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道菌落决定一生健康

 书缘人生 2017-08-22
 
 2017-08-01 美泰健康 瀚思系统

看看上面这些10多年来科学家揭示的胃肠道功能事实,肠道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大大超乎大众认知,对人体的健康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70%免疫系统功能在消化道中实现,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的胃肠道健康了,就容易维持身体健康。

  • 99%的营养吸收来自于胃肠,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无论是有益的营养或有害的物质都是通过胃肠道吸收,然后进入血液中,所以这道屏障至关重要。

  • 80%的体内垃圾靠肠道排出,如果排便不正常会带来许多严重的潜在风险。


2. 肠道的真相


人类的肠道就像一条拥挤的街道,回转弯曲,暗无天日。在成人的胃肠道居住着超过500种细菌,它们大部分寄居在大肠。它们跟我们身体与身俱来,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和平共存,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提供可供人体吸收的营养给我们,保护我们不受致病细菌的影响,让我们的免疫系统保持健康并调和大肠内部。


肠道内细菌数是人体细胞数的10倍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却有数百兆的微生物与我们共生,这些微生物由我们一出娘胎就大举入侵,有500~1000个不同的种类,在我们身体各部位(主要是肠道)定居,然后终我们一生,与我们共存共荣。

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肠道内的菌群


  • 有益菌,也称之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 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 中性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益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菌群结构相对稳定,整体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

即有害菌、中性菌和益生菌。它们共存在体内,维持一种健康的平衡状态,没有肠内益生菌,人就无法存活。


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益生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为安全的益生菌有40种,其中包括:黑曲霉、米曲霉、凝固芽孢杆菌、粘连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厌氧性拟杆菌、发酵乳杆菌、纤维二糖乳杆菌、弯曲乳杆菌、载耳布吕克氏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胚牙乳杆菌、罗特氏乳杆菌、肠系膜明串球菌、乳酸片球菌、毛状拟杆菌、瘤胃拟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其中以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为代表。益生菌进入肠道内,在其复杂的微生态环境中与近400种正常菌群会合 ,显现出栖生、互生、偏生、竞争或吞噬等复杂生物关系。

为了让好菌发挥最佳运作机制,益生菌数量必须比有害菌多。益生菌能为我们的身体带来好处,而菌益生则促进益生菌完成它们的任务并提高肠道的总体健康。然而,这种平衡很微妙,且可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而被打乱。


有研究指出,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益生菌的比例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减少到15%,而癌症病人肠道内的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


所以提高益生菌的数量和比例对维护肠道健康很必要。


3. 肠道菌群的作用


肠道菌群,或者说共生菌群,与生俱来,荣辱与共,不是住在我们的肠道白吃白喝的,它与我们的健康休戚相关。 

  

  •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帮我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人是所有生物中饮食最复杂的,肉、菜、谷物,无所不食。但吃是一码事,消化吸收是另一码事。人最主要的消化器官就是肠道,但面对如此繁多的食物,纵使肠道有三头六臂,也处理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 

于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肠道请来了帮手——共生菌群。肠道为它们提供天然的厌氧环境作为住所;后者特别擅长分解复杂纤维和多糖,把得到的葡萄糖、维生素、脂肪、微量元素,作为房租交给肠道,供人体吸收。两者各取所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肠道是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器官。终其一生,肠道消化了50~60吨的食物,转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素,供应我们生命成长所需。



  • 其次,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保护我们的健康 


一方面,大量的菌群黏附在肠壁上,为肠道穿上了一层天然的铠甲,避免肠壁与有害物质直接接触。因为肠道中同时也充满了各种外来及内生的毒素,这些毒素也有可能被吸收传送。当肠道发炎时,连肠道菌都可能穿过肠道,进入血液,带来严重后果。于是身体只好将大部份的免疫防卫军队配置在肠道,避免毒物细菌入侵。如果说肠道是身体防卫第一前线,完全不过份。


共生菌群会与肠道的免疫系统形成互动,刺激后者的发育,使肠道应对致病微生物的“反导系统”更加强大。


另一方面,益生菌群还会直接上阵,帮助消灭有害菌。 因为益生菌群与有害菌群都以肠道为生存环境,有害菌的入侵,直接侵占了益生菌群的地盘。面对这种情形,占绝对优势的益生菌自然不会答应,第一时间就会通过“菌数”优势,压制有害菌势力,在保护自己家园的同时,也保护人体的健康。


所以,当你的肠道不健康,坏菌肆虐、毒素弥漫,身体中的免疫大军前仆后继,大量战死在肠道,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战力防卫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你当然很容易感冒、感染。

 

  • 再者,调节我们的生理


正常的肠道菌群,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也就是你的肠道,会将分解的短链脂肪酸滋养肠壁细胞,促进肠壁细胞的生长和更替,还能促进肠壁分泌更多的消化酶。

 

同时,它们还能调节肠粘膜的生长,让受损的肠粘膜更快的得到修复——自家房子漏雨的还不赶快修呀。除此之外,肠道菌群能产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降低动脉硬化和中风的风险;还能通过跟淋巴系统谈判,降低对食物的过敏反应。更为神奇的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肠道菌群能根据对它对食物的喜好,调节你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 肠道有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有「第二个大脑」之称


肠道还有「第二个大脑」之称。有许多神经密密麻麻深入肠道内层,汇集讯息,传给中枢神经,是大脑以外最复杂的神经系统,而且透过「脑肠轴线」(gut-brain axis),与脑相互联络、彼此影响,是近年热门的医学研究领域。肠躁症、忧郁症、焦虑症、自闭症、慢性疲劳等盛行率极高的身心疾病,都和脑肠轴线相关,肠道菌可能也和身心疾病有关。


  • 肠道菌是人体必要“器官


100000000000000,1的后面接上14个0,这是百兆。我们的肚子里有多达百兆的肠道细菌,它们的平均直径大约1微米,必须用800倍以上的显微镜才可以看见,如果以100兆个那么微小的肠道菌排在一起,长度可达1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一圈半。

2005年,美国史丹佛大学瑞尔曼(David Relman)的研究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他们用内视镜从健康人的肠道各部位取出肠壁黏膜组织,利用最新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肠黏膜中住着多少种细菌,结论是肠道菌多达千种以上,其中有七成是前所未知的新菌种。他们在这篇重要论文的第一句就说:「肠道菌是人体必要的器官(essential organ),它们提供养份,调控肠道细胞的发育,诱导免疫系统的发展,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如此不足。」

我们怎么去理解「肠道菌是必要器官」呢?首先,肠道菌必须能够接收并解读来自身体其他器官(特别是大脑)的讯息,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必须能感知环境的变化,然后向其他器官发出讯息。也就是说肠道菌必须构成一个群体,与其他器官互助,各司其职,才能够称为是一个器官,而不只是居住在肠道内的一只又一只、各自独立的细菌。


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


200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通过一项「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由四所顶尖研究室合作执行,研究肠道、口腔、皮肤、鼻腔、生殖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其中肠道菌当然是重点。 NIH形容这个项目在科学史上,是继人类基因组项目之后的另一座里程碑。事实上,当人类基因组项目完成时,科学家有些失望,因为人类居然只有两万多个基因,和果蝇差不多,远少于原先预测的10万个基因。可是与人体共生的肠道菌,基因总数却多达330万个,是人类基因数目的150倍!

肠道菌绝对不是外来寄生在我们肠道的细菌,它们对人体而言,是一生与我们共存的「必要器官」。肠道菌和人类一起走过千万年演化的历史,是人类不折不扣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与肠道菌共生,人类的基因体与肠道菌基因体共同演化,甚至我们的生理代谢也与肠道菌互相整合,共同建构出一个「人类超级生物体」(human super-organism)。


所以,我们对待肠道里的菌落,要像我们爱护我们身体的器官一样对待它们,它们的兴盛与衰微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4. 几个关键的肠道菌与健康的研究成果(读者可以略过此节,直接阅读第5节)


  • 肠道里的微生物器官是我们身体恒定与疾病的驱动者美国德州科技大学的莱特(Mark Lyte)在2010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我们肠道里的微生物器官,是我们身体恒定与疾病的驱动者〉。

    什么是「驱动者」(driver)?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台超级电脑,肠道菌就是启动电脑的开机程式;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辆豪华轿车,肠道菌就是负责开车的司机。肠道菌是我们身心健康的决定者、推动者。

    莱特用「恒定」代表身心健康状态,我们同样可以用来形容肠道菌的健康状态。构成肠道菌的千百菌种,经常因应肠道环境变化,而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肠道菌的小恒定,决定了身体健康与疾病的大恒定。

    由瑞尔曼的「必要器官说」,到莱特的「开机程式说」,短短几年的研究进展已经让肠道菌提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再说得白话一点:肠道菌和心脏、大脑、肝脏、肠胃道一样,都是身体的必要器官之一,没有肠道菌,我们活不下去,肠道菌不健康,我们就不健康,肠道菌生病,我们就生病。

    如下是另外几个研究案例,从免疫过敏、能量代谢及神经心理等方面,说明肠道菌对健康的重要性。


  • 免疫过敏:无菌老鼠一出生就被放入无菌箱中,肠道中没有半只肠道菌,这种无菌鼠生活在无菌箱中确实愉快,吃得比一般有菌鼠多,体脂肪反而低,活得又比有菌鼠久,可惜免疫系统不健全,出了无菌箱便无法生存。许多研究都显示无菌鼠,或以抗生素打乱肠道菌的老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浓度显著高于正常鼠,全身呈现发炎过敏现象;如果给无菌鼠喂食特定的肠道菌,例如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则有助于减轻发炎与过敏现象。许多科学家怀疑,近年来自体免疫疾病发生率快速上升,与抗生素滥用而导致许多人肠道菌严重失衡有关。


  • 能量代谢:为什么无菌鼠吃得比较多,体脂肪反而低呢?因为大肠中的肠道菌同时扮演资源回收者的角色,它们可回收利用小肠未能完全消化吸收的营养素,这是哺乳动物为在资源有限的自然界中求生存而演化出来的共生机制。

    我们将何种营养物送入大肠、喂食肠道菌,产生的结果会大不相同,如果你让大量脂肪、蛋白质进入大肠,大肠中的嗜吃脂肪的革兰氏阴性菌就会大量增殖,产生许多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进入血液,循环全身,四处引发慢性发炎,长期下来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各种代谢症候群。如果你喜欢大鱼大肉,没问题,只要你能确保自己的消化力够强,能够让大鱼大肉在小肠完全消化吸收,不会让它们进入大肠。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阿兹海默症等,都和慢性发炎密切相关,而肠道是发炎的主要源头,照顾好肠道,就能预防这些可怕的慢性疾病。

    相反的,如果大量摄取高纤食物,这些人体不易消化的纤维素进入肠道,不但会吸附排除肠道中的各种毒素,而且让分解纤维的好菌增生,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醋酸、丙酸、丁酸等),使肠道保持微酸性,抑制坏菌生长,这些短链脂肪酸也会被肠道细胞吸收当做能量,而且发挥包括增强免疫等生理功能。


  • 神经心理: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也同样受到肠道菌的密切影响。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的皮特生(Sven Pettersson)2011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发表一篇题目为〈肠道菌调控大脑发育及行为〉的论文,他发现没有肠道菌的无菌老鼠,大脑神经细胞间的连结不健全,以至于影响到行为模式。比脑肠轴线更前卫的「菌脑肠轴线」,说的就是肠道菌能直接影响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也会直接调控肠道菌。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谢曼(Philips Sherman)发表在2011年《肠道》(Gut)的研究,甚至指出肠道菌与记忆有关。当老鼠被病菌感染,再施予精神压力时,肠道菌一时大乱,记忆测试的分数也大幅衰退,但是如果同时给予适当的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的均衡时,即使施加再大的压力,记忆测试得分也完全不受影响。

    肠道菌如何与中枢神经对话,则还不清楚,推测是经由影响肠道黏膜免疫或神经系统,或释出一些代谢物,经由循环系统去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所以,看似不起眼的肠道菌却主宰着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对它们以高度的重视才能很好地维护我们的健康。


5. 影响肠道健康的因素


  • 确保肠道菌的来源


婴儿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并培养自己的肠道菌,生产的过程与哺乳的方式会影响婴儿肠道菌生态的完整性。


胎儿在子宫里面时,肠道几乎是无菌状态,经由产道生出来时,母亲产道中的细菌就进入胎儿肚子。出生以后,婴儿所接触到的人、所喝的奶、所用的衣物,甚至连呼吸的空气,都会将细菌带给婴儿。你相信吗?出生时完全无菌的婴儿肠道,只要24小时,细菌数量就达到百亿,只要一星期就达到百兆了,然后,终其一生,肠道菌都与他共存。


母婴细菌转移示意图


对自然分娩的婴儿而言,母亲的肠道菌、产道菌,以及哺乳方式,是影响早期肠道菌相形成最重要因子。

剖腹产婴儿肠道中,双叉杆菌属(Bifidobacteria,俗称比菲德氏菌)与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特别少,反而是困难肠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及大肠杆菌等坏菌特别多。这种菌落构成难免会影响肠道免疫的发展,而剖腹产婴儿经常要拖上一个月以上,才会恢复到以双叉杆菌占优势的正常婴儿菌相。

所以自然分娩的婴儿,对健康发育是有优势的。


母乳哺育儿的肠道菌会以双叉杆菌为优势菌,而奶粉哺育儿的肠道菌种类就很杂,梭杆菌、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数量都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发现困难肠梭菌的机率远比母乳儿高许多。

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母乳喂养,对婴儿成长有好处。


对肠道菌的初期发展而言,妈妈最重要,所以我们积极宣导,孕期妈妈们要特别注意肠道健康,怀孕后期本来就容易便秘,请多补充富含纤维的食物,补充益生菌,减少便秘现象,保持自己健康的同时,为将来婴儿出生的健康做好优势菌群的准备,让自己的孩子真正不输在起跑线上。


  • 饮食


我们的饮食不仅提供我们自身营养,同时提供肠道中益生菌营养和营造益生菌的生存繁衍环境。食物中的纤维素有助于给益生菌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饮食中低纤维高脂肪食物,会使益生菌减少。

我们日常饮食中现代养殖的鸡、鸭、猪、牛、羊、鱼中残留有激素和抗生素,这些残留物进入我们体内,达到肠道会杀掉了我们体内大量的有益菌种。现代畜牧业对人类肠道健康的影响已经到了无可逃避的地步。


  • 滥用抗生素


现代医疗中滥用抗生素,会引发肠道菌落的大量死亡,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同时引发致病菌的不断变异,成为超级病菌的可能。


一般民众对抗生素了解不足造成误用和滥用:


1. 抗生素(Antibacterial)也叫抗细菌药,抗细菌剂,抗菌药,作用是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是一大类药物的统称。抗生素在抑制和杀死病菌的同时也抑制和杀死益菌。所以,抗生素是也肠道益菌的一大杀手,我们不要滥用抗生素,去破坏肠道的益菌生存环境。


2. 许多抗生素并不以抗生素的名称出现,也误导了民众误用和滥用抗生素。比如,家庭治腹泻很常见的药“氟哌酸”,又叫诺氟沙星,它是属于喹诺酮类的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合成和复制,使病原菌死亡。在低浓度时抑制细菌生长,高浓度时则有杀菌作用,它对肠道的益菌同样是致命的。


3. 民众只知道这个药有效,见效快,时常使用它,不知道它就是抗生素。每使用一次,对肠道的益菌就是一次大灾难。还有许许多多的抗生素,不一而足。

有人使用了氟哌酸之后,由腹泻转为便秘,就是肠道益菌被过度破坏的一种表现。肠道益菌被过度破坏后的另一个后果是,本来肠道益菌是帮助消化分解食物,然后经由肠道把食物营养吸收进血液。肠道益菌被抗生素破坏后,营养被消化吸收的效率大大降低,即使吃的是一个大餐,也没有得到益处。


4. 建议民众不要轻易使用抗生素,来维护肠道健康。在一般情况下,肠道不适,建议使用益生菌来维护肠道健康。(参见瀚思系统公众号「美泰产品」→「针对性保健」栏目下的美泰 益生菌 - GI-ProBalance?》这篇文章)


  • 其它因素:睡眠,压力,心情,旅行,生病,老化


这些全都可以是摧毁肠中好菌的原因。 体内好坏菌的平衡很微妙,也很脆弱。而当这种状况发生时,让您觉得不舒服的消化问题或消化紊乱可能就随之而起。 不是我们自身有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肠道的平衡被破坏,益生菌比例失衡。


6. 常见影响肠道健康的几个实例



  • 饮酒过量造成拉肚子,就是肠道益生菌被过量酒精过度毒杀,肠道正常环境被破坏造成的,不能实现肠道正常的功能所致。

  • 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和压力大带来的便秘也是造成肠道益生菌和有害菌比例失衡,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

  • 水土不服,人们旅游或迁徙到一个异域,疲劳加上饮食差异较大,造成肠道内固有菌落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

  • 不洁饮食,饮食中含有大量致病菌,在体内大量繁衍后,与益生菌的比例失衡造成拉肚子。


7. 肠道保健之道


  • 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并且减少脂肪、蛋白质的摄取,维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并且适当补充益生菌营养保健品来恢复现代饮食和现代生活压力带来的菌落失衡,是维持肠道菌健康的法门。


  • 做好肠道保健,最重要的是饮食与运动。饮食的关键是水、益生菌与纤维素,每天喝六杯以上的水、摄取足量益生菌与30公克以上纤维素,细嚼慢咽,吃八分饱。运动要舒服爽快且持之以恒,每周3~4次,快走30分钟以上,练习腹式呼吸,随时注意姿势正确。


  • 另外就是生活要规律,三餐定时定量,要学习与压力共处,寻求最喜欢的解压秘方,保持身心愉悦。利用腹式呼吸、冥想、伸展运动,随时解压。排便要规律,千万预防便秘,而且多观察粪便。习惯性的便秘和不成形,就要反思与改进,要引起高度警惕,潜在有肠道疾病风险。最后就是要重视肠道体检,排定体检计划,并确实执行。


  • 现代生活中,完全商业化的食物供应链,任何人都已经不能回避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产品中残留的激素,抗生素,以及蔬菜水果中潜在的农药残留物,这些已经开始影响到了现代人类的肠道菌落的平衡,所以养成补充益生菌营养保健品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以保持肠道益生菌的菌群优势。


    推荐延伸阅读瀚思系统公众号「美泰产品」→「针对性保健」栏目下的美泰 益生菌 - GI-ProBalance?》这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