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脾的病都有哪些?

 古今芳草任我赏 2017-08-22
脾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脾与心的病理影响,临床上常见的为心脾两虚.脾与肺的病理影响,则多表现为肺脾两虚等,前已述及.这里主要介绍脾与肝、肾、胃的病理传变关系.(1)脾与肝: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统血而司运化,肝与脾之间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的关系,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液功能失调.①消化吸收方面:肝脾关系失调表现在消化吸收方面有木旺乘土和土壅木郁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包括肝脾不调和肝胃不和.脾胃之消化吸收,赖肝之疏泄调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谓之肝脾不调.临床上,既有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肝失条达的表现,又有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状.肝失疏泄,横逆克胃,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称之为肝胃不和,临床上除肝失疏泄的表现外,又有胃脘胀痛、呃逆嗳气等症状.土壅木郁: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湿浸渍,困遏脾阳;湿郁蕴热.湿热郁蒸,致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等.此外,脾气虚弱可致肝失疏泄,甚则动风,称之为脾虚生风.如脾虚久泻的患儿,可发展成“慢脾风”,临床上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此为脾虚肝乘,与肝木乘脾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在治疗上,前者当疏肝理脾,土中达木;后者应补脾舒肝,培土抑木,②血液方面: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累及于肝,使肝血不足,而出现食少、消瘦、眩晕、视物模糊、肢麻、月经涩少或闭经等,(2)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①消化机能失调:由于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化,而生泄泻.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阴寒极盛,发为五更泄泻.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华佗神医秘传》).②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3)脾与胃:脾与胃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表现为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等.①纳运失调:胃主纳,脾主运,一纳一运,密切配合,则消化功能正常.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欲减退,或嘈杂易饥.脾失健运,则现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胃主受纳,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责在脾;不能食,责在胃.但是,由于脾与胃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故脾胃纳运失调的症状,往往同时并见,其治亦须调脾理胃,两者兼顾.②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若脾气不升,甚至中气下陷,就会出现泄泻、脱肛、内脏下垂等.胃主降浊,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以及大便不通等,因为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所以清气不升,必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必致清气不升,所谓清浊相干而病作.其治疗虽须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但总以恢复脾胃升降为要.③燥湿不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适度,水谷乃化.若湿邪困脾,脾阳受困,水湿停滞为患;脾失健运,水不化津,也易生湿.故脾病多寒多湿,药宜温燥.热邪易于伤津,灼伤胃津而化燥;胃气上逆,频繁呕吐,胃津耗损,也会出现燥象.故胃病多热多燥,药宜凉润.总之,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的功能活动.如果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也会相互影响,导致消化讥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