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们用“乌纱帽”来比喻官位?

 秦岭之尖 2017-08-20

现在用“乌纱帽”来比喻官位很常见,比如谁当官了就说他戴上了乌纱帽;哪个官员被撤职了,称之为“丢掉乌纱帽”。乌纱帽究竟是什么样的帽子,以至于人们用它比喻官位呢?

为什么人们用“乌纱帽”来比喻官位?

乌纱帽最初形成于东晋时期,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乌纱帽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半透明帽子,主要起遮阳和防尘的作用。东晋成帝时规定凡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乌纱帽。后来,乌纱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为什么人们用“乌纱帽”来比喻官位?

乌纱帽成为正式“官服”始于隋唐时期。当时,上到皇帝,中到文臣百官,下到普通百姓都戴乌纱帽,隋朝为了区分等级,便在乌纱帽上装饰玉饰,以块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通常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至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乌纱帽又有了新变化,即在帽子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是为了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所采取的新举措,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当时皇帝和百官戴的乌纱帽样式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装饰物上会有不同。

为什么人们用“乌纱帽”来比喻官位?

到明代朱元璋的时候,乌纱帽成为文武百官的“专利”。朱元璋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平民百姓不可佩戴。而皇帝自己呢?已经不戴了,他们戴金丝和黄色丝绸做成的金冠。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才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下图是万历时候的首辅张居正,官封正一品太师,是明朝品级最高的文官,可以看到他的吴少冒的双翅很短。

为什么人们用“乌纱帽”来比喻官位?

清初顺治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