文,共45字,中心有一从下到上顶端尚未穿透的圆形孔,孔壁厚0.5厘米,未经打磨,推测可能是套在柱状顶端的杖首。


玉龙佩(战国)


铭文内容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的最早记录,它精巧的铭文和独特的造型以及精湛的制作技巧均是各界学者考释研讨的对象,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


玉龙佩(战国)璧(战国)梳(战国)

玉龙佩(战国)


崇葬的汉代玉器

汉代制作玉器的大多数功用就是驱除邪厉、祈求冥福。丧葬玉自西周出现,汉代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与当时汉代推崇“长生不死”的道教宗教观念相关,丧葬玉成为了汉王朝统治者借助玉器保护尸骨不朽和区分等级制度而应生出来的重要工具,因此汉代厚葬风靡一时。


龙玉佩(汉)

  馆藏汉代葬玉品种有蝉、猪握、棱塞、殓葬大璧和玉衣,基本上涵盖了汉代葬玉种类。说到汉代崇尚道教,不得不提到馆藏汉代青玉羽人拜螭纹佩,高6.7、宽5.3厘米,器左上端一羽人,头发向后飘逸,肩生羽翼,拱手拜跪于螭前。此题材反映出肩生羽毛便可以飞入仙境,从而得以永生的道教宗教理念。


翁仲(汉)


汉代辟邪玉也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应生出来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玉器品种,包括刚卯严卯、司南佩和翁仲,这三个品种在馆藏文物中均有涉及。馆藏汉青玉刚卯严卯,高2.2、宽0.9厘米,四面刻有殳书咒语,文字均填有朱砂。


双夔龙纹佩(汉)


东汉 玉刚卯 亳州市博物馆藏


人们通过佩带,借助咒语的魔力,驱疫辟邪、祈求福祉。国内成对的刚卯严卯屈指可数,故极为珍贵。出廓璧是汉代玉璧新品种,此形制的代表是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的谷纹玉璧。馆藏汉代白玉双螭谷纹璧高15.7、直径13.9厘米。出廓部镂雕双螭伏于璧上,螭身造型卷曲繁复,线条灵活优美,极显工匠完美高超的雕琢技艺。


气韵传神的魏晋南北朝玉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南北民族大融合,商周以来玉器中神秘威严的色彩基本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以装饰玉和鉴赏玉为主体的审美用玉。


馆藏南朝黄玉神兽


馆藏南朝黄玉神兽,肩琢双翼,尾上卷,呈跪坐状,肉丰骨劲、昂首挺胸,气宇非凡,与南朝陈文帝陵前石雕瑞兽神韵颇似,是此时期比较典型的玉石神兽雕琢风格。


纷繁多彩的唐宋辽金元玉器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政治安定,国富力强,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玉器艺术又再度展现出新的面貌和丰姿。


宋青玉鹅形盒


  隋唐时期兴起的礼仪用玉是玉带銙,这种风尚从东汉尚兴,到隋唐已经成为统治阶级显示身份职位尊卑的象征。《新唐书·舆服志》中对王臣贵族使用玉带材质按等级做了明确规定。


南宋玉鱼佩


唐代玉带銙


馆藏唐代青玉伎乐人带板与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伎乐纹带板无论从尺寸、纹饰和雕工上都极为肖似,长3.5、宽3.8厘米,正面浮雕盘坐式击鼓胡人,阴线表现细部,背面四角各有一对象鼻孔。


唐代伎乐纹玉带銙


伎乐纹是唐代玉带銙中最常见的纹饰,形象多为胡人,这种纹饰的兴起是唐朝丝绸之路引入西域文化的有力见证。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佛教玉也是唐代主要品类。飞天是唐代佛教出现最多的纹饰造型,敦煌壁画中经常能够看到。飞天的原型是佛教神像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化身,一同飞入极乐世界,弹琴唱歌,娱乐于佛。


唐白玉飞天


馆藏唐白玉飞天,甚为珍贵,高2.9、宽3.6厘米,着长裙飘带,身下流云数朵,体态轻盈如轻歌曼舞般遨游于天际。唐代玉器在吸收外来成果基础上,力求标新立异,新兴的玉器品种内涵丰富,它的勇于开放和学习借鉴的精神着实给予今人启发。


鼎盛辉煌的明清玉器

明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玉器制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不但数量骤增,使用范围和题材也更加广泛。


明代玉带板


明代最受关注的贵族阶层用玉莫过于礼仪器玉带,它是明代舆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朝奏庆典等重要活动,从皇帝到文武官员都要佩带。到明永乐年,玉带的数量有了定制,由20块组成。这些带板多采用镂空、钻孔,配合双层透雕技法表现出花枝缠绕、龙螭穿行的画面,是明代流行的一种审美情趣。考古发掘数量较多,南京汪兴祖墓、山东邹县朱檀墓等均有出土。馆藏一套完整的明代白玉螭纹带,共计20件,品相完美,在传世品中实属难得。


(明)碧玉螭耳杯


文房、生活用具存世量也很大,器形多样。馆藏明白玉松鹤人物耳杯、碧玉螭耳杯、青玉执壶、玛瑙灵芝洗、碧玉翔凤衔桃洗、青玉螭纹镇纸、青玉笔架等,均是明代实用性器物的典型佳作。明代寓意美好事物的玉雕题材也深受欢迎,明黄玉四喜人,它表现了四个孩童嬉戏的场景,而“四喜”的引申寓意还象征广为熟知的人生四大喜事;明代白玉合卺杯是皇亲贵族结婚时使用的酒器,寓意夫妻二人永结同心和和美美;白玉鹤鹿寿星寓意多福多寿,这一个个器物表现出明代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清 白玉松鹤延年山子


  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它继承发扬了数千年来的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国家的繁荣昌盛、皇帝(尤指乾隆帝)对玉器前所未有的热爱以及和田玉料的充实来源,促使了清代玉器的飞速发展,开辟了玉雕艺术的光辉前景。


清代青玉九螭纹璧


馆藏清代玉器更是美轮美奂。清青玉九螭纹璧,直径20厘米,双面浮雕九螭,螭身有力,动感十足,是清代重要礼仪活动中使用的礼器,大气厚重,彰显皇家风范。清乾隆凤螭纹双联玉盖瓶、清乾隆白玉鹰熊合卺杯、清白玉嘉庆御题诗如意等,均是清代不可多得的宫廷御制珍品。


精美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在清代也备受乾隆帝垂青,他一方面采取鼓励进口的政策,一方面又命造办处大量仿制。痕玉以胎薄如蝉翼,玉质莹润,雕琢花朵枝叶精巧,与中国传统玉器风格迥异而著称。馆藏清花卉纹执壶、番莲百合纹嵌红宝石刀柄、番莲纹镜托等,均是痕都斯坦玉器的精品佳作。


大禹治水山子


玉雕山子也是清代喜作的器形之一,画面融山水、景致、人物故事为一体,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世人瞩目的作品有大禹治水山子、会昌九老图山子等。


会昌九老图山子


馆藏清白玉观潮山子,高10.4厘米,表现了观钱塘江潮水的壮丽景观,白云悬日,磅礴的江水从远方奔腾而来,五位老者忘情欣赏。这件作品代表了乾隆时期玉雕技艺的最高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