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国杰:发展高端智能技术和产业

 BBSBIAN 2017-08-22

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7年第8期《主编评语》,作者:李国杰,CCF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当今最热门的技术,也是最有希望引领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战略新兴产业。但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取决于我们对富国强国之路的正确理解。中国人民大学的贾根良教授指出,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都受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影响,遵循“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材料”的国家致富原则。20世纪全球价值链出现分工,“出口高端产品,进口低端产品”就成为国家富强的根本性道路。单从进出口判断,也许不够全面,但产业是否进入高端,不是技术水平高一点低一点的问题,而是要么国家崛起,要么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我们要从实现强国梦的历史机遇来理解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的意义。

我国现在的处境与美国、德国赶超英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有些类似。当时的美国和德国都不是重点发展传统纺织业和煤炭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和德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仍落后于英国,棉织品还需要大量进口。但德国的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新兴产业已走在世界前列,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美国和德国的经验表明,成熟产业基本上不存在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从落后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只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阶段进入高端才能实现跨跃。

过去40年我国把遵循所谓国际分工当成富国之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大量发展低端加工产业。PC机、手机和光伏产业等都是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道路。靠延续这种“进口高端技术和产品,出口低端产品”发展之路,我们的强国理想就真是一场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在这一领域的基础算法、核心芯片和行业标准上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产业的高端牢牢插上中国的五星红旗。

技术的积累有一个过程。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国还不具备进入产业高端的条件,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而言,我国虽然在掌握核心技术上与国外还有差距,但已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本期的文章《也许,我们已经起步》中提到,在ILSVRC 2016图像识别国际竞赛中,中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包揽了所有项目的冠军。问题在于:按目前科技界的追求,我国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的高端会有足够的发言权吗?

材料领域是我们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全世界都承认,以论文发表为考核标准,中国的材料学科肯定排名世界第一,但残酷的现实是国家需要的高端材料几乎都要进口。论文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于产业。如何把纸上的论文变成真正可用的技术,如何把实验室的技术变成普遍流行的商品,这才是进入产业高端的关键。希望信息领域不要步材料领域的后尘。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很多事情没有办成,不是“不能也”,而是“不为也”。只要改变目前论文和评奖导向的科研管理机制,真正把发展高端产业和进入产业高端放在心上,占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的高端有可能在年青一代手中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