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县千古谜| 贤良街的名字怎么来的?

 快乐英平 2017-08-20

正阳关古称“羊石”,坐落在淮、颍、淠三河汇合处,西通关陕,东接寿春,东拥“天下第一塘”安丰塘,历史上具有“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的战略地位。清朝顺治年间,正阳关出过一个大官,叫俞化鹏。因为他,正阳关多了一段美好的传说。

贤良街的由来

俞化鹏字扶九,清朝顺治末年生于正阳关南大街,幼读私塾,就读于安丰书院,也就是现在正阳中学所在地。

康熙三十年,俞化鹏中进士,先后任宁海县知县、贵州道御史、奉天府府丞、大理寺常卿、顺天府府尹,雍正元年归里病卒。

俞化鹏进京做官后,这一年他家与对街周铁匠家都要盖房子。双方按照原定计划施工,但因街巷太窄影响到“滴水”,双方都不相让地皮。俞化鹏的家人认为自家有权有势,派人进京陈述情况,要求压制周家。俞化鹏问明来意,向来人申明大义,并修书一封,叫家人以大局为重,友善邻里。书信中有诗一首:“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封书信回到正阳关,俞姓家人便主动后退三尺建墙,留出面积给对面邻居。

周铁匠知道原委后,十分敬佩俞化鹏的宽厚为人,不甘落后,也把自家的房屋后退三尺建墙。这事传开后,南大街的居民纷纷效仿,都把自家房屋后退了三尺。人心宽促成街心宽,市民们深受感动,便把这条街命名为“贤良街”。

贤良街现在仍然存在,就在正阳关淮河大堤的背面,两百多米长短,东西走向,青石铺地,两边房屋都是砖瓦结构的起脊民房。

意愿,树立榜样,期盼为官者能浩然正气,清风惠政,廉洁为人。从这个角度看,非要弄清几个版本的真假伯仲子丑寅卯来,没有多大意义。

穿过镶嵌“凤城首镇”匾额的北城门,从北大街行至三元街再往南一拐,顺着南大街走到离南城门约百米的地方,一条小街明显比其他同一走向的街巷宽敞许多。贤良街也称六尺巷,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山东聊城的“六尺巷”、河南安阳的“仁义巷”等,流传着情节基本相同的故事,当地政府都把这些故事列进了廉政教育教材,给予了应有重视。

但到底其中谁是确有其事,谁是以讹传讹?

我觉得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书信中这首小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使其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流行经久不衰,故事的主人公有的可能是原创,有的可能遇到类似情况,想起这首小诗,信手拈来,借用了一把;

二是反映了广大人民一种美好的意愿,树立榜样,期盼为官者能浩然正气,清风惠政,廉洁为人。从这个角度看,非要弄清几个版本的真假伯仲子丑寅卯来,没有多大意义。

作者:赵阳【整理编辑: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