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二:痰病之有形无形之辨

 水木年华138 2017-08-22


痰病之有形无形之辨

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痰病的独特临床特征, 是正确地诊断 “痰病”和有效地防治 “痰病” 的关键 。

周仲瑛周老基于古今部分医家对痰病的认识结合实践, 在痰病的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二:痰病之有形无形之辨

国医大师 周仲英

1 有形之痰之辨

周仲瑛周老认为, 痰清无色, 多泡沫, 属风痰; 伴有外风或内风形症, 外风风痰在肺,内风风痰病属于肝。痰色白质稀易咯伴有肺寒表证者属外感寒邪。痰清稀有小泡沫, 有冷感, 夹有灰黑色点, 伴有肺肾虚寒, 水泛为痰之候者为寒从内生。痰色白如藕粉, 稠浊起块, 量多, 滑而易出,每在早晨或食后咯出, 伴脾虚或湿盛之候为湿痰

痰黄胶粘浓厚成块不易咯出, 伴心火或肺热之候为热痰。若癖结日久, 不易消克的, 称为老痰、顽痰,此种痰易发生怪症。痰白粘连如丝, 或呈小块, 量少, 涩而难以咯出, 为燥痰。痰滞咽喉, 咽之不下,咯之难出, 痰少质粘如米粒, 或似絮条, 为郁痰

形色清白, 气味较淡, 属新病病情一般较轻;黄浊稠粘, 咯之难出, 渐成恶味, 腥臭咸苦, 属久病而病情较重。若痰吐在地上, 干后如蜗牛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华彩者均为实痰; 痰吐出后易于化水者, 则为虚寒。味甜为脾热, 味苦为胆热, 味腥臭为肺热, 味咸为肾虚。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二:痰病之有形无形之辨

2 无形之痰之辨

周仲瑛周老认为, 凡有痰者, 形体多肥胖臃肿, 颈短, 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 神情呆滞, 目睛转动不灵, 脉滑不定, 大小不匀, 苔腻或厚浊粘腻。另外, 还可根据患者面部的色泽明暗晦滞来了解痰病的性质, 如面色灰暗如土色为虚寒痰, 面颊色红而有油光者为热痰, 面色黄滞者为湿痰, 面色青晦为风痰等。朱丹溪说: “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人体内一旦有痰生成, 逐渐蓄积且达 到 一 定程度不易消除时, 则 “阻滞气机”、“壅塞血脉”、 “蒙蔽神明”、 “宿痰失道” 或 “积聚成瘤” , 从而引发临床表现复杂而怪异的 “痰病” 。

既可蒙于心、蕴于脾、郁于肝、动于肾, 又可外流骨节经络 。周老提出, 痰所在部位不同其所致痰病的临床表现亦就各不相同, 并逐一加以总结与阐述。

如症见惊悸, 怔忡, 癫狂, 谵妄, 哭笑无常, 神昏,神呆, 夜寐奇梦, 痰在心; 呕吐, 泛吐痰涎, 痞满,泄泻, 腹胀雷鸣, 嗜卧, 身重者, 痰在脾胃; 头痛,眩晕, 眼目瞤动, 急躁易怒, 胸闷胁痛, 咽中如有物阻, 昏厥, 语謇, 口吐涎沫, 痰在肝; 喘逆短气,咳唾涎沫, 腰脊强痛, 跗肿, 胫酸, 小腹拘急, 小便急痛, 面色黧黑, 痰在肾; 可见咳唾胁痛, 胸背引疼, 甚至气促不能平卧, 胸部胀满闷塞, 痰在胸胁; 骨节冷痹, 肢节牵引刺痛, 关节肿胀而皮色不变, 流痰走注, 痰在骨节; 肢体麻木、瘫痪, 一臂重滞不举, 口眼歪斜, 浑身瘙痒如虫行, 背膊紧冷,身中结核硬肿的, 为痰在经络。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二:痰病之有形无形之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