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复兴:少年读书应知味

 汐钰文艺范 2017-08-20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林语堂有知味读书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就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由此可见“读书知味”的重要性。


读书须有疑,须用意,读懂、读透才算是真正读了书,这样读书才有意义。


作家肖复兴曾到北大荒插队六年,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十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


如今,肖复兴结合自己六十多年的读书阅历与教育经验,为青少年量身打造阅读指导用书《读书知味》,引领大家走进中外名家名作,聆听作品中作家的创作心语,寻找有效阅读的具体方法。


书中包含读书的具体方法、读书的乐趣、读书抓重点、读懂作者写作的主旨等方面,让青少年真正从经典中领略成长的要义,补充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




少年时的阅读情怀

对人的影响是“致命的”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小书。在写作这本小书的时候,我常想起自己阅读的经历。童年、少年和青春期的阅读,是多么难忘。阅读对于我的成长,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对于今天的孩子们,还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吗?


我们目前面临着这样一种严峻的现实:电影和电视时代乃至网络时代的迅速到来,给传统的纸质阅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生机勃勃的手机拇指化阅读,大有取代纸质阅读的趋势。拇指在替代大脑,我们的阅读能力,确实是无可奈何地在退化。那么,纸质阅读的魅力,究竟还存不存在呢?存在于哪里呢?


可以肯定地说,如今纸质阅读仍很重要。它不像看影视图像那样容易,也不如认字那样简单,它是一种能力,需要进行认真而系统的训练。在中小学阶段,这种能力,在拇指化阅读的冲击下,已经逐渐弱化,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在以考试为轴心、以分数为价值判断的指引下,这种能力已经蜕变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老三样式的机械化阅读。


实际上,阅读是一种比应试更重要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读出纸质图书中相应的意义及其乐趣。而且,这种能力可以伴随人一生的成长,可以丰富人的心灵与精神,并能够挖掘出人生的种种潜能


自打识字起,我看的第一本书,是上海出版的《小朋友》,是一种画报的读本。识字多了,读《儿童时代》,是那种图文并茂的杂志。这都是父亲为我买的。每期都买,从不间断。


我买的第一本书,也是杂志,是上海出版的《少年文艺》,一角七分钱一本。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买到的那本《少年文艺》上,有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一篇小说,是《马戏团来到了镇上》,那篇小说令我印象深刻:小镇上第一次来了一个马戏团,两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从来没看过马戏,非常想看,却没有钱,他们赶到镇上,帮着马戏团搬运东西,才换来一张入场券。可晚上坐在看台上,当马戏演出的时候,他们却累得睡着了。


这是我读的第一篇外国小说,同在《少年文艺》上看到的中国小说似乎大有不同,它没写复杂的事情,而是集中在一件小事上:两个孩子渴望看马戏却最终没有看成。这样的结局,让我讶异,它在我心中引起了莫名的惆怅,那种夹杂在美好与痛楚之间的忧郁的感觉,随着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的睡着而弥漫开来。马尔兹可以说是我文学入门的第一位老师。


从那时候开始,我迷上了《少年文艺》,以前没有买到的,我在西单旧书店买到了一部分,余下的,我特意到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借到了一部分。无论刮风下雨,都准时到国子监的图书馆借阅《少年文艺》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春天,国子监里杨柳依依,在春雨中拂动着鹅黄色枝条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


少年时的阅读情怀,总是带着你难忘的心情和想象的,它对你的影响是一生的,是致命的。


进入中学,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千家诗》。那是同学借给我的一本清末民初的线装书,每页有一幅木版插图,和那些所选的绝句相得益彰。第一首是那首有名的宋代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将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抄了下来。记得很清楚,我是抄在了田字格作业本上,那是我古典文学的启蒙。那一年,我读初一。我每天抄一首诗,揣在衣兜里,在上学的路上反复背诵,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全都听不见了,只有这些古诗的音律,在我的心里回荡。


初二,偶然间,我在新华书店里买到署名李冠军的一本散文集《迟归》。集子中的散文全部写的都是校园生活,里面所写的学生和我年龄差不多大,老师和我熟悉的人影叠印重合。书中第一篇文章《迟归》的开头:“夜,林荫路睡了。”意境很美,格外迷人。一句普通的拟人句,在一个孩子的心里充满纯真的想象。


文章写的是一群下乡劳动的女学生回校已经是半夜时分,担心校门关上,无法进去回宿舍睡觉了。谁想到校门开了,传达室的老大爷特意在等候她们呢,出门迎接她们时却说:“睡不着,出来看看月亮!”女孩子们谢过他后跑进校园,老大爷还站在那里,望着五月的夜空。文章最后一句写道:“这老人的心,当真喜欢这奶黄色的月亮?”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一切恍如昨。那个五月的夜晚,那个奶黄色的月亮,那个传达室的老大爷,总会在我心中浮动。读完这本书,我抄录了包括《迟归》在内的很多篇散文。那些抄录的文章,尽管上面纯蓝色的钢笔墨水痕迹已经变淡,却和记忆一起保存至今。






我一直这样认为,童年、少年和青春季节,是人生之中最为美好的阅读状态。远遁尘世,涉世未深,心思单纯,六根剪净,阅读便也就容易融化在血液里,镌刻在生命中,受用无穷


在这样的阅读之中,文学书籍滋润心灵、启迪审美的功用,是无可取代的。成年后再来阅读,和少年时期的阅读已经是两码事,所有的感觉和吸收都是不一样的。青春季节的阅读和青春一样,都是不可逆的,无法弥补。


一个人的读书,应该萌芽于童年和少年,它会帮助你打下人生结实的底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一生。有书陪伴着的成长,是最快乐最有营养最生动的成长。在这样的成长路上,你心中缤纷如花的幻想或梦想,流星一闪的感动或感悟,甚至纷乱如云的迷茫与困惑,都可以在书中碰撞、交流、融会贯通。


如果没有和马尔兹、任大霖、李冠军、冰心等的邂逅,我一样可以长大,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该会是缺少了多么难忘的一段经历,我的成长路上该会是错过了多少无法弥补的风景,失去了多么丰富的营养,我今天的回忆又该会是多么寡淡无味。


我和他们在书中激荡起的浪花,湿润而明亮;撞击出的火花,璀璨而有趣。读书的那段经历,洋溢着鲜活生动的气息,其中哪怕是放大的爱恨情仇,乃至“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叹息和痛苦,都会在他们的文字中找到幽远的回声。那些文字让我的情感变得细腻而柔韧,善感而美好,如花一样摇曳生姿,如水一样清澈见底,清纯可爱,活色生香。


文| 肖复兴(本文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