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词语由来300例(41——60)

 智者1111 2017-08-22



41.点心:梁红玉是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有一次,她率军击退金兵后,见到常用词语由来300例(31——40)士兵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为了鼓舞士气,她传令厨房烘制民间喜爱的、用面粉包馅制作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到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将士们吃了这些“点心”,士气大振,常打胜仗。此后,“点心”一词便传开了,“点心”就成了美味糕心。

42.调头:说白了就是“回弯儿”,听起来没什么怪味儿。细究起来,这个词却是旧上海的妓院行话。指妓女从原来的妓院转到另一妓院中营业,这很像现代人换单位。当时,妓女的身体属于妓院,从八九岁调教成名重一时的“花魁”,当然要花很多钱。马上挣钱了,竟要活活地挪地方,想必,“调头”远比计划经济时代的“农转非”、“工转干”都艰难!( 2008年天津日报网)

43.掉书袋:出处是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赤辟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从此,“掉书袋”的称号就流传下来。

44.丁克:“丁克”是“DINK”的音译,意即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结构。这里的无子女主要是指夫妻双方有生育能力而有意不生子女的情况。据调查,“丁克”家庭在廿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在中国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均远远高于一般居民。

45.东床:此词源于《晋书·王羲之传》。说的是太尉郗鉴派门生去王家选女婿,门生去了回来对郗鉴说:“王家的几个孩子都不错。但听说来选女婿,都很严肃、拘谨。只有一个孩子在东厢房躺在床上敞开肚皮吃东西,好像没有这回事似的。”郗鉴说:“正是这孩子才是最好的女婿啊!”再问此人,便是王羲之。后来人们称女婿为“东床”、“坦腹”。

46.东道主:在社交中,人们习惯称接待客人者为“东道主”。据《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P1830)载,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继承王位之争流亡到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为了报仇,且不满意郑国和楚国交好,就联合秦国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能言善辩,他对秦穆公说:“秦国和郑国都是晋国的邻国。如果晋国灭掉了郑国,晋国会更加强大,而贵国就显得弱小了。你们为何要援晋灭郑呢?如果你把军队撤走,让郑国做东边道上的主人的话,将来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我们一定好好招待。”秦穆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马上撤走军队。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又乐意招待秦国的使者,所以被称为“东道主”。后来泛指邀请或接待宾客者为东道主,或称“作东”。称房主人为“房东”,老板为“东家”,称出资金经商者为“股东”,向主人告别曰“辞东”。

47.东西:人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48.杜撰:词典解释为:没有根据地编造。但是杜撰这个词的来历,却有一段轶闻,很少有人知道。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49.夺魁: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乡试;二会试;三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又称之为“孝廉”,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考中之后称为“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最高一级是殿试,考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后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称为“魁甲”。后来人们把夺得第一名称为“夺魁”。

50.打秋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借某种名义向人家索取财物,也说打抽丰。《成语典故辞海》“打抽丰”条解释为:向富人抽取微利,或假借名义向人乞取财物、借钱的意思。据明人陆啸云《世事通考》所释,这“打抽丰”意谓“因人丰富而抽索之”。那“打抽丰”又是怎么演变为“打秋风”的呢?“当时官府的衙役,总在秋风乍起时,以做棉衣为名,向富户募款,所以‘打抽丰’一变而为‘打秋风’。”(微言《打秋风》)在明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书生好打抽丰,他有个好朋友在某地任巡按。巡按估计他一定要来打抽丰,便预先让人把二百两白银锻造成了一副手铐、一条锁链,浸泡在药水中做成铁器的模样。有一天,那个爱打抽丰的书生果然来到巡按这儿,巡按假装很生气地说:“我的衙门难道是可以打抽丰的?将手铐链子拿来,把他押回原籍。”书生非常恼怒,但也无可奈何。等到快到书生家时,押解官才说明白:“这手铐、锁链都是白银锻造的,我家老爷对你感情深厚,他想送你礼物,又怕招人非议,所以才想了这么一个办法,以便掩人耳目。”书生这才转怒为喜,但他还是很不满足,说:“他对我还是很刻薄啊。如果真是感情深厚,就应该再打一个两百两重的白银枷具,那样才好啊。”这个书生也真是贪得无厌了。指假借各种名义向人家索取财物,或依仗与权势有某种关系,招摇撞骗,收受贿赂。

51.恶作剧: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的是一名叫韦生的书生带家眷去汝州。路上一僧人邀他去寺院一叙,但走了很久,天又快黑了。他怀疑僧人不怀好意,于是用弹弓连发五弹,打中僧人的后脑勺。僧人回头说:“郎君莫恶作剧!”两人武功高强,遂成莫逆。“恶作剧”指令人难堪的戏弄。

52.风流:最早是指风俗教化。《汉书·刑法志》(《汉书》中华书局):“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魏晋时期,“风流”又用来指人的仪表、风度。《三国志·刘琰传》:“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唐以后,“风流”一词又转向贬义,指放荡不拘。宋时,又指英俊、杰出的人物。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至今,风流一词褒贬并存,意蕴丰富。

53.斧正:“斧正”一词,也写作“郢正”、“郢削”、“斧削”,比喻请人放心大胆地修改文章。“斧正”源于《庄子.徐无鬼》(《庄子集释》中华书局),书中载有一个故事:“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来“运斤成风”成了成语,比喻技术高超,动作敏捷。人们又借这个故事,在请人修改文章时,往往用“斧正”一词。这是对修改者表示尊敬的客气话。(注:垩:白粉。:涂抹。:不用眼睛看。)

54.父母官:是旧时百姓对直接管束他们的州县一级地方官的谀称,始于宋朝初年。宋代诗人王禹偁《赠浚仪朱学士》一诗中有“西恒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之句。《谪居感韦》诗中有“长洲巨海湄,万家呼父母”之句,并自注曰:“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其实“父母官”这一称呼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本属文化精华。《礼记·大学》说:“《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当时认为,只有为民谋幸福的有德君子,才配称“父母官”。后来才发生上述的变化,把县令称为“父母官”

55.腹稿:“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构思写作时,起初想得不精细、不周密,于是他就先磨好许多墨,然后畅快地喝酒,醉了便拉开被子蒙头大睡。一觉醒来,提笔便写,一挥而就,一个字也不改。当时人们称这种写作方法为“腹稿”。现在的“打腹稿”指尚未形诸笔墨的构思。初唐诗人王勃,少年时即有才名,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诗风清新,为文也沉雄博丽,冠绝一时,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是他的脍炙人口之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传说他写文章,先把墨磨好,再以被子覆面卧床,然后起而疾书,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时人谓之腹稿。后常称下笔前的构思为“腹稿”。清赵翼《不寐》诗:“老来无寐夜景清,聊营腹稿待天明”,即用此典。(典见《唐语林》《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56.盖世太保:盖世太保是德语“GESTAPO”的音译,即法西斯德国国家秘密警察(GEHEI ME ST ASTSPO LIZEI)的简称。1933年4月由戈林组建。1936年与刑事警察合并,组成保安警察部队。1936年改组为德国中央保安局,由海德里希领导,他们在国内迫害进步人士,在国外进行血腥统治。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盖世太保为犯罪组织。

57.感冒:“感冒”一词起于南宋。当时馆阁每晚安排一人值班。开溜的官员总是在值班登记簿上写“肠肚不安”以塞责。一名叫陈鹄的大学生则别出心裁写上“感风”二字。“风”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首。“感”者,受也。到了清代,官员请假,往往写上“感冒假”三字。“感冒”指疾病已“冒”出头。后来,人们便把“假”字去掉,将“感冒”用作病名了。感冒:原出自官场:感冒也叫伤风,是现代人很熟悉的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感冒”这个现代流行词,最早却出自官场。这事儿还得从宋代说起。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簿上登记。这个请假簿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感风一词与医学理论有关。宋代医理学家陈无择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其中“外因”又分为“六淫”。“六淫”也称“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不利影响。感风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意思是说受到了六淫之首的“风”的侵袭,身体不适,故需要外宿。太学生在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者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上夜班,这是个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常以“肠肚不安”为借口逃避。经过“感风”的启发之后,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门起来,其中尤以写“感风”、“感冒”、“伤风”的居多。到了清代,“感冒”成了官员们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58.高足:教师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称为“高足”。其来历如下:古人论马匹之优劣,是以马足的高矮来区分等级。马匹有三等,有“高足、中足、矮足”之称。“高足”是上等快马。后来,人们便把“高足一词引申为专指优秀学生。《世说新语》中载“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这段文字指东汉经学家郑玄,年轻时曾拜马融为师,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他的学业全由马融的得意门生传授。

59.稿费:稿费起源于隋朝。有一次,隋高祖令内史令李德林起草诏书,另一位官员高颍在旁戏言道:“笔干。”一位叫郑泽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典出《隋书》(《郑泽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从此,文人把文章卖给别人所得的报酬,都叫做“润笔”。有些文人还在各种文体上规定了报酬的数目,名叫“润例”。报纸创刊后,作者投稿所得的报酬,便称之为“稿费”。

60.狗腿子:为恶势力效劳帮凶的人。传说从前有个富人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好主人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上。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给狗用泥巴捏上一条。”所以,狗在撒尿时,总要把后边一条腿翘起来,是怕那条用泥巴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这就是“狗腿子”的来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