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从民间丧葬习俗看中国人的生死观
2017-08-22 | 阅:  转:  |  分享 
  
中国人的生死观

⑧王娟

死亡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

死亡而举行的葬礼也是人生礼仪中最为

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关于丧葬习

俗的起源,一般人认为,中国最早的丧葬

礼仪的信仰基础是灵魂不死和祖先崇

拜。但是,灵魂不灭的观念应该是在古代

人先有了“生”与“死”的概念之后才会出

现的。生与死是互相对立的,也应该是同

时出现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

没有生。人类一旦拥有了生与死的概念,

他们就会意识到生与死是一对永远不可

调和的矛盾冲突。那么,面对生与死的困

挠,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按照结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人类生

活中存在着许多对立原则,例如生与

死、天与地、雄与雌等等。一旦某种事物

拥有了其中的某一种属性,那它就不可

能同时拥有另外一种属性。因此,出于满

足自身心理意愿和思维方式的需要,人

类便产生了希望解决和克服,或至少缓

和这些对立原则的愿望。而不同的文化

传统都有不同的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

丧葬习俗的出现应该源于古代人对死亡

的否定意愿。也就是说,葬礼是古代人为

克服生与死的困挠而提供的一种行为模

式。但是,这并不是说,古代人以及后代

人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丧葬习俗的这一功

能。它只不过提供了一种信息,那就是死

亡并不是一种终结,也不是一种结束。那

么,什么是死亡呢

人们对这一间题的回答很显然要受

制于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从民间

丧葬习俗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是怎

样面对和阐释死亡的。在本文中,我们将

介绍一下河北唐山郊区的丧葬习俗以及

丧俗中所反映的中国人的生死观。

在民间,人们很早就开始为自己的

“后事”做准备了。未出嫁的女儿往往要

在月经来潮之前就要为母亲绣好死后所

用枕头的花样。一般,人们要早早地为自

己准备一副棺材,或说“寿材”,同时,还

要为自己做好“送老衣”及死后的铺盖。

有了这两者,老人们在死后才可以安详









入葬前死者应头向西躺在床排子上,人们

向西方呼唤死去的亲人等也显然来自佛

教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

葬礼中还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道教

中的仙界是古人的理想境界。人们往往通

过死亡来进入一个永恒的世界。在道教的

观念中,死亡也不是一种终结,而是进入

仙界的大门。例如吊孝者送给死者的樟

子上往往写有“月落瑶池”或“蓬岛归真”

等,以期望死者死后能进入仙界。

在民间,死亡可以被阐释为投胎转

世,也可以被阐释为进入仙境,从民间信

仰的角度看,死亡还可以被阐释为进入了

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丧葬期间的所有活

动,似乎都是为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而准

备,虽然人们并不清楚这个未知的世界在

哪里。在民间,死者如果是五十岁以上属

正常死亡,丧事就被称为“喜丧”。人们悲

伤之余,又很欣慰。例如,丧事活动中,吹

鼓手们的演奏就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另

外,宴席上丰盛的食品、奠纸过程中的喜

剧场面等都说明“中国的丧礼确实是喜

事,不仅形式、仪注如此,就是人们对它的

态度、观念也是如此。乔继堂《中国人生

礼俗大全在人们的心目中,办喜事标志

着一个人由人生的一个阶段进入到了另

外一个阶段。与喜事一样,丧事则标志着

一个人由一个世界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丧事与喜事具

有同样的功能。因此,民间把丧事又称为

“白喜事”,与喜事共称“红白喜事”。白事

喜办也是人们否定死亡观念的一种体现。

从以上的叙述与分析中,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人们拒绝接受和

承认死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任

何宗教和学说只要能帮助人们解决和克

服生与死的矛盾,人们自然会接受,并将

它们互相融合,形成自己的体系。众所周

知,中国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形

式,这在丧俗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虽然

拒绝死亡,但并没有赋予死亡一个确切的

内涵。因此,在人们看来,死亡可以是投胎

转世,也可以是升仙入境,还可以是一种

过渡,或成为家族的保护神。

,万

﹄砚口喇迸

。。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