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乡的本土美食

 圆角望 2017-08-23

  ※舌尖

  ■姚孝平

  高桥糕

  十来岁时,母亲经常带我去南日大街最南端一爿小店买糕,小店坐西朝东,木结构房子,门是老式的凹槽门。里面乌黑黑的,店主是一个老阿姨,玻璃柜台里摆放着简易包装的糕。母亲经常买的是“满桃片”、“椒桃片”,印象中是两块钱一包,相比当时农民收入,价格有点贵。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拆开了。糕切成薄片,一片片整齐排列,但底上连着,不至于散开。要吃就扯一片。满桃片雪白,中间夹杂着形状不一的核桃肉片,吃时特别希望能咬到核桃肉。椒桃片呈灰色,里面有芝麻粉,吃起来粉脆喷香。相比较,我更喜欢椒桃片,因为要香些甜些。小孩子吃好东西的心理挺复杂的,扯一片吃了,马上包好,想留着待会吃,但嘴巴还在嚼又马上打开再扯一片,再包好。如此反复,一包糕不到半天,包装纸就缩成一小截了。母亲后来告诉我,这糕叫“高桥糕”。这高桥糕啊,成了我童年最喜欢吃的美味。每次母亲去南日出市,我总是嚷一句:“姆妈,我要吃糕。”母亲总笑眯眯答应,并且每次都带回两包糕。

  上高中后,就再也没吃过高桥糕。2013年,我在高桥短暂工作时,见到中兴路有一爿卖高桥糕的小店,很不起眼。走进一看,又见到了久违的满桃片、椒桃片,还有其他品种甚至上梁糕。店主是个老阿姨,给我从里面拿了两包,满桃片六元一包,椒桃片要八元。还是儿时那种味道,咬一口久久回味。后来,我才知道,这家店是正宗高桥糕店,店主沈华学是高桥糕第四代传承人,店从1996年迁到此就一直开到现在。1984年,沈华学父亲颜永泉在高桥镇办了第一家糕店,开发了满桃片、椒桃片等十几个新品种,后来人们把沈家生产的糕点统称“高桥糕”,颜永泉也成了高桥糕的创始人。相关报道中,沈华学介绍传统满桃片的做法是:白砂糖打磨成糖粉,和糯米粉拌匀,加入核桃肉桂花等,装到糕箱里用刀刮平、压实,切成块状,放灶头上蒸熟,隔十个小时后切片。切片很重要,最合适的厚度是把切片在手指上绕一圈,不断不裂就好。近年来,椒桃片也做了些改进,比如加进了花生仁、瓜子仁等。

  高桥糕远近闻名,不仅桐乡人喜欢吃,还远销外地,成为馈赠佳品。

  2009年,“高桥糕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粉丝煲

  说起桐乡本土美食,除了大名鼎鼎的阿能面,应该要数粉丝煲了。尽管名气没阿能面大,但在桐乡吃货眼里,它也是一份难以抹去的美食记忆。

  桐乡最初的两家粉丝煲店位于市区大发大,隔壁而居,最早一家1997年开的,两家至今仍每天在营业,吃客络绎不绝。从数量上说,桐乡粉丝煲店远不及随处可见的阿能面店,我所知的仅还有东兴商厦西门一家、城河路一家、复兴南路一家。因味道独特、价格便宜、品种繁多,粉丝煲受到年轻人喜爱,是夜宵的好选择。

  我和朋友常去的是城河路上的这家安徽夫妻开的粉丝煲店,老板面相有些显老,为人老实热情。一进去,老板就递出一个小钢盘,需要什么菜自己夹,装满为止。因为熟悉了,每次我们都装得很满,老板也不介意,只是笑笑。荤菜蔬菜装在白色塑料盒里,荤菜有:贡丸、鸡腿、鸡翅、软骨头串、腊肠、香肠、咸肉、千张结、鹌鹑蛋、煎鸡蛋等。蔬菜有:南瓜、白菜、咸菜、榨菜、黄豆、腐竹、洋葱、海带、年糕、黑木耳、油豆腐、豆腐衣、冻豆腐、胡萝卜丝等。总数不下三十种,品种多就保证了吃客的口味。选好后,老板把东西倒进陶瓷做的钵头中,加入粉丝和特制的骨头汤和调料,放到煤气灶上煮。因食客多,这灶也是特制的,一个灶有六个小灶,两个大灶可同时煮十二碗。煮十来分钟,在上面放上三四只撕碎的油面筋,用一个三脚铁钩勾着端到吃客面前。

  里面冒着泡,一股香气扑鼻,看着就有强烈的食欲。多种食材混在一起煮,味道就好了。粉丝有嚼劲,又管饱。汤鲜,食物香。因烫,就吃得慢,就有了充分聊天的时间。这就和吃面有了区别,吃一碗面几分钟,纯粹是吃,根本没时间聊天,就没了趣味。有吃有聊,才有味道。有时空了,老板也会坐下和我们聊会天。朋友好奇地问老板这汤有什么秘方,老板笑而不答:“这个可不能说。“

  我喜欢粉丝煲这样的平民食品,店不起眼,东西不起眼,但总是那么有味道。有味道的不光是食物本身,还有寻找食物的过程及满足于如此平淡生活的感觉。

  鹅头颈

  今年过年一次吃年酒,饭店服务员端上一盘糕点,一个个长方形的糕点挨个放在盘子里,几个小孩都不知道是何物。一个亲戚笑着告诉他们:“这叫鹅头颈,我们小时候都吃过,很好吃,现在有钱都没处买了,你们没口福。”孩子们迅速一人一块尝过后,个个说好吃。一盘鹅头颈被吃光的同时,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我小时候,镇上早饭店卖的都是本地传统小吃,除了烧卖粽子,还有“猫耳朵”“鹅头颈”等甜品。那个时候的农民,几乎人人都爱甜食,也许是生活太苦了,很少吃到甜的东西。而我最喜欢吃的早点就是鹅头颈。母亲每次出市回来,我听到自行车声音了,总是兴奋地跑出来,接过她的小藤篮,掀开盖着的毛巾,看看有什么好吃的。要是翻出两块鹅头颈,我一准开心地笑。鹅头颈浅绿粉嫩,上面撒着一层黄豆粉,飘着一股清香。咬一口,软软的,又不粘牙,嚼到里面的赤豆沙时,嘴里又充满了甜味,越嚼越有味。那股清香不仅嵌入牙齿内,还溢出来。两块鹅头颈下肚,足够饱了。小小的鹅头颈,成为我每天早上最大的期待。

  这种传统小吃看似简单,要做好也不容易,总要有几年十几年功夫才能做出来。先把糯米磨成粉,放入热水,揉成粉团,蒸熟。再放到台板上,搓成长长的粉团。然后加入白糖和细豆沙,均匀地撒在粉团上,包起来,变成长两米左右的鹅头颈。然后切成七厘米长的小块,在黄豆粉里滚几圈,使两面都沾上黄豆粉,就可放到屉笼里出售了。看着是凉的,但里面其实是温的。因形状似农民家里养的大白鹅的脖子,便取了个形象又好听的名字:鹅头颈。这也反应了农业社会的特点,农民生活圈子小,接触的无非是作物、家禽,有点发明创造也喜欢和家里最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

  以前生活简单,大人天还没亮就早早去镇上,七八点才回来,为的是买上一份孩子爱吃的早餐和一天的菜。孩子那种焦急等待的心情可想而知,要是没买到就特别失望,情绪低落。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来不及吃早点,即使吃的也是到外面买速食产品,如包子、馄饨,几口就吃完了,然后匆匆去上班。那种细嚼慢咽、慢悠悠吃早饭的情景不复存在。因之,需很多道工序制作、耗时久的传统小吃渐渐淡出市民视线了。哎,现在要吃块鹅头颈也成了一种奢望了。

  油酥饺

  早先,小镇上早点店、小摊上卖的早点品种繁多,有粽子、馄饨、软糕、小笼包、糍米饭、鹅头颈、猫耳朵、油酥饺,食客络绎不绝。我喜咸食,只对其貌不扬的油酥饺情有独钟。倘若母亲早上从集市回来,菜篮里藏着两只油酥饺,我便迫不及等待翻出来享用,这一天就很开心了。

  做只油酥饺并不难,但因其个头大,费面粉多,制作起来较花功夫,所以,在快餐化饮食的年头,早点老板们也懒得做了,做这个比捏个包子、炸根油条费力得多。因此,在鸡蛋饼、凉面等各种速成的外来早点迅速占领上班族舌尖的今天,油酥饺便逐渐退出了早点市场。儿时留在味蕾上的美食总是最难忘的,油酥饺留给我的记忆至今仍很深刻。

  一九九八年,我在屠甸镇读高中时,学校食堂门口每天有一个胖乎乎的中年人卖油酥饺,大家都管他叫“包子大王”。他头戴一个白帽,在食堂门口摆一口油锅,旁边放个架子,放上做好的生饺,用纱布罩好,然后用一根长筷子在油锅里自如地翻转,等到熟透,用一个漏勺捞起,放在一个铁盘里。有学生上前来买,他就顺手用塑料袋一包,递出去。他炸的油酥饺外表金灿灿,厚实,咬一口刚出锅的油酥饺,沸烫百燥,松脆爽口,嘴角边会掉下许多碎末。肉多,肉里有汤水,咸酸可口。这长十来公分、重二两左右的油酥饺每只卖一块五,当时一个大肉包才卖五角钱,对我们这些一周生活费只有五十块左右的农家子弟来说,着实不便宜。但一看见那金黄的颜色,便联想到它爽口的味道,所以我宁可早上多吃几顿粥,也要节省下钱来买一只油酥饺解解馋。

  时光飞逝,离上一次吃油酥饺已经有十多年了。这几年,我在县城的大街上,没有见过油酥饺,在几个小镇头上,也没有见过。现在的学生想来也不知道油酥饺长什么样了。如此美食,难道真没缘分再与它重逢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