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与周易文化

 大道至简64382 2017-08-23

/李书友

建筑是人类的创造,人根据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创造出各类建筑,由原始的“构木为巢”、“穴居野处”,到发明宫室。最初的“宫室”,主要是遮风避雨的功能而不加修饰。《韩非子·五蠹》中说:“尧之王天下,茅茨不翦,不椽不斫”。后来,随着人的心智渐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宫室也从最初的“茅茨不翦,不椽不斫”,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使用功能和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家居由住宅迈向深宅大院,园林景观的营造;都城宫殿营造得雄伟高大,富丽堂皇。宗教寺院营造得金碧辉煌。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表现了人们的无穷只会和创造力。

建筑是人类只会的结晶、情感的寄托、趣味的表达、审美的体现、艺术的塑造,人们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因此,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概念有各种界定,然而归结起来,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而言,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皆可以称之为文化,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这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文化。自然是没有经过人加工的天然存在,而经过人为加工过的一切,皆可以称之为文化。建筑是人们的创造,因此建筑也是一种文化,而又建筑文化之说。狭义文化则特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即特指精神文化。从狭义文化来说,又有建筑与文化关系之研究,这是从狭义文化来谈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建筑作为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载体,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蕴含着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文化内涵。无论从广义的建筑文化或狭义的建筑文化来说,皆有无数的研究课题,其中以建筑与周易文化为最基本,且涉及领域最广泛。

《周易》是中华第一经,被儒家尊誉为“五经”之首,玄学家(新道家)奉为“三玄”之冠。因而有“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之说。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华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皆与周易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建筑而言,《周易》之《传》,即《易传》中就有“宫室”发明的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该取诸《大壮》”这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野居于洞穴里,后世圣人发明了宫室,其建筑样式是上为栋梁,下为椽宇,用以遮风挡雨,这大概是取之于《大壮》卦。

中国古代典籍,多有关于居住环境的记载,而记载发明宫室及其他建筑样式与建筑结构者,以《易传》的记载为圭臬,其后有关宫室发明的记载皆源于此。如《淮南子·泛论训》中说:“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蜇蚁牤,圣人乃做,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淮南子》成书于《易传》之后,基本内容是对《易传》关于宫室发明及其形式与结构的进一步阐发。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在其《图像中国建筑史》一书的《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起源》中指出:“中国的建筑与中国的文明同样古老。所有的资料来源于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结构体系,从史前时期直到当代,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化影响所及的广大地区里,从新疆到日本,从东三省到印度半岛北方,都流传着这同一种结构体系。尽管中国曾不断地遭受外来的军事、文化和精神侵犯,这种体系依然能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和长达四千余年的时间中长存不败,且至今还在应用而不易其基本特征。这一现象,只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之相提并论。因为,中国建筑本来就是这一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以至于未来,能历经磨难而长盛不衰,其原因在于《周易》为其文化基因。周易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中华文明,周易文化也哺育和造就了中国建筑。同样,中国建筑体现着中华文明,中华建筑业体现着周易文化。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研修学院院长,专长于周易哲学、道家哲学、儒家伦理、佛教文化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