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复兴从教育自救开始

 山爷wzs0718 2017-08-21



当一位准返乡青年正信心满满地筹划着何时回到家乡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犯了愁:村里的幼儿园没了,而家里的两个孩子正好到了上学的年纪。这就引出了乡村教育自救的问题,青年通过和作者的探讨,发现乡村教育自救非朝夕之功,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行动参与。而这位年轻人要面对的,是半个月以后,我的孩子该送往哪里上学?



近日,老家一个村子的一位准返乡青年找到我,说他们村的幼儿园马上要没有了,也就是说,九月一号开学,这个村子的幼儿园就停办了。这个年轻人有两个孩子,正是在上幼儿园的年纪,他现在犯愁,这孩子的教育怎么办?

 

三年前,这个年轻人准备返乡,原因如他所说,在城市里始终感觉心里很空,不实在。两年前,他组织乡亲们成立了一个爱乡会,为村里修建了篮球场,还在当年过年期间举办了一场篮球赛,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了,好不热闹。爱乡会有五十多个成员,大部分是外出的乡亲,会费每年一百元,致力于村庄环境改善、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为了实现其彻底的回乡梦,这个年轻人也在逐步谋划一些经济上的事情,最近在做的事是办一个小型的酒厂,用传统工艺酿造客家糯米酒,再通过其过去积累的网络销售经验,年销一万斤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正当他信心满满、计划着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完全返乡的时候,幼儿园要停办的消息让他陷入了苦恼中。如果孩子没有地方上学,他还是要不得已回到城里。这个村庄所在的区域,是生态环境很好的区域,有人口六千人左右,距离镇区二十余公里,只有一所二年级的小学。多年来,这里的家长们只能无奈地把孩子送到镇区上小学,还要有一个专门的劳动力到镇上租房子陪孩子读书,每年要多增加一两万元的支出。现在,这里连幼儿园也要没有了,这让家长们如何是好呢?


今天在中国大地上不断上演着的“人去村空”剧,教育越来越成为其中的主角,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在生态文明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后的今天,乡村复兴作为生态文明战略的题中之义,却仍然只能在城市化的高歌凯进中向隅而泣,这就不能不让人无语了。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乡村的衰败进程必须得到有效的扼止。这一方面需要政府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也需要社会行动能力的提升,其中教育自救是乡村复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教育自救”这四个字,乍听起来很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但是这么多年走南闯北,看到那么多无望的乡村,不得已背井离乡的家长们,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我的心里就有莫名的痛。在市场思维无孔不入、教育越来越商业化的当今时代,乡村教育祈望“他救”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而“自救”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那么,教育自救可以如何来推进?我和老家的这位年轻人试着进行了探讨。

 

一是共识的问题。是否可以先在爱乡会这个群体里就村庄幼儿园的存废问题进行一个讨论?这个讨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增强大家对公共议题的关注。甚至,爱乡会还可以成为幼儿园的举办者之一。

 

二是师资的问题。村里是否有若干回家带孩子又喜欢孩子的年轻媳妇?她们是否有可能经过一定培训后成为幼儿园的老师?是否可以和城市中正谋求教育自救的家长们建立合作?甚或,可以和城市中退休老人的养生需求结合起来,偏远乡村的青山绿水可以把这些正当壮年的老人吸引过来,他们也许可以成为幼儿园或小学的老师。当然,说不准还可以吸引一些热爱教育热爱乡村的年轻志愿者们呢。

 

三是经费的问题。如果有十个以上的孩子有需求,家长们每个月缴的学费应该够请2-3位本地的媳妇来担任老师,幼儿园的其它一些设施则可以通过在爱乡会成员和社会人士中募款来解决。想一想当年农村的私塾是怎么办起来的?

 

四是生计问题。人们背井离乡,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养不活人。农村为什么会成为城市的依附?工业时代的政策导向是原因之一,我们无力改变,但村庄互助系统的破坏,靠着我们自己的力量却是有可能修复的,是否有可能重建起互助型的经济系统,从而使更多的经济要素留在村庄?教育自救的本质,还是经济自救。而经济自救的核心,仍然是合作。

 

五是教育内容的问题。城市取向的教育让乡村输在了起跑线上,对乡村而言,教育就是一种成功学。所以,教育自救还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知识的自救,村庄本身要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乡村学校要成为在地化知识传承的载体。教育要回归土地。

 

这么一探讨,发现乡村教育自救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需要社会意识的觉醒,更需要全社会的行动参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