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我是在感叹张爱玲的人生那就错了。她也许有悲苦却远不及她旁边的这个人一一她弟弟:虽然同时生活在一个急风暴雨的动荡时代,一个显赫的封建没落家庭。年龄相差不过一岁。但前者几乎拥有人生所需的全部精神要素,后者却几乎“一贫如洗”。他只有看的份,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爱戴他,包括他红极一时而最终孤寂的亲姊姊。这是极其不公平的,而他没有丝毫的怨气!这实在是一曲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歌!
这本由张子静与台湾作家季季合写的集子,详实而完整地讲述了张爱玲成长的背景环境及过程,让我们有机会从家人的角度走近张爱玲,看到她极为真切的一面。了解她的许多小说的生活原形。如《金锁记》的故事、人物脱胎于外曾祖父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述的家中:《花凋》的原形取自舅舅家的生活等等。然而
“两行之间”我却读出另外一段悲情。我相信张子静不过就自己的真实经历娓娓而谈,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述“如今姊姊走了,我也风烛残年,来日苦短。如果再不奋励写出来,这个角落(指姊姊在她早期的散文中关於早年生活未及写到的真实片断)就可能被岁月所深埋,成了永远无解之迷。”冥冥当中就象有人安排他当这个看客的角色,就在他看完张爱玲的结局并写完他的所看之后一年便辞世了。
他七十六年不短的人生中,有七十三年在用他郁郁的大眼睛看:看他们的妈妈怎样跟父亲反复争吵在俩姐弟三、四岁最需要母爱的时候而离家出走;看他姐姐怎样聪颖善学能得到父亲爱怜,得以在他的书房里长时间的讨论文学,怎样拥有母亲别样的爱惜,为她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国内外奔波;看她怎样受到姑姑多年亲人加朋友的陪伴与呵护;看她怎样怀揣着少女的梦幻去跟表姐整夜地吐露心声;怎样轰轰烈烈地展开她绚丽的文学人生与不成功却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看他们的继母怎样作为一个纨绔子弟的二婚妻为保护自已在一个封建旧家庭的地位而上演的出出闹剧;看他们的父亲怎样“吃喝嫖毒所有败家的本事一个不少”终于把外祖父“李鸿章”、父亲“张佩纶”这样的大户败落得只剩十四平米的栖身之地;看天翻地复之后当年所有“遗老遗少”们的人生大结局。
而他所获得的只是:从小体弱多病,青少年时期因病辍学是他生活的常态,父亲与继母成天花天酒地没功夫在乎他,亲生母亲因为他是旧家庭的当然继承者而疏于关注他,姊姊先因聪敏机灵而后红得发紫不耐烦撘理他,姑姑以为他是父母(继母)的同伙而疏远他。他的人生态度就是理解和妥协,包括曾经有过喜欢的姑娘只因深知父母(继母)死要面子却又不会为他的婚事花钱而放弃。解放后更因沉重的历史包袱而至终身末聚。所以,当我看到他七十多仍岁孑然一身去上海几处曾经几多显赫的故居重游时的照片,不禁替他黯然神伤。鸣冤叫屈!他的父亲怎么可以花天酒地、大烟袅绕而不给他剩一个子儿?他的姑姑怎么可以百般照顾张爱玲却对他冷淡之极,以至连张爱玲永久地出走后,他去她家找姊姊,姑姑只说了一句“她已经走了。”就把门关了,让他这三十大男人在楼梯上哭?她姊姊又怎么可以在她大红大紫的时候,在她唯一的弟弟唯一的一次积极行为一一与同学合办一本杂志去向姊姊约稿,希望得到她的支持。不料她说出这样冷酷的话:“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已的名誉。”弄得他只好冒着出卖姐姐之恶名的风险以其笨拙的稚笔硬写一篇有关张爱玲的文章来兑现同学的期许。至于整本书里没有一处提到他的亲人为他做过直接或间接的任何一件有益的事(他母亲十年后请他吃的一顿饭是唯一拿出来说的“母爱”)更是令人惨淡。
好久没有这样被文字打动,好久也没有像这样从头至尾把一本书读完。仅仅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和非同一般的遭遇与特别悲凉的处境。还因为所有的悲苦都以其极平淡的口吻点到为止,没有丝毫渲染夸张,更加让人心痛不已。他的悲苦之处就在于他的一生悲苦!看不出哪怕哪一小短有一小点快乐.这种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的悲闵情绪使人很无从!没有眼泪,看完之后却不愿放下,翻来覆去总想触摸到一些什么,却又什么都摸不着。只觉得一段长达七十六年的人生怎么可以看不到一丝的欢愉。无论家庭、社会、婚姻、亲友或者事业成功等等。凡是可以称为精神享受的东西一样没有!而且是在那样的大背景,那样非同凡响的家族,那样闻名的女作家身旁。我不明白她怎么忍心不给他点滴的关爱,她用洋洋洒洒几百万字的篇幅去关注别人,却从末发现身边这位相处如此近的弟弟同样需要关爱吗?
“……姊姊待我,也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
“我从小就什么都不如姊姊,当然更没有她的聪慧和灵敏。到了二十多岁,许多事也还是鲁钝的;没有大的快乐,也没有深的悲衷,仿佛只是日复一日麻木地生话著。……有的只是烟雾迷濛的家:一堆仆人侍候着我那吸大烟的父亲,以及我那也吸大烟的后母。我那时心情的茫然和苦闷,是难以言说的。所以,对于姊姊在文章里的取笑,除了麻木以对,又能如何?”在这种迷茫中他偶尔去找姊姊,却常常不得见。更无姊姊找他的记述……是作者貌似不经意的刻意还是不经意的流露?我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