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中国的书法艺术同样源远流长。书法艺术伴随着古代钱币的发展足迹,同时,钱币上的书法变化,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纵览我国古钱币上的书法,行、草、隶、篆等书体逐一出现,形象地展现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构成了连贯的整体美。 在先秦时期,采用较多的是当时各地的篆体字。秦朝后,文字得以统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秦篆体成为货币上主要的文字之一。隋唐之后,隶书被更广泛的使用,而楷书则是宋朝之后钱文的主流。 古钱币上篆体使用频繁,蔚为大观。据专家介绍,周代的文字笔画繁多,称为大篆体;春秋战国时期,文体笔画有所减少,称为中篆体;秦朝统一文字后,对大、中篆字体进一步减化,称为小篆。 新莽时期,王莽货币制度改革虽失败,但当时对钱币的铸造非常重视,钱文的书法更为考究。钱文采用钱线篆(亦称悬针篆),笔道上粗下细,用笔刚劲有力,艺术性、装饰性极强。此外,新莽的布泉、货币二种钱文作悬针篆,线条细长如悬针,纤秀美观,瑰丽多姿。南北朝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文均为“玉箸”,圆熟工巧,文字丰满,俊逸绮丽,有“篆发绝工,六朝之冠”之美誉。宋代皇宋通宝九叠篆文,线条匀称,屈曲层叠,非常巧妙。 隋朝以前的古钱币一般以重量为钱币的名称,如“半两”、“五铢”。唐代开元通宝则打破了这种传统,不仅如此,在钱文书法上,隶书开始推广。不过开元通宝一直行铸不衰,这类钱币版别复杂,多过数百种。 欧阳询的楷书端庄秀美,字形颀长,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但他的隶书未见流传。“开元通宝”则弥补了这个空缺。从钱文书法上可以看出,欧阳询似从汉隶脱胎出来,揉进了楷书构造,字体端庄大方,美观凝重,堪称盛唐书法代作。 值得一提的是,隶书因其字体秀美、结构开张和特有的文人气息,对钱文的影响是深远的,历朝历代都有它的身影,直到现在我国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仍然使用的是隶书。 古币:古币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称量货币,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也都包括在古币的范畴之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