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气未消,秋凉将至,把扇意趣此时浓

 憨痴呆 2017-08-20

每年立秋过后,暑气远未消退。在古代皇宫中,冰鉴(古代的冰箱)已逐渐撤下,但扇子,却不能丢。立秋时节,在文人士人和宫廷生活中,扇子除了纳凉之用,更有着风雅、仪式感的意味。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帚与扇明矣。

——宋陶谷《青异录·器具》

凉友,是扇子的一个别名。

最早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权力的象征——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

清 张为邦《下元灵佑图》(局部)

折扇又被称作“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早在古代,折扇便是雅物,一把折扇,古人宽袍大袖,可袖于其中,神怡务闲之时,徐徐展开,扑面而来的笔墨诗情是一缕东方神韵、一派名流清雅。

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

花芳不满面,罗薄讵障声。

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

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

                                 ——唐 李峤 《扇》

王廷鼎是清代国学大师俞樾的学生,他的著名作品《杖扇新录》里面,详细记载了多扇子的用法。古人对扇子的使用非常讲究,不同身份,不同节气,所用之扇不同。

《杖扇新录》载:初夏用折扇,中夏用团扇,盛暑用羽扇,稍凉复用团扇至折扇而捐矣…

在这些花样繁多的纳凉之友中,宫廷中的羽扇、文人手中的折扇,以及女士们珍爱的团扇最为著名。说起折扇的起源,还真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这个争论甚至越过了国家民族的界限。自古以来,关于折扇发源地的解释就涉及到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和朝鲜。而关于折扇起源的时间,更是有多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折扇起源于东汉,因为《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有人据此推断,便面是折扇。理由是“驸马”是扬鞭抽打马,所以才要合拢折扇才能赶马。不过有学者认为,“驸马”是轻抚、轻拍。典故有《史记·吴王濞列传》:因驸其背,以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驸手欢笑。所以,那时用来轻拍马的工具不一定是折扇。


而《扇子趣话》、《扇子的源与流》等书中则认为,扇子在东晋已经产生,其主要证据源于《晋书》卷二十九《文苑·袁宏》:谢安取扇赠袁宏,袁宏答道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由于后来折扇又有“仁风”的雅称,所以有人认为此处谢安所赠即为折扇。但是,文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此处所赠为折扇。且魏晋时期,清淡之士盛行执麈(zhǔ)尾(一种扇子)谈玄论道。《廿二史札记》云:“六朝人清淡比用麈尾。”并且,《三国志》和《晋书》中并没有关于折扇的记述。

以上两种说法都认为折扇是中国人自己创造 ,但尚无决定性证据。

故宫馆藏折扇


明 唐寅《秋风纨扇图》(局部)

团扇形状可谓千姿百态,有圆形、椭圆形、长圆形、腰形、亚字形、海棠形、鸡心形、六角形、菱花形、葵花形…其中以圆形的团扇最为流行,最受人们喜爱和珍藏。

宋元时期的团扇,多以罗或绢制作扇面,直至明清时期,增加了瓷青、泥金、湖色等彩色面品,并以绘画、缂丝、刺绣、贴花、抽纱等作为艺术加工,吸引了无数能工巧匠、文人墨客。


小小的团扇扇面,从绘画到缂丝,承载着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也不乏有名人高手为之精心设计,苦心制作,终使团扇书画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让团扇成为收藏家们最为繁多、庞杂的扇子品类。

故宫典藏的团扇,为世界上最精致、

最具古典中国美学神韵的团扇,

代表了绘画、刺绣、工艺…的最高水平


时至今日,团扇这种艺术形式

已经发展成一种现代生活美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