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阅读的物质基础

 小藏身馆 2017-08-23

雷蒙·威廉斯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每个年代都有文人哀叹,自己小时候那个田园诗般的老英格兰已经消失了,工商业的发展使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冷漠、粗鄙的国家,而有趣的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老英格兰却是上一辈文人眼中污浊败坏的新英格兰,相应地,上一辈文人也在美化自己童年时代的英格兰,认为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过去”往往只是“现在”的他者,是一个保留了“现在”的优点,但尚未产生“现在”的缺点的乌托邦。而其实,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问题,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在思想贫乏、品味粗鄙的当代中国,也有一些人幻想过去是个更好的年代,或者至少,虽然现在总体还不错,但过去的一些好东西却消失了,有必要把它们找回来。经典阅读大概就是其中一样“好东西”。

在观念上接受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并不难,但问题是,经典阅读是镶嵌在具体的阶层结构、社会运作方式、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比如我们法学院的学生一进学校就要上课,要准备司考,然后至少要花一年时间实习。除了立志走学术道路的人,一般同学确实没太多时间来系统读点正经书。当然可以选择少考几个证、少刷几项履历,从而留出点时间读书,但这种取舍的逻辑本就意味着现在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赏罚规则对经典阅读是很不友好的。可以说经典阅读还不只是无功利的阅读,而简直就是负功利阅读。

时间、精力的牵绊还在其次,更严重的是,严肃阅读塑造的心性并不适合现代职场生活。可能会有人反驳说,经典阅读从长远来看对职业生涯很有用,或者有无用之大用,但这类说法缺乏经验依据,并且将“有用”这样一个概念作了无限的扩展,以至于使其丧失了描述力。也许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只是朴素地认为经典阅读是好的,“有用”也是好的,而好的事物之间是先定和谐的。“想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在职业活动中,适度无知比知道太多好。有助于职业活动的思考仅仅是那些不去质疑目的合理性的策略性思考,超越于此的思考不仅会带来巨大的认知负担,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其往往表现为对职业活动本身的反思,从而无助于反思者保持“头脑简单”的“成功者人格”。

人文艺术没有什么直接功用,它们是闲暇的产物,而闲暇是很奢侈的,得有人给你干活你才能做些跟生计无关的事情。在工商业社会,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我们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奴隶,这个社会离普遍贵族制还差得远,但也谈不上普遍奴隶制,而就是个混口饭吃的社会,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也是平民化的,尊重文化人、附庸风雅等现象也许只是即将消失的前现代遗迹。

所以做学术收入低点确实没什么可抱怨的,毕竟你享受着闲暇,你在这个社会的某个特殊角落玩着前现代的游戏。当然,现在搞学术跟到社会上工作也越来越像了,除了钱赚得少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