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欣(原创):封江湿地公园

 清沁自在 2017-08-22

我 明 白 你 会 来,所 以 我 等 

文艺、小资,情感、治愈

           诗、故乡、远方!



 

湿地,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这个由18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率先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的公约,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其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还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多年来,全球湿地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遭到破坏,保护湿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封江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远虑与行动,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呼之即出。

中国首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湿地面积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中国在追求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举足轻重。到2006年,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级别的湿地保护区473个,国际重要湿地30处,已有45%的天然湿地纳入保护区范围得到了较好保护。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已建有52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并有517家试点单位。

湿地公园据说只有中国在使用,是我国的专属名词,它采取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的策略,来达到维护和增加湿地保护面积的目的,也说明我国对湿地保护的良苦用心和特殊重要

2013年12月24日,这是一个值得被封江人铭记的日子。随县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在全县人民尤其是原封江风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国家级专家团实地考察论证,在北京顺利通过评审!消息一出,山欢水笑,群情振奋。这是我市建设的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它的设立和落地,对随州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这座规划中的湿地公园,包括了上游部分河流及湖岸部分山体,总面积2990公顷,湿地面积2636公顷;水库的总库容为2.52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是氵厥水东支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江,一个时代的传奇

 

湖北随县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随县中部,地处桐柏山与大洪山山间谷地,在随县厉山镇与高城镇之间,出随岳高速封江路口右转3公里专道即到,原属封江生态旅游景区。封江口是1958年厉山镇修封江水库拦截厥水东支时,境内刘家河、江家河居民迁往水库坝南,逐渐形成封江集镇。

巍巍桐柏山南麓,连绵起伏800里,在这里蓦然止步,似贪恋这一处的风水不想离去,高低错落的丘陵峰岚叠翠,衔环相连;从冠子垛、玉皇顶、江头河、天河口河形成的厥水河东支,于封江汇聚后一路西南流入厥水奔长江而去。

封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在写本文之前,我访问了周边许多老人和修封江的知情者,他们都说不出所以然来。后经过采访厉山镇志书编纂者、镇文化站长胡天学和随县史志办主任程卫国,才知道封江的大致来历。

1960年以前,这里是厉山(东风)公社江河管理区,境内有以江家河、刘家河命名的两大集镇,其中刘家河集镇始建于宣统年间,是方圆百里的主要货物集散地,也是随州通往河南的古道。那时的陆路被山峰隔断,山内外的贸易往来便只能依赖水上栈道。丰水季节,河水暴涨,商船从这里顺水可达随州、武汉,因此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可见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热闹,遥想灯光渔火、秋水伊人的商家船泊,是否有江南水乡的味道?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新中国建设初期,随县乃至中国的农业完全受大自然摆布,更多的时候是靠天吃饭。刘家河、江家河因水路的通达带来了经济贸易,但当山洪暴发、河水泛滥之时,这里便成为一片泽国;洪水过后,遍地狼藉,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荡然无存。防洪抗旱、兴修水利、解决粮食问题成为当时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1958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吹响了号角。为增强蓄洪和灌溉能力,确保这一带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当时的厉山人民公社积极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在这里筑堤拦坝,拦截刘家河、江家河之水蓄积于此。组织所辖12个管理区7500余民工奔赴建设工地,日以继夜,风雨不息。建设工地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夯声阵阵,气势宏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全靠“人海战术”,没有挖掘机、打桩机、钩机、铲车等现代化的建设工具,民工们使用最简陋的铁锹、条筐、板车、石夯等,奋战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1960年枢纽工程竣工;1964年完成渠道主体工程,累计投资六百七十四点九七一三万元。当时命名为丰江水库,意即能让这里的粮食丰收,人们丰衣足食。

“天上没有玉皇,水里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当时这样的诗风靡全国,也许是受战天斗地的影响,人们觉得封江较之丰江更能展现随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与成果,便把丰江更名为封江。封江的历史及其意义,注定要载入随县水利历史的史册!

如今的封江水库成为随县重要水源地,担负着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并向县城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供水的重要责任,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厉山、殷店、高城等数个邻近乡镇无不受其惠泽。

水充满着灵性,因为水库的调节功能,封江形成了独特的小区域气候,使这里冬暧夏凉,气候宜人。坐落在库区内的湖北省公安厅实战训练(培训)基地,竣工于1998年并投入使用。这所投资3000万元、设有50亩的野外训练场、150亩山地丛林搜捕、四道实弹射击的军事竞技培训基地,除用作内部训练外,还对外接待团体和个人游客。一时封江名声大噪,来此培训、休闲、疗养的人络绎不绝。军训警训、实弹射击、彩弹特搏、攀岩、狩猎、防身术、团队拓展、魔鬼训练、丛林穿越、武装泅渡等种类繁多的项目,惊险、神秘而刺激。随机兴起的打靶场、遛马场、游泳场、游乐场、垂钓场也给当地的居民和游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辉煌的历史造福着人类,也更激励和昭示着后人,面对当年前人留下的这一笔巨大的山水资源和财富,更激发出今天的人们热爱封江、建设封江、保护封江的生态意识和澎湃激情!随着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成功,封江的未来必将向人们撩开她更加美丽而神秘的面纱。

 


水库,一副山水的画卷

 

闰六月的一个夏日,肆虐了数日的高温终于回落,太阳收敛起毕露的锋芒。我和《传奇封江,温馨湿地》编写组的几名成员来到封江管理处,准备零距离地感受封江的湿润与灵秀。

这是我蓄谋已久的一次采访,多次计划因事务的繁多而临时改变。今天运气真好,不光天公作美,而且编写组主要召集人刘双涛、湿地公园科长李大伦均在家。李科长英俊帅气,说话面带微笑,一看就是一个非常容易沟通和采访的对象。

一行人直奔主题。首先便是去封江渡口。“封江有两个渡口,一个是老渡口,一个是新渡口。我们这去的是新渡口。”李科长介绍。

一下车我们就被眼前的空濛所俘获了。一望无垠浩瀚的水面,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目光顺着水面铺展开去,远处山岚起伏,青黛相间,云雾缭绕,飘忽不定,似有仙人游走其间。目光稍一转移,便逶迤而去。收回目光,巍峨的大坝,像一个巨人张开的双臂,把昔日的滔滔江水拦截,沉静为眼前驯服的湖泊。偌大的水面如一面巨大的镜子,脚下数十只船舶、观光艇一字排开,整装待发。

我们在船工的吩咐下,穿上救生衣,登上观光艇,将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湖光山色,交给了浩淼的大自然。

阳光隐匿,凉风习习,清风拂面,空气清冽。在这样的环境,宜于欣赏,宜于抒情。游艇在阔大的江面上恣意驰骋,犁开水面,后面拖出一条逶迤的V字形的白色波浪,浪花翻涌,唰唰有声。一座座青山擦身而过,一座座岛屿扑面而来,一个个库汊引人入胜。他们星罗棋布,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有的独立成岛,洁身自好;有的相拥成趣,波纹相连。库区中的别墅或占岛为王,或依山而建;造型与颜色浑然一体又相映生辉。待艇靠近,细观这些别墅,虽稍显陈旧,但仍可以感受到建设者的别具匠心。江中阁屹立在封江的中央,四周水源环抱,江中楼阁名副其实。一条石桥凌空飞过,一端连着岛屿,一端连着陆地,给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也给浩瀚的水面增添了气势和灵气,人的思维也随着水上石桥在水天一色中天马行空。

一座楼亭式的建筑向我们飘来,走近方见“蓬莱岛”三个字,白色的墙面,金黄的文字,给人空濛飘渺之感,那里面是否住着仙人?旁边有一寺,门头一个“缘”字,引得我们纷纷跳下船来,莫非我们也想做一个有缘人?隐隐听得有诵经之声,我们没有进去,怕打扰了清修者的清静。想在这云水深处,潜心修佛之人定能修得正果,赢得世人的尊敬。据说库区以前还有东安寺、红安寺,宣统年间就已形成,是云游僧人来往歇脚之处,香客络绎不绝,如今隐藏在哪里呢?

烧香礼佛,跋山涉水。原来,一心向善,非有一颗虔诚之心而不得至也!

我们上船继续前行,拐过一片宽阔的水域,一个掩隐在青山翠绿里的几个褐色亭子依偎在山坡的一隅,三个朱红大字“情人岛“向我们发出热烈而诱惑的光。也是,倘若携情侣在此小住观景,花前月下,窃窃私语,那将是多么浪漫而美妙的事啊!

还有什么“猎情岛”、“百鸟岛”、“水上乐园”、“游乐山庄”、“百花山庄”……我们一个个飘然而过,感受其中的美妙。听一听富有情趣的名字,就会让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这些岛屿、建筑与名字,凝聚着封江人民的智慧与灵感,一个个恰如其分又文采飞扬,带给人无尽的想象。

不过这些房子,已人去楼空。只是岁月的遗迹见证着当年的历史。80年代初期,封江依托封江水库开发旅游资源,1992年成立了封江旅游开发区,一个集水上乐园、山林公园、景点游园、寺庙庭园于一体的封江旅游风景区开始形成。一时间,声动山野,游人慕至。乘游艇,观山水,钓野趣,食鲜鱼……成为这里的主要项目,警察培训基地、财政培训基地、邮政培训基地纷纷抢滩封江,随着撤乡并区体制的变化,游乐项目逐渐萎缩,一直保持完好的只有湖北省警察培训基地,在这里继续着它的专业与神秘。

波浪拍打着船舷,周围山体不断变幻着姿势,吸引着人们拿出手机或相机不停地拍照,快门的嚓嚓声此起彼伏。

“看,那就是狮子口所在的山崖!” 顺着采写组成员汪涛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一座山的背脊。狮子口是人们在我面前累累提及的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村委会的名称,今天来到这里,自然想去一睹尊容。“去不了,那得走几个小时!”船工一句话打破了我的幻想,我只能从大家的描述传说之中想象它的风采。狮子山山高约700米,因山上有一张口吐舌的狮子头悬崖而得名。它蹲守在那里千年万年,因其陡峭和险要,形成扼守随州、信阳通道的关隘,以不容侵犯的面容守护着这一方空间,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据说现在从山脚至山上,还有高低起伏绵延数里的古寨墙遗存,乃过去屯兵之所。据《湖北省随县地名志》记载,“万和的田王寨,高城镇的三家寨,封江的狮子口寨,呈三足鼎立之势,紧紧扼守住北上的要道!”由此可见狮子口在过去战略上的地位。

 


物种,一个动物世界的乐园

 

烦忧抛天外,心静自然凉;绿水可泛舟,青山亦醉人。观光艇不知在水面驰骋了多长时间?走了多少里程?“从码头到水库尾稍直径有27公里,加上我们进进出出的库汊水湾,不下50公里了。”船工说。

水面时而开阔,时而逼仄;时而一览无余,时而一叶障目;时而惊涛拍岸,时而静若处子。库汊、水湾、岛屿犬牙交错,形成了封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和特色。远处青山如黛,绿云覆盖;近处草木葳蕤,蓊蓊葱葱。

看着这翠绿的山,碧绿的水,李科长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湿地公园内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364种,23个群系。珍稀及保护植物有银杏、杜仲、水杉、樟树、野生莲、野大豆、香果树、青檀、铜钱树、对接白蜡、兰草等,其中银杏、水杉、野生莲、野大豆等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李科长手指着眼前高高矮矮的植物说。他见我们一脸茫然,不禁笑了,赶紧解释说:“这些植物和植被都是我们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必备条件。”哦,原来如此!

“良好的保护、丰富的植被和适宜的气候,一些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出没、栖息和繁殖,主要有野猪、野羊、猪獾、狗獾、华南兔、松鼠、赤麻鸭、绿头鸭、猫头鹰、野鸡、乌梢蛇、湖北金钱蛙等,它们大多分布在狮子口、桂家台、明华、海潮寺等处。申报国家湿地公园一项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能否为湿地水禽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栖息、中转、越冬、繁衍环境,使之更加有利于候鸟的迁徙 。”

李科长侃侃而谈。话音刚落,只听人群中有人惊呼:“哇,好多白鹤!”大家抬眼望去,只见一群白鹭听见了人声,从一片树林飞向了另一片树林。快拍下来快拍下来!有人急了,生怕失去了拍白鹭的良机。船工笑了,别急,这里的水鸟多的很,想拍让你们拍个够,说着,一个掉头,把我们带向了另一片库湾和松林。

好一个鸟的世界!碧水之滨,苍松翠柏,翩翩白鹤,啼声悦耳,翅膀啪啪有声,此起彼伏。后面的水鸟掠过水面,脚爪蜻蜓点水,划几道银白的浪线,引颈长鸣,似乎在向我们勾引。杜甫的绝句蓦然在我脑海中浮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情此景,还真有点入诗入画的意境哩。

“在这里,茂盛的植被、葱翠的森林和温馨的湿地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繁殖场所。区域内不光有白额雁、鸢、苍鹰、鸳鸯、红隼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还有很常见的白鹭、白鹤、雉鸡等60多其它鸟类,不同鸟类在这里有着适合生存的生态位。”李科长不失时机地在此向我们进行宣传,这些鸟类不仅证明了湿地公园的得天独厚,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美景。那莺歌燕舞的盘旋,飞掠湖面的雅致,清脆婉转的啼鸣,吸引异性的呼唤,不正是湿地公园的写照吗?丰富的鸟类资源为封江口水库平添一片生机,展现出一种人、动物和自然的和谐之美!

 

特产,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你们还没有说到封江的特产,我是地地道道的封江人,要说到这个,我倒是有些发言权的。”采访组成员汪涛可能早就按捺不住了,同船的人都笑了:“我们知道,你不就是说吃货的事吗?”因为我们都看过他写的《封江胖头鱼》和《封江柞蚕》。

“你们说的对也不对。那胖头鱼是吃货们的事,柞蚕可不是吃货呀,那是真正的丝绸之路!”这家伙总能找到新颖别致的理由。

不过这两件的确是地地道道的封江特产。不信现在打开百度问问度娘,可见百度上留存的资料:“这里盛产香菇、茶叶、蚕茧、木耳、水产品、畜产品。水库年产成鱼25万公斤,历史上柞蚕享有盛名,年产茧达25万公斤。”

封江口水库盛产淡水鱼,当年,有民谣为证:“白米饭,淘鱼汤,养的姑娘嫁封江!”可见封江鱼在随州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水库中淡水鱼种类繁多,大型鱼以鲢鳙、翘嘴白、青鱼、草鱼、鲤鱼为主,每种最大可长至上百斤,其中鲢鳙要占水库鱼产的四分之三!

这里不妨引用两段汪涛对两道特产的介绍及描写:“封江胖头鱼,它在封江水库中自然长成,由于独特的水质,胖头鱼味道独特、鲜美,尤其是酸菜鱼头、剁椒鱼头、胖头鱼火锅,更是名扬随州,让您吃出家乡的味道!”这个时候,刘双涛的胸脯自然拍的咚咚响,“中午,封江胖头鱼,有!”

李科长最后又加了一句,“目前封江水库没有发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鱼类。”哈哈,李科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告诉我们,放心吃吧,这里什么鱼都能吃,不怕担“破坏野生动物”的责任。

关于柞蚕,说起来就更有味道了,据说,封江养柞蚕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与商人秦观楼有很大的关系。秦观楼何许人也?他在厉山开了个“秦恒隆”的商号,规模很小,主要经营土布、棉纱、粮食等。见封江柞蚕制成的蚕丝被深受上层名流的喜欢,有可观的利润,便在封江乡华莲寺(现车水沟村)建城楼、店房二十余间,专门收购封江柞蚕茧,加工成蚕丝被,利用水上交通,把丝、棉、粮远销到汉口、上海等地,前面说到的丰水季节发船到随州、武汉,就有秦观楼的商船。正因为封江的特产柞蚕茧通过水上通道销向了外地,形成了客货对流,从而使当地人也尝到了利润和甜头。汪涛说的“丝绸之路”,也的确名副其实!

50年代,依据本地资源,柞蚕作为“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在当时应运而生!后来,又作为多种经营发展到家家户户。现任封江明义蚕场场长刘成兵说:现在我们有了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把蚕场做大做强,为封江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保障。

“封江柞蚕浑身都是宝,蚕种的壳,可用来制作睡枕,婴幼儿睡此枕,不长痱子;蚕茧可缫丝,用于织造柞丝绸,制作蚕丝被;成虫柞蚕,可油炸来吃,风味极佳,很有嚼劲;蛹可食用,可做药材,封江一绝;完成交配、产籽使命的蚕蛾,剪掉蝶翅,经过油炸,又是封江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常言说爱屋及乌,看来汪涛作为自己是封江人感到非常骄傲,而我们也跟着他骄傲了一回!

 

人文,一块红色的记忆

 

水,造化了封江的自然风景,却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

封江原属于厉山镇,是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的所在地。作为人类的人文始祖、远古的炎帝神农何以选择以此为落脚点,并且在这一带兴农耕、植五谷、栖息生存,定然与这里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湿地公园所在的随县,地势自南北向中部缓缓倾斜,山脉走向呈西北和东南向分布,北为桐柏山山脉,南为大洪山山脉,两山遥相对峙,支脉四延,形成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四级阶梯。相关调查显示,封江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中,夏长冬短,冬干夏雨,为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3~16摄氏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5%,最冷月为元月,最热月为七月;无霜期200天至240天,特别适宜居住和动植物的繁衍生长。

炎帝神农当年把这里作为活动和居住的主要区域,是不是跟这里的地理和气候有关?神农的选择,一定带有人类生存的智慧和经验。封江乃至随县,一定是人类生存的一块福地。

历朝历代,岁序更迭。远古的帝王,近代的英雄,在这里留下伟大的功绩和红色的记忆,在封江之尾的一面山坡上,便留有一块“白骨忠魂”碑,刘家河中日阻击战便发生在这里。

“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仲夏五月,雪中率领八十九师健儿转战随枣,屡挫敌锋,先以刘家河附近前后姜之役损我官兵之忠勇善战,一时气凌山河声振天地,将敌方水口真雄全部聚而歼之,而我将士亦作壮烈之牺牲成仁于阵地,呜呼诸君之死死得其所,诸君之功功在党国,兹为追念忠烈安奉英灵受晋忠骸于桥头山之阳,并记具事于碑俾与日月同其光辉焉”——陆军第十三军长张雪中敬立。这是碑上的文字,文字中提到的刘家河正是现在封江的所在地,而立碑的地方叫桥头山,碑的下面就是埋着那场战争中阵亡将士们尸骨的“万人坑”。

从碑中看出,张雪中部第八十九师在随枣战役中与日军屡次交火,并挫其锋,最后与水口真雄的部队同归于尽。翻开《随州文史资料》及《抗战回忆录》,里面有1939年秋天的随枣战役的记载,也即“民国28年仲夏5月”的战事的记载,但对“刘家河附近前后姜之役”并未提及,对有如此翔实碑文为资料的抗日战争史,史料中未有,那我们在此次的实地考察撰文中,是不是该补上这一笔呢?

“这些历史的沉积和记忆,在我们封江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都已考虑进去。你看,在我的右手这边,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宣教馆。”随着李科长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在一个内湖湾,一座建筑正在悄悄崛起。“这里,不光有封江的历史文化,更包含湿地科普栈道和走廊,有观鸟塔、湿地植物园、湿地童趣园、五彩田园、神农农耕文化走廊等科普宣教景点。给人们创造一个民间又充实的体验空间,为游客开展科普宣教活动,使其成为随州地区开展湿地科普教育的一个基地。”

在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炎帝神农,还是抗日军民,还是修筑水库的封江人民,都是这块土地的开拓者、捍卫者、建设者和保护者,正是有了他们,才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让封江和封江人们的生活,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台阶,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生活!

 

未来,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天的采访考察顺利而圆满。在等待湿地公园吴仕虎主任的过程中,没想到邂逅了一场绮丽的彩虹与晚霞,那火红而绚烂的彩霞刷满了半个天空,映衬着这一片山水和坝上的人家。夕阳剪下信号塔的剪影,几只野鸭在彩霞里扇动着翅膀,像大雁一样变幻着队形,一会儿三角形一会儿一字形,整个画面又像是国画又像是水墨画,让人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此刻虽非秋水,但已经却十分和谐。鹜俗称野鸭,它们是要回家呢还是在属于它们的自由王国里自得其乐?也许只有它们知道。

出现这样的情景不是偶然的,封江口水库周边分布着芦苇、香蒲等多种类型湿地植被,繁茂的芦苇丛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生境。正如匆匆赶回来的吴主任向我们描述的一样:封江湿地公园,未来将是生态系统健康、自然景观优美、宣教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炎帝故里的水境、封江养生的天堂!

吴主任把目光投向辽阔的水面,憧憬而深邃。沉静的水域,布阵的芦苇,来来回回的孤鹜,伸向岛上的石桥,石桥尽头的灯光,构成一副多么美丽而又和谐的封江水域图。

彩霞倒映在湖里,煮沸一库的湖水,湖水轻拍堤岸,大坝静默成脊梁。少顷,暮归的渔船摇落星星,装满一船唱晚的渔歌,岸边的灯光也加入其中,天上地上,水上岸上,相互呼应,熠熠生辉,整个封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炎帝神农故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作者简介:熊欣,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随县作协主席,《烈山湖》杂志主编,籍贯随州均川。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星星》、《中国报告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芳草》、《湖北日报》、《工人文学》、《汉水》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件,部分作品入选诗歌、散文集和搬上本地文艺舞台,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首部诗文集《温情的花朵》曾获曾都区政府首届“神农文艺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