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答疑 | 孩子抑郁了,作为妈妈我该怎么办?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特异性表现?

 秦岭之尖 2017-08-21

播放GIF

1

网友

我是16岁男孩的妈妈,我的孩子去年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目前已休学在家快一年了,在家吃药治疗。他爸爸是一个冲动脾气暴躁的人,有事会打骂他,骂起来口不择言,什么恶毒的话都会说,和我有矛盾时也会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有时会动手和摔东西。10天前,他爸爸又因为他玩游戏而打骂了他,现在孩子非常恨他,两个人没有交流,每天晚上出门后会经常对我哭着说要杀死他爸爸,情绪很愤怒。

针对这种情况希望专家给个建议,是不是要离开他父亲生活才能让他早日康复。谢谢。

杨甫德

16岁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渴望独立自主,内心很困惑,会反抗父母的控制。

从你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你对儿子很关心,你想帮助儿子恢复健康首先需要你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与儿子多沟通,疏导他的压抑情绪,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生病休学在家,想必做父母的都很心痛,还会有些自责。要想孩子快点康复,需要父母营造安全、温暖的家庭环境。你需要与老公多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为了孩子而一起努力。

如果你需要提升沟通技巧,或者无法缓解内心的困惑,你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你们也可以进行家庭治疗

2

网友

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特异性表现?

杨甫德

抑郁症重在预防,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家长首先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家人应予以重视,尽快带孩子就医。

一、要换环境。

可能在学校或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工作,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意,反复要求改变。

二、反抗父母。

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三、坦途无悦。

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四、似病非病。

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五、不良暗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六、自杀行为。

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特约撰稿人

“小崔不抑郁”

杨甫德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现任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主任(专家组组长),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北京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