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溪:诗意地栖居

 轻风无意 2017-08-21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抵达嵩溪正逢初夏,枇杷黄了,石榴花红了。我们的车子从芦溪转入后佛线,眼前的景象就慢慢地变了,两边青山连绵,满目翠绿。蜿蜒的山路先是沿着水库,然后傍着溪流一拐再拐,直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才突现柳暗花明的嵩溪村。

一下车我就得到了村民的热情指点,他们告诉我登上路边的山坡就能俯瞰整个村落。当我站高处往下望,仿佛时光穿越,四面青山环绕着大片的黛色屋顶,错落有致的老屋把一个山坳塞得满满当当,气势非凡。群山环抱的嵩溪没有太多的农田,数千人的大村子,以前靠什么生活呢?当地人曾以“小杭州”来形容嵩溪,居于深山的村庄,何来繁华?其实全部秘密就在我身后乌黑的绝壁上——原来嵩溪的四周山上都是呈黑色的石灰石,经过烧制,便成了洁白的石灰,能给嵩溪人带来财富,因此称之为“乌金”。“嵩溪十景”之一的“东壁石斧” 指的就是我身后数百年矿石开采而成的峭壁。曾经的嵩溪窑灶层层排列,灶顶昼夜轻烟袅袅,如云如雾,映掩于青山之间,被称为“嵩麓灶烟”。上世纪90年代石灰生产停止,“嵩麓灶烟”也随之消失,只有那 “东壁石斧”和座座废窑,见证着昔日的热闹。

村庄因流经的溪水得名,源于鸡冠岩的嵩溪是浦阳江的支流,从村北分明暗两支穿越村庄,在村南的利济桥畔汇合后出村南去。中国人历来将水视为财富,像嵩溪这样溪水穿村而过的,绝对属于大吉大利。溪流出村的水口,按照古代风水要求是要跨水建桥的,桥上再建亭或阁形成锁住水口的形象,以象征财富的水被留住。嵩溪水口非常特别,由远及近用造了三座蛮石拱桥,桥上都建有亭阁。嵩溪出村后走了个大大的S形,第一座桥就建村南一里外的拐湾处,不见桥名。离村庄不足百米处是清道光年间建造的太平桥,桥上亭阁灵动清秀,两侧各有三个形态各异的漏窗。村口的利济桥非常别致,桥面宽达15米,桥面建有一进三开间的亭子。桥头有千年古樟翼然临于水上,浓密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伞子,掩映着栉比的老屋和潺潺的流水。利济桥西侧紧邻徐氏宗祠,虽不甚恢宏,但祠堂及古戏台的木雕相当精美。东侧紧邻关帝庙,有对联:“汉封侯晋封王明封帝圣天子可谓厚矣;内有奸外有敌中原有贼大将军何以待之?”嵩溪徐氏二世祖忠壮公乃武状元徐徽言,靖康之难殉国,立武庙大概是因为他吧。

嵩溪人血脉里流动着诗意,太平桥亭两侧的题额为“往者过”、“来者续”,源于朱熹解释《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利济桥东侧为长方形门洞,门楣题“临水轩”,西侧为拱形门洞,门楣题“栖云处”,南墙挂牌匾,上书“宛在中央”。桥亭还有楹联两副:“双水长流通浦汭,两山横抱锁鸡岩”描绘的是嵩溪的优美环境;“爱山景去此不远,观水趣少住为佳”写的是村民的诗人情怀。早在清康熙年间,学者徐敬臣邀家乡诗人创办了嵩溪诗社,切磋诗艺,诗社代代相传至清嘉庆年间,历时120多年。1986年的重阳节村里成立了嵩溪学社,20多个土生土长的村民加入其中。在嵩溪村老房子里穿梭,门窗上的红纸你总能看到几句典雅的诗句。这些农民诗人们是这样描绘嵩溪的:“百十垂柳半俯溪,人家四五绿阴田。二三父老谈今古,六七儿童玩犬鸡。”“危崖突兀荫房楼,岩隙清泉碧玉流。澄洌泠泠入户爽,平居真趣爱山幽。”村中心的邵氏祠堂前安详端住着许多老人,我想这里面或许就有诗人在,嵩溪的山水,因为有了他们的诗歌而分外灵动生气。

嵩溪的石板路四通八达,百转千折,但是路的尽头往往是一道潺潺的溪水。许多建筑更是横跨于嵩溪之上,利用自然却仿佛浑然天成,溪上有桥,桥面与地面相连,上面房屋座座,桥下则通畅清凉,人可在其中洗漱甚至行走。嵩溪村很大,各种建筑密布,风格协调,浑然一体。村里没有特别新的房子,村民大多住在有些年头的老房子里,房屋的朝向与外观也因而不断变换,马头墙与门头不断变换构图,村庄的景色也随之生动。就地取材,用石灰石、泥土砌成的嵩溪石墙,橘黄带黑的色调的石墙壁给人温暖、质朴的感觉,成为嵩溪村独有的一景。

初夏是收获和播种的季节,无名桥南是低头收割油菜籽的农民,太平桥边是忙着整理秧田的农民,利济桥边是收拾藤蔓上老豌豆的农民。屋檐下竹匾晾晒的蚕豆,祠堂前堆晒着红红的高粱。穿行在嵩溪的窄弄深巷,我能遇上的大多是老人,传统生活习惯和方式依旧在延续,他们用传统工具传统手法整理秧田,她们用老式的木制机械织布做垫被,他们用自家的高粱酿制土烧酒。漫步在蜿蜒的小溪边,徜徉在斑驳的石板路,穿行在逼仄的旧弄堂,家家户户大门洞开,我开始还是怯怯地张望徘徊一会儿,后来就如同在自家径直一家一家地穿越了,老人们遇到你都会温煦地微笑一下,然后低头继续做自己的事。邵家祠堂南住着确是老徐家,家里的老两口很是客气,先是邀请我到院子里坐坐,接着就拿出新摘的枇杷给我吃,为我泡上清香的绿茶,最后还送了我一瓶自家酿的高粱酒。老太太偷偷笑着对我说:“你拿去喝吧,这样老头子可少喝点。”

行走在初夏的嵩溪,我脑海里蹦出来的是荷尔德林那句著名的“诗意地栖居”。他在《轻柔的湛蓝》写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清代诗人陈松龄的《嵩溪源观打石歌》生动地记述了嵩溪当年的采石场景:“嵩溪打石最号奇,悬崖千尺无攀跻。寸铁穴石系短梯,逼削岂足穷身栖。仰压俯堕两莫支,相对方各笑且嬉。”在悬崖峭壁上采石,是相当繁重又紧张危险的劳作,然而劳动者居然能够从容不迫,谈笑自若。古代的嵩溪人是如此,现在的嵩溪人亦是如此。他们是农民,平时忙于劳作,但诗歌却成了他们生活中最有趣的部分,他们把生活中的一桩桩有趣、无奈的事情,变成一首首诗歌。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自撰春联,男婚女嫁,泼墨挥毫作诗赠联。这不正是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吗?

俯瞰嵩溪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的水口建筑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一里外的石拱桥
嵩溪:诗意地栖居
村头的太平桥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村口的利济桥
嵩溪:诗意地栖居
关帝庙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利济桥头的千年香樟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徐氏宗祠及古戏台
行走嵩溪古村到处是老房子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老人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嵩溪:诗意地栖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