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诗计划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寻访高人落空,是什么心情?

 mxb08 2017-08-21

 

06:28


【第33天】


依靠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拜访朋友却没能遇到,似乎已经成为了小概率事件。人们往往会提前和对方商议好时间、地点,而这也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需求。


然而在古代,没有便捷的通讯工具联系,访友人不遇是非常常见的。年少时的李白,曾在戴天山寻一名道士,结果也是“不遇”,只能“愁倚两三松”。失落之余,他写下了这首清新却内含忧愁的五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备注:“露浓”一作“雨浓”。


【诗君授业】


热烈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诗君—苌楚


诗君说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作品,传说李白早年曾在此戴天山(大匡山)中学习。从本诗的风格看,此诗与他后期汪洋恣肆、奇幻想象的诗风十分不同,显得清新晓畅。


此诗为五言律诗,与很多诗人在五言律诗写法上的不同,在于这首诗前六句都在写景,最后一联才转为抒情,显得很别致。抒情只用了“愁倚两三松”一句,而且读来倒也不觉率尔,可见前面所写之景已蕴含最后所发之情。


全诗有声有色,包括犬吠、水声、花露、树深、鹿影、竹丛、雾霭、飞泉、碧峰等等,却又寂静无比,大有王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缓缓带人走入一种隐隐淡淡的失落情绪之中,最后倏然结尾,恰到好处。


关于标题,此类写景叙事并顺带抒情的诗,类似的标题是很常见的,比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等等,意思都是较为明白的。


【传道解惑】


诗宝

诗君,题目是《寻戴天山道士不遇》,为什么诗中没有说不遇,也没有提到道士呢?    

诗君

这就是这首诗的含蓄之美所在。比如第四句“溪午不闻钟”,“不闻钟”说明道观无人,似已昭示“不遇”之果。

清代吴大受《诗筏》则称:“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谓切中肯綮。

诗宝


雾霭不应该是白色的吗,这里为什么是青霭呢?

诗君

我们知道竹子是绿色的,雾霭在视觉上应该是白色的,但是因为在深山之中,雾气的背景是苍翠的山色,所以作者的第一直觉变成了“青霭”。

诗宝

听说颈联中“分”和“挂”两个字用的比较好。

诗君

是的。“分”、“挂”两字非常传神,“分”字本有“划分”、“分开”之意,“青霭”表明竹子与雾霭仿佛变成了一色,“分”字有意说明这两者不是同一物,也强调了两者融为一体的直观感受。

至于“飞泉挂碧峰”,“挂”当然也是绝好的比喻,泉水急湍,仿佛一块白练,布才能挂嘛,所以这是很形象的比喻。

诗宝

又受教了,谢谢诗君!


【领学团斗才】

大师姐:律诗一首。

走笔桐庐红灯笼乡村家园 

    

胜日江南寻好景,

外婆桥下菜花开。

山深灯暖红失雾,

壁峭窗寒绿染苔。

茅舍片茗聆雅论,

竹篱杯酒试清才。

春溪一泛平沙后,

更许何年墨客来?


兰师兄:李白访道士而不遇,我寻琴音而见佳人,我的运气是不是比李白好呢?


琴音


雨去雾吐露,

林深寻琴音。

绢扇见半面,

金簪临禽吟。 


【每天加两首,更上一层楼】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诗友秀秀秀



今天要晒的是学诗一班和三班诗友的作品。 


兮木


秋、秋、秋,

黄叶随水流。

澄澄映杨柳,

芦花满扁舟。


无题

华建


云遮雾来山渐远,

风瑟电抖白鹭哀。

行上欲赶脚步攒,

收却衣裳湿栏干。


攀黄山无名峰并记之

思哲


造物生绝色,

藏深不轻示。

远客而有意,

攀援自寻之。

林乱失来迹,

云低蔽白日。

何如随芳踪,

渐隐参迷思。


秋感

恬淡守拙


秋晨天净碧如洗,

鸟语缭绕压云低。

尽收空灵无颜色,

恍若仙境月朗稀。


预告


明天学的是《渡荆门送别》,看李白的送别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