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进忠辨治咳嗽的思路提炼

 杉木轩 2017-08-22

一、体会

1、急性咳嗽是以肺及全身症状为重点,脉象为辅;慢性咳嗽以脉象为重点,症状为辅。

2、季节:1)急性发作:春季发病,多风热;秋季发病,多燥;长夏发病,多湿;冬季发病,多风寒。病程稍久,则可出现邪入少阳、燥邪失治、痰饮内伏、脾胃寒湿。

2)慢性迁延:冬季加重,为痰饮蕴伏;夏季加重,为阴虚痰热。

3、体位:平卧咳嗽加重,坐起好转,为痰饮蕴肺。

4、昼夜:夜间加重,少痰、咽干者为阴虚肺燥,多痰者为寒饮。早晨起床咳嗽严重,为痰饮夹肝肺气郁;日晡时咳嗽加重,为胃热、食积不化;中午咳嗽严重,为心肝火旺。

5、痰:白色泡沫痰,为寒饮;白色泡沫胶粘难吐,为阴虚饮伏;白色粘硬块状者,为阴虚肺燥;白色兼少量红色痰者,为寒痰伤及肺络;黄稠痰,为肺热。

6、脉象:1)滑者,为热痰;细数者,为阴虚生热;虚大者,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弦者,为寒饮或肝邪犯肺;沉者,为肝肺气郁;涩者,为阳虚或气滞血瘀;濡者,为脾虚或湿盛;虚者,为肺气虚。

2)又分寸关尺与左右:两寸滑,为上焦肺痰;两关滑,为中焦脾胃痰;两尺滑,为肾虚热盛;尺大而弦者,为肾气亏损;左脉大于右脉者,为肝邪犯肺;右脉大于左脉,为气虚或气阴两虚。

7、兼喘证:1)季节:冬季喘咳发作,为寒饮内伏;夏季发作,为阴虚燥痰;春季发作,为肝郁血虚,木火刑金;长夏喘咳严重,为痰湿壅滞;四季均发作,为气阴两虚,痰饮阻滞。

2)脉象:除与咳嗽相同外,寸脉洪大无伦,甚或上入鱼际,为肾不纳气,上焦痰盛;寸关极沉,尺脉动摇,为肝脾郁结。

3)余辨证要点与咳嗽相同。

8、论治易忽略的要点

急性咳嗽:

1)有表邪,必须解表。

2)一定要分清病因、病位,再去处方用药。

3)反复不愈的原因:a.寒饮作热咳,b.肺燥未养阴,c.腹胀未理气,d.少阳未和解,e.表证未解表。

慢性咳喘:

1)慢性咳嗽多为正虚、邪实证,其虚实多少的处理是治疗的关键,必须善于处理缓急标本。

2)蛤蚧头足能损目,黑锡丹久服可引起铅中毒。

3)对于热痰用清热化痰药无效时,当佐以温化。

4)痰饮阻于胸膈,上为喘咳,心下痞坚,当治中焦。

二、常用方剂

1、急性咳嗽

1)风热客肺:首选桑菊饮加减。

2)风寒客肺:首选麻黄汤加味,可加紫菀、前胡、陈皮、款冬花;口干,加石膏。

3)肺气失宣,兼表寒(咳嗽,鼻塞,脉浮):首选止嗽散。

4)寒饮阻肺,外兼表寒(胸闷,痰多,咳嗽,平卧及夜间睡眠加重,坐立后缓解):首选金沸草散加减。

医案:许某,男,3岁。10天前,突然发热,咳嗽微喘。急至某院住院治疗。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予抗生素、化痰止咳剂中药、西药治疗10天不见好转。

审其喘咳不断,口鼻微青,发热,体温37.6℃,舌苔薄白,脉弦以左为明显。

因云:此外寒内饮,肺气不得肃降之证耳。可予旋覆花等药治之。

处方:旋覆花6克(布包煎),前胡6克,细辛1克,半夏6克,荆芥6克,茯苓3克,甘草3克,紫菀4克。

服药1剂,咳嗽、喘、发热均大减,继服2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问:《方剂学》云:外寒内饮者,用小青龙汤,何先生不用小青龙而用金沸草散?

答曰:仲景《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者兼治心下之水饮,此证乃微饮在肺,只可从肺论治,此即所谓药要适其至所也。金沸草散诸药均肺药也,故以金沸草散加减为方以治之。

5)痰饮蕴结,邪入少阳:首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12,半夏10,黄芩10,橘红10,五味子10,干姜3,紫菀10,丝瓜络10,单位:g)。

6)燥邪伤肺:首选桑杏汤加减(脉右大于左)/麦门冬汤加减(脉沉细缓)。

7)营卫不调,脾肺气滞:首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可加紫菀。

8)脾肺气郁,肺失肃降:首选杏苏散加减。

9)痰气交阻咽喉(梅核气状):首选厚朴半夏汤加味。

2、慢性咳嗽

1)痰气郁结:首选金沸草散加减(胸满心烦,咳嗽痰多)/小柴胡汤加减(胸满心烦,时时叹气)

医案:何某,男,24岁。感冒后4个多月来,经常咳嗽。医诊急性支气管炎。

先用西药抗感染,镇咳3个多月无明显效果,后又以中药丸、胶囊、口服液、膏剂等治疗近2个月亦无功。

余以止嗽散、金沸草散加减一周亦无功。询之。

患者云:近曾服中药20剂矣,其药大都与朱老所处之方相仿。再询其咳嗽尤甚于夜间与中午刚刚平卧之时。

因思痰饮者下沉而阻肺。属阴,平卧时为阴位,故此时加重,治宜温阳化饮,小青龙汤可也。

刚刚处方完毕。患者曰:请你看病之前,刚刚服用某医所开的小青龙汤2剂,服药后不但咳嗽不减,反而出现烦乱心悸。

余审思再三,不得其解,不得不再求之于脉。察其脉沉弦而涩。

再问患者曰:有胸满口苦否?

答曰:不但有胸满口苦,而且有头晕心烦。顿悟:此少阳枢机不利,痰饮内阻耳。

因忆仲景《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因拟小柴胡加减为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4克,五味子10克,紫菀10克,丝瓜络10克。服药1剂,咳嗽大减,继服3剂,愈。

2)痰热阻滞:首选清气化痰丸加生姜3片或干姜1片/二母宁嗽丸(中成药)。

医案:苏某,女,35岁。咳嗽两个多月。先用西药治之不效,后又以中成药治之仍不效。

察其除阵阵咳嗽外,并时时感到咽喉有阻塞感,粘痰甚难咯出,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而腻,脉滑而数。

综合脉证,思之:滑数之脉者,痰火阻肺也。治宜化痰泻火。清气化痰丸加减。

处方:制南星10克,半夏10克,橘红10克,杏仁10克,川贝母10克,瓜蒌15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

服药3剂,寸效未见。因思:《内经》云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乃千古不破之真理,然此证何故不效也。

又思:清气化痰丸一方均取姜汁为丸,姜汁者,辛温行散之药也,入肺之药也。痰也者,乃阴霾之物,非阳不能化,故痰火之证常于大队化痰药中酌加温化之品以化痰。

干姜者,入肺而温,善化肺中之阴寒,宜用干姜替生姜汁治之。乃于原方中加入干姜1克。服药2剂,愈。

某医问:仅用干姜1克是否太少?答曰:痰热之证仅可以辛温相佐,不可为主也,过用则热必炽,而病不除也。

3)阴虚燥咳:首选加减麦门冬汤。

久咳及肾,遇热加重,夏季加重,夜间严重,少痰,脉沉细,需肺肾双补:麦味地黄丸。

4)肺肾俱虚,湿痰内盛:首选金水六君煎加减。

5)肺脾俱虚,湿痰内盛:首选平胃二陈汤加减。

食欲不振,饥饿时咳嗽加重:六君子汤加减,加紫菀、杏仁、芡实。

6)痰阻胸膈,中枢不利:首选木防己汤加减。

医案:张某,男,50岁。今年感冒之后8个多月以来,一直反复不断的咳嗽,痰难咯出,严重影响工作。为此不得不住院两次检查治疗。

除西药外,仅只中药化痰止咳汤剂即服80多剂,然始终效果不明显。余检其方视之,大多为宣肺化痰止嗽之品,有泻白者,有止嗽者,有金沸草者种种不一。

细询其证,除咳嗽痰多难于咯出之外,并感心下痞坚不适,脉沉弦紧数。

因思仲景《金匮要略》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木防己汤主之。”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支饮上为喘满,而下为痞坚,则不特碍其肺,抑且滞其胃矣。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营卫不行也。

脉浮紧者为外寒,沉紧者为里实。里实可下,而饮气之实,非常法可下;痰饮可吐,而饮之在心下者,非吐可去,宜其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而不愈也。木

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

又思中焦者,上中下三焦之轮轴,中焦阻滞,斡旋不能,则肺气不降,肾气不升耳。

因拟木防己汤加减:防己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15克,人参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紫菀10克,茯苓6克。

服药3剂,咳嗽次数及幅度均大减,继服4剂,诸证俱解而愈。

3、咳喘

1)外寒内饮:首选小青龙汤加减;口干,脉数,加生石膏15g。

医案:郜某,女,29岁。感冒后频频咳嗽3个多月。医诊急性支气管炎。先用西药控制感染、止咳化痰,住院40天,效果不显而出院。

出院后,又以多种中成药与汤剂治疗一个多月,仍然效果不着。

细询其咳嗽尤甚于夜间临睡之时,有时因刚躺时剧烈咳嗽而不得不采用半卧位才能逐渐入睡,且剑突之下微有痞满感。舌苔薄白,脉弦紧。

再察原用诸方,有养阴止咳者,有清化痰热者,有宣肺者,有降肺者。

综合脉证思之:仲景《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于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近人多用小青龙汤治喘,而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则用此治咳嗽。常常一剂得愈。

又思小青龙者重在温肺兼化中焦偏上之饮,此证既有肺寒又有中焦偏上之饮,故宜之。且此证或用润药不化寒痰,或用清热不去治寒,或但用肺药而未顾及中焦,此方正合中、上二焦之证。

乃拟小青龙汤加减。处方:麻黄4克,干姜4克,桂枝4克,白芍4克,细辛3克,半夏4克,甘草4克,五味子4克。

服药1剂,咳减近半,继服2剂而愈。

某医问:何不用大剂之品治之?

答云:久用药铒,正气已虚,再以猛剂以除邪,正气必受其害,故治以小剂。

2)痰热内蕴,风寒外束:首选定喘汤加地龙。

3)痰涎壅盛,上盛下虚:首选苏子降气汤。

4)湿痰阻于肺胃:首选二陈平胃散。胃脘痞满而冷,四肢厥冷者,加姜附桂。

5)阴虚痰热:首选麦门冬汤加减。

6)气阴两虚痰气郁结:首选咳嗽遗尿方(柴胡6~10,当归10,白芍10,麦冬10,党参10,五味子10,半夏10,陈皮10,青皮10,黄芩10,紫菀10)。

医案:苏某,女,36岁。素有糖尿病,近一年来又患咳嗽。医诊慢性支气管炎。

先以西药治疗半年不效,后又配合中药川贝精、青果丸、消咳喘、川贝枇杷糖浆、竹沥水,以及止咳化痰的汤剂数十剂仍无明显效果。

细审其证,除咳嗽之外,并见头晕心烦,胸满背困,咳而遗尿,舌苔薄白,脉虚弦滑。

综合脉证,诊为气阴两虚为本,痰郁气结,郁而化火为标。

治拟补气养阴以培本,疏肝理气,清热化痰以治标。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薄荷3克。

服药4剂,咳嗽停止,继服4剂,愈。

某医云:化痰止咳之药治之何故不愈?

曰:素有气阴两虚之故耳。

又问:为何曾用生脉散加化痰之品无效?

答曰:生脉散加化痰之品主治在肺,而余所用方虽有生脉而却主治在肝。肝者,木也,木火刑金,肺气不降,主治在肝,不可主治其肺也,故以上方得愈,而应用生脉散加化痰之品则不愈也。

7)气阴两虚,痰湿阻滞:首选黄耆鳖甲散。

医案:尝治患者郝某,男,37岁。5年前,感冒以后即经常咳嗽,经中、西药治疗一直没有明显效果。

3年前,因工作比较劳累,日渐感到气短乏力,某院检查治疗后,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纤维空洞性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劳损。

住院治疗一年多,不见改善而出院。出院后,又请中医治疗一年多,亦未发现明显效果。

审其除咳嗽微喘,气短乏力,心悸心烦外,并见其消瘦乏神,面色。青紫,口唇、舌均发绀,浮肿,手、臂、腿、足亦紫暗浮肿,手指呈杵状,指、趾厥冷,舌苔黄白厚腻,脉虚大弦数。按其胃脘硬满不适,深按则气短难于忍耐。

思之再三,难于措手。不得已,乃求教于前医所处之方及其服药后之疗效得失,患者乃举其要者40余尽陈之。

云:射干麻黄、小青龙加减方药后不但咳喘不减,反见口干舌燥,心悸烦乱;定喘、苏子降气大都半剂有效,再药则诸证加剧。

生脉散加味大都前一剂有效,再剂腹满气短则加;人参蛤蚧、金匮肾气药后诸证不减。亦不增加,如此等等。

再思历代医学大家医案,难治之疾尤重脉象。因云:脉大者,虚也,病进也;虚大者,气血俱虚也,气阴俱虚也;弦者,肝胆也,伏饮也,寒也;数者,热也,无发热而脉数者亦阳虚也。

脉证相参,乃阴阳俱虚,寒饮内伏。久郁化热,肝邪凌肺,五脏俱病之候也。此病补之难功,泻之难效,非重视补泻之比例难效。

因处黄芪鳖甲散加减为剂。处方:黄芪15克,地骨皮10克,紫菀10克,人参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

服药6剂,咳喘气短,浮肿尿少,神疲乏力俱减,食纳大增,全身紫暗之色亦稍变浅,患者因感到此方有效,求某医抄方再与7剂服之。

医云:人参补力太大,喘证不可服,应予党参;肉桂大辛大热,舌苔黄厚有热者不可服,应去之。乃将上方去人参、肉桂,加党参服之。

药进7剂,诸证加剧,再邀余诊。处方仍宗原方6剂服之。药进40剂,诸证消退七八,再以原方继服2月,果安。

8)心肾阳虚,寒水凌肺:首选真武汤加减(附子4.5,茯苓6,白芍6,白术6,生姜2片,干姜1.5,细辛0.4,五味子4.5,本证虽以阳虚为主,但阴亦亏损,所以用药时宜从小量,量多则恐伤阴液而病必不除。)

9)肾气亏损,水饮射肺:首选金匮肾气丸加味,加五味子、车前子、怀牛膝。咳喘缓解后,长期服用利肺片、河车大造丸。

▍版权声明:本文为医友来稿,授权大象医友会发表,作者/叶应阳如欲转载本文,请联系我们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