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复杂的朝服:清代朝服的冠与袍

 宁夏多雪的冬天 2017-08-21


朝服是清代服制中定制最早、等级最高、应用最少的一套,却可能是被电视剧等错用最多的一套。

源 流


朝服是清代服制之中最早出现于官方制度里的一套服制,换而言之,也是清代官方最早定义的“官方礼服”。早在清太祖天命年间,就有类似朝服前身的相关记载,到了天聪六年,清太宗曾经明确指出八旗诸贝勒在城外时要穿“sijigiyan”,而在城内时要穿“ergume”。这里的“sijigiyan”一般认为即是后来的常服袍一类,而“ergume”则被认为是后来的朝袍一类。到了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正式仿照中原王朝的习惯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冠服制度。崇德元年的这套官方冠服制度里只有一套服制,也就是后来的朝服,换言之,清代朝服的基础也就是在崇德元年确立的。再之后,经过入关后顺治、康熙两朝结合汉地传统进行的修改,朝服制度也愈发完善,最终在雍正元年,朝服服制正式定型,后来历代再也没有进行过大的更改。

定 义


朝服。清代文献中也称之为“礼服”、“具服”。如果您在清代文献中看到“着礼服”这样的记载,一般即指朝服。而之所以称之为“具服”,应该是袭用了隋唐朝服的名称。


根据清代官方规定,所有等级的男性官员都有对应的朝服制度。而在女性中,宫廷里只有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六种位分的后宫才有朝服制度,宫廷外的命妇里,只有一品到七品的命妇才有朝服制度。也就是说,低于嫔位的内命妇和低于七品的外命妇,均是没有官定朝服制度的。而且女性之中,基本只有旗人命妇才会穿着官定的朝服,这是因为朝服基本只有在宫廷典礼、祭祀时才会使用,所以大臣的妻子只有在入宫参加典礼或祭祀的时候才需要穿用朝服。清代“传差”的命妇均为旗人命妇,所以民人命妇基本上与朝服无缘。在一些重大礼仪性场合,民人命妇基本继承了晚明命妇的穿戴习惯,戴凤冠,穿红蟒袍、官绿裙,披霞帔,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凤冠霞帔”。


另外,穿朝服的机会也与身份直接挂钩,简单说,您身份越高,能参加的重大典礼和重大祭祀也就越多,穿朝服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清代穿着朝服机会最多的人即是皇帝本人,而如果您只是个八九品的小官,虽然制度上规定了您的朝服样式,但是您一生中实际上没有多少穿用它们的机会,因为就算是机会最多的皇帝本人,一年之中使用朝服的机会也不过十余次而已,而且每次穿着的时间也很短。主要是这套服制实在繁琐,不适合日常活动,所以皇帝、后宫乃至于大臣们,在典礼、祭祀的前后,都是穿着其他服制的。这样一来,您就知道电视剧中天天穿着朝服满街跑是一种多么穿越的行为了吧……


对了,您或许不知道,清代的官员服饰,除了极个别的冠、袍、褂可能是皇帝加恩赏赐给您的之外,基本上所有官员的服饰都是需要自己掏腰包置办的哦。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加之朝服价格过高,使用次数过少,所以清代中下级官员很多人并没有置办自己的朝服,而是在需要穿着朝服的时候去找那些世家子弟借用,说来也是蛮心酸的……

朝服的组成


一套标准的男朝服,除去内衣、底袍这些基础外,主要由朝冠、朝袍、补褂或端罩、朝珠、朝带、朝靴六个部分组成。具体说来,即是头戴朝冠,内穿朝袍,外穿补褂或者端罩,颈挂一挂朝珠,袍外腰上系朝带,下穿朝靴。


男朝服示意图


一套标准的女朝服,也是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朝冠、朝袍、朝裙、朝褂、朝珠、朝靴,但是还需要搭配金约、领约、耳饰和采帨等装饰品。具体来说,即是头戴朝冠,额戴金约,内穿朝裙为底,外穿朝袍,再外穿朝褂,褂上拴采帨,颈戴领约并挂一挂朝珠,两肩各斜挂一挂朝珠,下穿朝靴。


女朝服示意图

朝 冠


男朝冠分为冬、夏两款。冬朝冠一般以薰貂为质,青表朱里,帽檐上仰,上缀红绒,红绒长出檐。而夏朝冠一般以织玉草或藤竹丝为质,罗缘石青片金二层为表,红片金或红纱为里,帽檐敞开,上缀红绒,内加圈。


六品冬朝冠


具体来说,皇帝朝冠顶的底座是金龙三层,每层中央有东珠一颗,环绕有金龙四条,每条金龙镶嵌东珠一颗,然后在三层金龙的最上方,主宝石是一颗大东珠。等而下之的,皇子、亲王到辅国公的底座是金龙两层,而装饰的东珠数量依次递减,主宝石是红宝石。高级宗室之下的就是大臣们,他们的底座都是镂花金座,金座的中间镶嵌一颗小宝石,主宝石则按照品级而不同。最后则是一些特殊人员的朝冠,比如说进士的朝冠,主宝石改用“三枝九叶”,举人和生员的朝冠,主宝石改用“金雀”和“银雀”,不过这些一般都很少能见到。


身份

冠顶底座

底座装饰

顶珠(主宝石)

皇帝

金龙三层

每层东珠1,金龙4

每条金龙嵌东珠1

大东珠

皇子、亲王

金龙二层

东珠10

红宝石

郡王

金龙二层

东珠8

红宝石

贝勒

金龙二层

东珠7

红宝石

贝子

金龙二层

东珠6

红宝石

镇国公

金龙二层

东珠5

红宝石

辅国公

金龙二层

东珠4

红宝石

镂花金座

东珠4

红宝石

镂花金座

东珠3

红宝石

镂花金座

东珠2

红宝石

文武一品

镂花金座

东珠1

红宝石

文武二品

镂花金座

小红宝石1

珊瑚

文武三品

镂花金座

小红宝石1

蓝宝石

文武四品

镂花金座

小蓝宝石1

青金石

文武五品

镂花金座

小蓝宝石1

水晶石

文武六品

镂花金座

小蓝宝石1

砗磲

文武七品

镂花金座

小水晶1

素金

文武八品

阴文镂花金顶



文武九品、未入流2

阳文镂花金顶



进士

镂花金座


三枝九叶

举人、贡生、监生

镂花银座


金雀

生员

镂花银座


银雀

 

夏朝冠与冬朝冠相比,冠顶的装饰基本一致,但是高级宗室们的夏朝冠多了一点点装饰。


清代规定,皇帝的夏朝冠,冠前缀金佛,上嵌东珠十五颗,冠后缀舍林,上嵌东珠七颗。皇子、亲王到辅国公这些高级宗室,夏朝冠前缀舍林,上嵌的东珠依次递减,冠后缀金花,嵌东珠或绿松石。总之,无论是金佛、舍林还是金花,都是只有高级宗室才能使用的哦。


高宗纯皇帝夏朝冠


女朝冠,也分为冬、夏两款,但是女朝冠的冬夏之分只在于冬朝冠用薰貂制成,而夏朝冠用青绒制成,除此之外在形制上几乎是一样的,都是上缀红绒,然后在冠上进行装饰。不同于男朝冠的是,女朝冠的冠后有一葫芦状的“护领”,以遮蔽来自身后的视线。


具体到装饰,也与男朝冠略有不同。冠顶部分,清代后妃与高级宗女的冠顶与皇帝和高级宗室相对应,用金凤、金翟或普通镂金形成三层或两层的底座,在之上加大宝石,并在底座的周围,装饰金质的凤凰、翟鸟或孔雀,每个凤凰、翟鸟或孔雀,也都有复杂的装饰。至于普通的命妇,其冠顶均与其夫相同,只是在底座周围装饰金质大簪三枚,每枚都镶嵌以珠宝。


身份

冠顶底座

底座装饰

顶珠(主宝石)

周围装饰

皇太后、皇后

 

三层

 

每层承以金凤

每层东珠1

每金凤东珠3珍珠17

大东珠

 

金凤7金翟1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皇贵妃

 

三层

 

每层承以金凤

每层东珠1

每金凤东珠3珍珠17

大珍珠

 

金凤7金翟1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贵妃

 

三层

 

每层承以金凤

每层东珠1

每金凤东珠3珍珠17

大珍珠

 

金凤7金翟1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二层

 

每层承以金凤

每层东珠1

每金凤东珠3珍珠17

猫眼石

 

金凤5金翟1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二层

 

每层承以金凤

每层东珠1

每金凤东珠3珍珠17

𥗴

 

金凤5金翟1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固伦公主

皇子福晋

亲王福晋

镂金三层

 

东珠10

 

红宝石

 

金孔雀6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和硕公主

郡王福晋

郡主

镂金二层

 

东珠8

 

红宝石

 

金孔雀6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贝勒夫人

县主

镂金二层

 

东珠7

 

红宝石

 

金孔雀6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贝子夫人

郡君

镂金二层

 

东珠6

 

红宝石

 

金孔雀6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镇国公夫人

县君

镂金二层

东珠5

红宝石

金孔雀6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辅国公夫人

镇国公女乡君

镂金二层

东珠4

红宝石

金孔雀6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辅国公女乡君

镂金二层

东珠3

红宝石

金孔雀6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公夫人

镂花金座

东珠4

红宝石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侯夫人

镂花金座

东珠3

红宝石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伯夫人

镂花金座

东珠2

红宝石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一品命妇

镂花金座

东珠1

红宝石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二品命妇

镂花金座

小红宝石1

珊瑚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三品命妇

镂花金座

小红宝石1

蓝宝石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四品命妇

镂花金座

小蓝宝石1

青金石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五品命妇

镂花金座

小蓝宝石1

水晶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六品命妇

镂花金座

小蓝宝石1

砗磲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七品命妇

镂花金座

小水晶1

素金

金簪3

各缀宝石若干有差

 

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女朝冠虽然是以男朝冠为基础,但是增加了相当多的饰物以进行装饰,当然了,其价格也更是翻了好多倍。所以无论是男朝冠还是女朝冠,在世家之中都是“传家”使用的。

朝 袍


男朝袍分冬夏两类,其基本形制为:圆领,上衣下裳分裁再连缀一体,腰部有细密的襞积,领子周围缀有披领,大襟右衽,大襟呈“厂”字形,开襟线在下裳部位作折角并形成称为“衽”的小方块,有马蹄袖,左开裾。其中缀披领、“厂”字形大襟和左开裾,是朝袍的独有特点。特别是上下分裁和披领,是朝袍最明显的特点。


清代规定,自皇帝以下到辅国公的高级宗室,以及文武二品及文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有两式冬朝袍和一式夏朝袍。其中甲式冬朝袍用大量貂皮进行装饰,而乙式冬朝袍则与夏朝袍外观基本一致,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至于武三品以及文武四品以下的朝袍,则不分冬夏季节。


穿着冬朝袍的清代高级官员


高级官员用的甲式冬朝袍,从外表上就能看出很多貂皮的使用,无论是披领的表面还是马蹄袖袖端,都用的是貂皮。上身装饰龙蟒纹,两肩、前、后各有正龙或正蟒一条,下身则在腰下的“襞积”部位装饰行龙、行蟒。


高级官员用的乙式冬朝袍和夏朝袍,其上身装饰与甲式冬朝袍类似,也都是龙蟒纹,两肩、前、后各有正龙或正蟒一条。而下身则是在腰部的“腰帷”和下方的“下裳”处装饰行龙、行蟒。


低级官员用的冬夏皆可的朝袍,装饰一下子进行了改变。上身虽然还是装饰蟒纹,但却是局限在正中央的一个方框内的,前后方框内各有行蟒一条,有点类似于补子。取而代之的,是通身的云纹,其腰帷、襞积、下裳,都没有蟒纹。而在八品以下官员的朝袍中,连方框内的龙纹也没有了,只剩下了通身的云纹。


列一个表方便记忆。


身份

颜色

纹饰

附注

皇帝

明黄

两肩、前、后正龙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皇子

金黄

两肩、前、后正龙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亲王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龙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郡王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龙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贝勒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贝子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镇国公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辅国公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文武一品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文武二品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文三品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二式

夏一式

武三品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夏各一式

文武四品

蓝或石青

两肩、前、后正蟒各一

冬夏各一式

文武五品

石青

前后方栏内行蟒各一

冬夏共一式

文武六品

石青

前后方栏内行蟒各一

冬夏共一式

文武七品

石青

前后方栏内行蟒各一

冬夏共一式

文武八品

石青

云纹

冬夏共一式

文武九品、未入流

石青

云纹

冬夏共一式

举人、贡生、监生

青绸


冬夏共一式

生员

青绸


冬夏共一式

 

“龙跟蟒怎么区分呢?就靠数爪子吗?”


清代无论制度上还是民间,一般都规定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不过实际上,清代对于龙蟒的称呼挺混乱,偶有“三爪龙”、“四爪龙”、“五爪蟒”的记载,又因为清代大臣的官服多数是自行购买,故而有时对龙蟒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简单来说,目前对于龙蟒,一般是看穿着人的身份,穿着者的等级可以使用“龙”的称呼,则无论几爪,一概称之为龙纹,反之亦然。


“这么看来,清代朝袍上大多数装饰都差不多啊?”


对的。以甲式冬朝服来讲,一位贝勒爷和一位文三品官员的差别,只在于贝勒爷朝袍“襞积”上有六条行蟒,而文三品官员只有四条,其他细节基本一致,只在细节以及袍子的颜色上,有一些区别。


“颜色上有什么规定呀?”


清代规定,无论冬夏,皇帝的朝袍是明黄色的,皇子的朝袍是金黄色的,亲王至辅国公等高级宗室以及公至四品的大臣,朝袍是蓝色或石青色的,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用石青色的朝袍,至于不算官员之内的举人、生员等,只能用青绸为材料的朝袍。


“那细节上呢?”


主要是一些细小的纹饰上。比如说皇帝的朝袍,要列十二章,宗室和大臣的朝袍上则没有。

 

接下来我们说女朝袍,女朝袍的形制和男朝袍类似:圆领,领子周围缀有披领,大襟右衽,大襟呈“厂”字形,有马蹄袖,左右开裾或后开裾。为什么开裾还有“或”呢?清代规定,后妃的冬朝袍一共有甲、乙、丙三种式样,夏朝袍则有甲、乙两种式样,而高级宗女和普通命妇则无论冬夏,只有一种式样。具体说来,后妃夏朝袍的甲就是冬朝袍的乙,夏朝袍的乙就是冬朝袍的丙……换言之只有冬朝袍的甲式是独有的,而这个甲式跟丙式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丙式是“裾后开”而已……所以说到底,女朝袍也就只有两种基本样式。


本文

后妃

宗女与命妇


冬朝袍

夏朝袍

冬朝袍

夏朝袍


甲式




第一种样式

乙式

甲式



第二种样式

丙式

乙式

单式



第一种样式,是只有后妃使用的,也就是后妃冬朝服里的乙式和夏朝服里的甲式。它的形制与高级官员的冬朝袍乙式很相似,主体装饰成半圆形,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下幅行龙八。


女朝袍甲式


女朝袍乙式


第二种样式,即是最为普遍的,它的形制是通体都有纹饰,在前后正中各有正龙、正蟒一条,然后在两襟各有一条行龙、行蟒,三条龙、蟒在一个画面上形成鼎立格局。而在四品以下命妇的朝袍中,中央的正蟒被删除,只剩下了两襟的行蟒向上移,呈现二龙上升的格局。这一种样式的朝袍,若是左右开裾,便成了后妃冬朝袍的甲式,若是后开裾,便成了后妃冬朝袍的丙式、夏朝袍的乙式,以及高级宗女、命妇朝袍的标准式。


女朝袍与男朝袍一样,也是根据袍色纹饰区分等级,我们还是列表体现:


身份

颜色

纹饰

附注

皇太后、皇后

明黄

金龙九或前后正龙各一

冬三式

夏二式

皇贵妃

明黄

金龙九或前后正龙各一

冬三式

夏二式

贵妃

金黄

金龙九或前后正龙各一

冬三式

夏二式

金黄

金龙九或前后正龙各一

冬三式

夏二式

香色

金龙九或前后正龙各一

冬三式

夏二式

皇子福晋、亲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王福晋、郡主、县主

香色

前后正龙各一

两肩行龙各一

襟行龙共四

冬夏一式

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郡君、县君、乡君、公夫人、侯夫人、伯夫人、一品、二品、三品命妇

蓝或石青

前后正蟒各一

两肩行蟒各一

襟行蟒共四

冬夏一式

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命妇

蓝或石青

前后行蟒各二

冬夏一式


“请问,如何区分男袍和女袍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这里我们讲解一下,以后在其他服制上您也是用得到的哦。对于朝袍而言,女袍比男袍多了“护肩”和“花接袖”两项。您看女朝袍中,从两肩向下到腋下,各有一块曲线的剪裁,那就是“护肩”,这是男朝袍所没有的。另外就是您看女朝袍的袖子,袖子的顶端是马蹄袖,之上是“烙袖”,烙袖再往上,和上臂的袍料之间,有一条带龙纹的剪裁,一般位于袖子的中段,那就是“花接袖”,也是女朝袍所特有的。这里“护肩”只在女朝袍中有,所以只能用在朝袍的区分中,而“花接袖”在吉服袍中也有,如果您要区分吉服袍的男女,就只能看“花接袖”一项咯。

朝 裙


朝裙是清代女朝服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用于其他服制。其形制,制度上规定朝裙只有下半身的裙体部分,是系带式的裙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单色印花缎,下部分为石青色行龙、行蟒锻。而在实物中,经常体现为上衣下裳的形式,上衣圆领,大襟右衽,无袖。


根据清代制度规定,朝裙也分为冬夏两款,实际上只是是否加毛皮缘边的区别而已。其根据颜色而区分为四个等级,即:


第一等级·后妃的朝裙,上部用红缎,上有织金寿字,下部用石青行龙缎。


第二等级·高级宗室之妻及高级宗女的朝裙,上部用红素缎,下部用石青行龙缎。


第三等级·公妻以下至三品命妇的朝裙,上部用红素缎,下部用石青行蟒缎。


第四等级·四品至七品命妇的朝裙,上部用绿素缎,下部用石青行蟒缎。


作者:橘玄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