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党伟 | 荣格《红书》与心灵成长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8-22



 


荣格《红书》与心灵成长

来源|华章心理

周党伟于2017.8.18演讲内容


谢谢大家在周末来和我一起感受一下《红书》,谢谢华章心理。有很多人跟我说《红书》读不懂,可能我也没有读懂,我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今天没有PPT,大家听声音,看背景。跟大家分享的主要的脉络是荣格的成长和荣格创作《红书》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的启发和启迪?

 

我想大家对这样一本书是十分好奇的,它的存在也引起了很多年的争议。从1912年开始荣格开始有誊抄《红书》的想法,到1914年去把他早期的日记的内容给誊抄到红色的羊皮卷里面,这是经历了16年的过程,1914-1930年。我想从头开始,一起去观察或者理解一下荣格本人的成长经历。


荣格的成长经历



荣格的祖父是一个德国人,早年曾经参加过德国的一个叛逆的青年运动,被驱逐出普鲁士,辗转从法国来到瑞士,荣格父亲是荣格祖父第13个孩子,他是最小的。荣格母亲在她的家庭里也是第13个孩子。在西方13这个数字并不是一个好数字,这可能也是一种预示,荣格父母的婚姻是非常非常糟糕的。


荣格的父亲是一个基督教新教的牧师,但是他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又没有那么的虔诚。他跟他妻子之间情感链接是非常的弱的,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教区牧师的集体宿舍,一家分一个部分。就像我们在北京四合院那种感觉,不过教区宿舍会更大一点,周围的居民一到晚上就能听到他父亲的大吼和他母亲的嘟囔。


在荣格之前,荣格的父母生了三个孩子都夭折了,荣格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他们也不觉得这个孩子能够活的下去。荣格的母亲是对荣格的态度,从早期依恋关系角度来讲,荣格的早期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非常差的。因为他母亲几乎不抱他,这也可以看出孤独的感受,无论他取得多少成就都是无法消除的。


一个世纪变革的时代。



荣格是非常内向孤独的人,荣格生于1875年,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经历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世纪变革的时代。世纪变革的时代正像我们今天所经历的所有的经济、物质快速发展的一个时代。所以很多关于焦虑、抑郁、痛苦。那时候这些名词才开始慢慢慢慢出现。

 

神经症这个词什么时候出现的?弗洛伊德开始写抑郁症研究的时候,神经症这个词开始流行。精神分裂症在荣格和他的导师布洛伊勒提出精神分裂症之前,这个词本身是克里佩林(音译)提出来的,一个很著名的医学家。精神分裂症在那时候叫早发性痴呆,跟器质性病变联系在一起的。荣格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他经常受到周围同学欺负,荣格经历最大的欺负就是别人把他推倒了,一头撞到石头上,从此之后跟他家里人说不想上学,什么记忆力都没有了。


宗教具有的能量在下降



荣格所生活的年代,整个西方宗教具有的能量在下降,世俗的力量正在起到一个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就像我们今天所感受到或者所提出的一样,我们的信仰正在消失,但是我们新的信仰又没有形成。我们停留在了这样一个对于一种物质或者是对于物质极具追求或者是通过对外在的追求,不断的填补我们空洞的心。但是我们发现我们越向外追求,我们这样内在就会越空洞。其实这也是荣格他能体验到的在那个世纪之交的时候所经历的他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波动。


对立整合



所以再后来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外在的物质或者是外在的世界都摧毁了。


我想每一个人在去经历这种危机的时候,你都会有一种想去把你毕生所追求的那种外在物质或者是外在所具有的这些能量或者是他所体现除了价值,总有那么一刻想给摧毁了。


这样摧毁的感觉不断不断的去涌现出来。我们不但想摧毁自己的,我们也想摧毁别人的,所以对立就非常非常显著。我们不能够容忍别人说出一些我们听不进去的话,我们不能容忍别人表达出相反的观点。


这也是说荣格能体验到这种对立整合,荣格认为我们这样一个内心的对立会体现外在的对立,外在对立的整合,解决必须要通过内心对立面的整合,这是荣格后期的观点。我们继续回头梳理荣格的经历。


 巫术和通灵


荣格一直不去上学,天天在家里躺着,他爸爸非常的忧愁,但是他爸爸和妈妈的婚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他爸爸后来想着我们换个地方,像中国也一样,换个地方会不会好一点,打个比方来说找个风水好的地方夫妻关系会不会得到改善呢?荣格的父亲申请搬到另外一个教区居住。结果反而会让荣格的母亲显得更不愿意与人接触,天天把自己关到房间里面。荣格的母亲主要进行的活动是什么?进行巫术。荣格母亲主要进行这样的活动。


我们可以看到荣格主要的研究是和巫术和通灵还有我们所谓的跳大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翻译成今天的中文是降神表演,就是跳大神。农村认为跳大神是有心理意义的。今天我们会把这段当成封建迷信,荣格博士论文就是研究这一部分的。


 荣格的教育之路


我们可以看到等到他有一天该上初中的时候,德国文理学校向上培养是读大学的,还有一个专科学校是读应用技术。


荣格的父亲并没有刻意把他送到当地这样一个神学校去读,但是荣格在小的时候已经在他读初中之前,他家有一个图书馆,把他父亲图书馆里面神学、宗教、基督教的东西已经读的差不多了。这也是荣格之所以能写《红书》,写这么庞大体系的原因。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你小时候被逼的十分不情愿背的课文,反而在你希望的生活中对你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等你长大之后,你会发现再也不能回到高中时代那种如神一般的感觉了。


荣格到了小学刚要上初中的时候,他不经常去学校,他的成绩开始下降。他的父亲非常的着急,我们说荣格的早期依恋关系那么差,谁在带他?他们家有一个保姆,经常带着荣格去到莱茵河去玩。但是荣格又不是一个安分的孩子,莱茵河经常发大水,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比如到了黑死病的时候,别人死了之后都在河滩上埋着,荣格就干一件事情到河岸上挖人的尸体,挖骨头,自己摆弄着玩。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难以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这样一个人的考古精神是非常的浓厚的。


 心灵的考古学



荣格把他的心理学也称为心灵的考古学,我们不止探讨的是个人无意识跟你的早期经历有关。我们也要看你个人和你的文化,和你的民族,和你历史之间的联系。


如果你把这个隔断了,这是一个会引起巨大的灾难或者会让这个民族失去它的根基,会让这个个体失去它的灵魂。


这也是说你们在看《红书》的时候,荣格在不断的讲我的灵魂你在哪里?其实对于西方而言,当时在那个历史里面很多人都在问这个民族的灵魂在哪里,这个文化的灵魂在哪里。


与“今天”的联系


我们今天也会有很多人在问我们经过了那么多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部的建设,我们那么多努力,朝着人生美好的方向发展,朝着一个整合的方向去发展。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我的灵魂在哪里,这个国家的灵魂在哪里。整体的社会要朝哪个方向去走,时时刻刻的任何外部的变动都能够搅动你那一颗柔弱脆弱的心。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经过这么多年,从我们建国以来,我们在跟我们的文化,跟我们的民族,跟我们的历史重新去寻找关系。


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定位,我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我们文化传统不是那么充满糟粕,不是那么不堪一击。我们重新离开了它很多年再重新把它找回来。这是绝对有可能,欧洲找回他们文化的时候也是从中东找回来的。当他们突然发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是希腊人,这些欧洲文献在欧洲为什么不存在呢,他们又把这些从阿拉伯文翻译回来,重新翻译成现代语言重新审视他们的文化。



这也是《红书》为什么回到中世纪,中世纪的历史中他们会把自己的西方文化给割裂了,通过十字军的东征,通过战争,不断将他们的文化通过中东带回来。我们看世界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里和荣格为什么回到德国的12世纪、14世纪那个时候。因为那时候他们开始去向耶路撒冷去进发,去学习,去战争。因为整个在中世纪末的时候伊斯兰教快巴整个基督教的区域给占领完了。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他们之间的冲突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是存在的。这是我们阅读《红书》的时候,我们有兴趣再去延伸的话。


 “大学”与“婚姻”


我们继续顺着荣格的成长经历去看。等到有一天荣格的父亲表达对荣格的失望,这个孩子养这么大不如像前三个孩子没有了一样。荣格偶然间听了这句话之后,他觉得我该努力了。后来进了高中,他的成绩一路飙升。


他要考大学对他影响一个重要的事件是他有一次随着他父亲到教区里非常重要的人物家里拜访,这个重要的人物的名字姓名叫劳申巴赫(音译),万国表,他是万国表的总裁。荣劳申巴赫家做客的时候,看到他小女孩从楼上出来,第一眼就爱上了她。他知道这是我一生最爱的人,我一定要娶他。那时候荣格家非常穷,劳申巴赫万国表你们可以想像多有钱,荣格后来作为万国表的共同拥有人,当然这是小八卦了。


等到他读了大学之后,他开始跟劳申巴赫求婚,他们结婚。定居在了荣格毕业之后所工作的医院。荣格在去研究他的博士论文的时候,他受到了法国一个心理学家叫(弗洛诺瓦人名)的影响,弗洛诺瓦主要研究的就我们今天的跳大神。弗洛诺瓦(音译)认为这是有非常良好的治愈作用。大家可以做一个看见人类学的著作,在民间这些跳大神和心理治疗的治愈率差不多的,我跟很多心理学家聊过这一部分的。后来看到他表妹有跳大神的能力,他就去参加他表妹降神会的表演,他表妹的晶球幻视,你可以看到几千年、几万年的情景。还有旋转桌子,用意念旋转桌子,这些都是类似于说像我们今天所谓大师的表演一样。


 弗洛诺瓦思想


荣格认为他延续了弗洛诺瓦(音译)思想,这样的表演带有心里的效应和意义,这是他原型思想的来源。他认为你内心里面每一个神,是你内心里面的一个原型。他通过原型从集体无意识涌现出来到个人无意识,结合你的情结,所以形成了你的各式各样的人格特点或者是症状。


人间之间的冲突就像诸神之战一样,弗洛诺瓦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在1900年出版,卖的非常好,名字叫做《从印度到火星》,他研究的是一个灵媒叫海兰史密斯。荣格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他的表妹,用的跟弗罗诺娃同样研究方法的研究手段。弗洛诺瓦的研究荣格的思想来源。


 科学心理学


后来他在研究工作的过程当中,他和尤金·布洛伊勒(音)的合作导致他对科学心理学的向往。荣格的第二本书叫《字词联想测验》(音译),即使我们用今天心理学统计方法都做不出荣格当年在100多年前的结果。后来有尤金·不留余地(音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进了伯格霍茨利(音译)。


 荣格与弗洛伊德



荣格开始学习精神分析,但是发现根本没有操作的手段。后来他在跟尝试跟弗洛伊德通信,开始进入弗洛伊德的圈子。弗洛伊德和荣格通信期可以看到,弗洛伊德一直强调荣格你以后要继承我的王位,需要你来支持,引起当时维也纳圈子里面极大的不满。


弗洛伊德和荣格在这时候开始相遇,荣格自己的思想开始形成了。弗洛伊德给他很好的平台可以让他取得国际的声誉,他不断的为精神分析学捍卫。他们到开始到了1906年开始通信,到1909年出现矛盾冲突,1914年彻底分裂,他太追求外在的名声、精神、地位、崇拜,他觉得自己要回到他的内心重新去探索。他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他的灵魂是由谁塑造的,这是对于我们今天读《红书》的意义。我们如何借助《红书》找寻自己身上的灵魂,我们不仅追溯我们自己童年的经历,我们要去寻找这个经历和这个历史和这个民族的链接。


一个小小的挑战任务


有一个小小的挑战的任务,你要阅读那么一点点关于我们民族的东西,关于我们历史长河中被你们以往掉,被我们民族所以往掉,我们民族里面的精华。最好是读原著,而不是读诠释或者是解释,不要读什么老子今译(音译),庄子今译,最好读原著。我们和生活在几千年土壤中的灵魂,我们跟他们建立链接。


所以《红书》里面有很多我们读不懂的地方,是因为他每一个名词可能都是跟基督教或者是跟诺斯替教(音译)或者是西方炼金术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最大的困惑之一。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去联想到我们这样一个世纪变革的中国社会,我们如何做一个个体寻找到自己的灵魂,促进自己人格的整合和成长。


和弗洛伊德的决裂


当他和弗洛伊德分裂的时候是他的一个契机,并不是他和弗洛伊德有什么样的爱恨情愁之类。所有外在的事件只是他内心无意识或者是灵魂涌现一个动机和契机。在荣格看来你不能去放大外在的世界,你要回到内在的世界进行诠释。当你跟外界有交恶,有冲突的时候,你要看着,你要去分析,你要去指责而不一外在具体的对象和人。而是你的内心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如何去展开一次内心里面人物的对话或者是诸神之间的战争,这是荣格的观点。


整个《红书》都是在进行这样一个过程,他在这个过程中几乎都把自己的经历除了做个案之外,都留在了《红书》的创作上。《红书》最早是由他的日记构成,他把黑书里内容慢慢誊到《红书》里面,加上图,加上一些花体字,回到中世纪。荣格认为这样的心灵从中世纪就断开了链接,所以中世纪的经验哲学不断的去把希腊哲学整合进基督教的哲学体系里面,从而形成了在荣格看来这样中世纪的断层。比如崇尚理智和智慧的教派完全被打入地下组织或者被成为异端,这是我们要回到那样一个衔接的地方重新去寻找。


 与“中国文化”相遇


到了1930年,他为什么停下了《红书》的创作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中国文化。伟大的汉学家卫礼贤(音译)先生将他翻译的《黄金之画的秘密》,寄给荣格让他写评论。


荣格发现在集体的水平上,他的无意识和遥远的东方是如此的接近。这时候他觉得他可以借着中国文化入世了。他主要的创造是在他的塔楼里面一个地下室,他在上面建,下面每到晚上在那里进行创作。我们寻找的过程当中,向内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脆弱的阶段。当你把你所有的能量,向外的能量,你天天努力工作,你天天去追求职位高升或者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或者是一些外在的物质。你突然把这些能量让它去回流的时候,正像荣格所描述的那样,他像潮水一样几乎会把你吞噬或者是摧毁。我们可以像荣格一样,慢慢从我们的日记开始,慢慢会把这些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的信息去展开,这是我想荣格的《红书》对我们一个现代心灵的启示。




荣格后来是通过创作写他的理论,写他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写他跟病人的工作。我们每个人不能够去完全模仿荣格,我们说要效仿荣格。荣格在《红书》里面有一大章在去论述我们是不是要成为像基督一样的人,我们才能够成为英雄。当然至于答案如何,大家可以看这一章,里面有两章是在探讨效法基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