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玄宗为啥设立节度使制度?源于唐玄宗对外战争连年失败的尴尬

 思明居士 2017-08-23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虽然对内政策做的不错,开元年间任用贤相,在历史上有着开元之治的美誉。然而在对外战争上,却延续了自他奶奶武则天以来的连连败北的尴尬局面。而他一手重点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制度则在天宝年间造成了安史之乱。可以说安史之乱以及后期的藩镇割据都是节度使制度的尴尬,那么唐玄宗为啥设立节度使制度呢?

唐玄宗为啥设立节度使制度?源于唐玄宗对外战争连年失败的尴尬

唐太宗时期唐疆域

节度一词最早出现意思就是节制调度。唐代的节度使制度,则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在唐朝前期主要是以行军总管来代替,打仗时行军总管持天子旌旗,打完仗就解除兵权。诸如在《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去幽州平叛被武则天任命为河北道行军总管。公元710年唐睿宗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开始真正沿用起来。

唐玄宗为啥设立节度使制度?源于唐玄宗对外战争连年失败的尴尬

唐玄宗设立的十个节度使

而真正把节度使制度推行起来的则是唐玄宗。唐玄宗在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为啥设立这个十个节度使呢?首先从地理方位上来讲,前八个基本都是都是为了防御北方民族,如突厥,契丹。而剑南剑北则是为了防御吐蕃和南召。这和明晚期的九边重镇似乎是类似。

唐玄宗为啥设立节度使制度?源于唐玄宗对外战争连年失败的尴尬

节度使的盛行背后是唐帝国对外战略由守转攻的一个信号。唐太宗时期北灭突厥,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但是自高宗武后时期对外用兵基本趋于失败,唐武则天期间连年对突厥契丹用兵失败。而到了唐玄宗时期更是四面受敌,北有突厥,东北有契丹、奚,西有吐蕃,南有南诏。由于四面受敌,唐朝开始收缩战线,对东北少数民族契丹和奚晋封为王并进行和亲,以腾出兵力对付西面北面的吐蕃和突厥。可是虽然在唐廷与吐蕃激烈鏖战之秋,曾企图缓和与东北"两蕃"的关系,并于天宝四年(745)再度"和亲",但契丹、奚竟杀公主而叛,朝廷始终未能腾出东北这只拳头,相反必须在那里集结大批兵力。为了能够有效的给节度使权利,唐玄宗索性把采访使的权利直接给合并到节度使身上。

唐玄宗为啥设立节度使制度?源于唐玄宗对外战争连年失败的尴尬

而安史之乱中造反的安禄山则兼任10个边疆节度使中的三个,河东、范阳、平卢,而且由于玄宗宠爱,还被加封了郡王。安禄山基本成了河北王,节度使权利很大,军政大权一把抓。而边疆防御的士兵又都是能战之兵,这样安禄山的叛军能够直捣长安洛阳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又在内陆设置了大量的节度使,这样固然能够有效组织军队反击安禄山叛军,但是战后战功硕硕的各节度使已然无法控制。加上投降的河北安禄山旧部为了安抚也被封为节度使。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如雨后春笋般的起来,而唐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再也没能有效管理各地,各地节度使父死子继,俨然诸侯。五代时,更是节度使相继称王,这个局面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才得到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