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郑韩故城遗址位于很难新郑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原为郑国都城,公元前375年韩国兼并郑国,迁都于此,又称为韩国都城,直至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为止。城市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墙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分布着冶铁、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整过的社稷祭祀遗址及高级贵族陵墓区。西城内有一个规模较小的城址,可能是宫城。在西城东南隅的李家楼附近,发现郑国贵族墓区,著名的“新郑彝器”就出土在这里。 李家楼郑公大墓共出土包括成对大型莲鹤方壶在内的完整青铜器近百件,史称“新郑彝器”,是春秋中期承前启后的极具代表性的器群。这些青铜器形体之硕大,制作之精美,显示了郑国作为春秋初年小霸的影响力。 (春秋,蟠螭纹青铜鼎,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这种形制的鼎在郑公大墓共出土六件,是两组羞鼎,刚好配置郑公大墓出土太牢九鼎与太牢七鼎各一套。 羞鼎也叫陪鼎,一般为小鼎,用来盛羹汤、肉酱等。因为升鼎所盛为大羹,所谓“大羹不和”,就是不调滋味的白肉,所以,用羞鼎盛美味佳肴来区别升鼎的食物。 (春秋,蟠虺纹青铜鼎,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从盛食物角度来说称为羞鼎,从它作为作为升鼎之外的加馔之鼎的作用来说,又称为陪鼎。 淅川楚墓群 淅川楚墓群位于河南淅川丹江口周围,由下寺、和尚岭、徐家岭等数十处墓地组成,是规模较大的东周时期楚国贵族墓地。淅川楚墓群出土的大批精美青铜器及其铭文,对研究楚民族迁徙过程、楚都丹阳、楚国与北方各诸侯国关系、楚国郡县制度和当时的礼乐制度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这尊神兽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徐家岭一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它高48厘米,长着龙头,虎身和龟足,形象诡谲,造型夸张,集多种动物的外形于一体。它的身体采用了错金银,包金银,线刻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布满龙凤纹饰,同时通过镶嵌翠绿色的孔雀石的方法来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它复杂的造型和纹饰反应了楚国人注重装饰的审美取向。 (春秋,青铜神兽,1990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神兽的头部十分奇特,呈倒梯形,双眼小而锐利,兽脚由六条蜿蜒缠绕的小龙构成。神兽口吐长舌,两颌处装饰有立体的花卉,让神兽在威猛之余又显得憨态可掬。最为奇特的是头部和舌头等部位都可以随意拆卸和组合,此为采用当时非常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而成,体现出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春秋,青铜神兽,1990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神兽背部装饰有一头小神兽,也是龙头,虎身,口中衔一条吐舌的曲体龙。 (春秋,青铜神兽,1990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尚有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镇墓兽,还有的专家结合背上与腹下的钮与方形的插孔,以及为增加整器额支撑性和稳定性而将大神兽四足作扁平蜷曲状来看,该器应为鼓、编磬等需要悬挂、托举类乐器的器架构件。 (春秋,青铜神兽,1990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据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楚国的一位王室贵族。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虽然后来被秦国所灭,却留下了丰富的楚文化,这一文化对龙非常崇拜。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叶公好龙”,但是叶公眼中的龙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没人知道。青铜神兽的头部造型让人们看到了春秋时期楚国人眼中的龙首形象。 牢鼎主要用于盛放各种肉食,也叫正鼎或升鼎。由于牢鼎能够体现各等级贵族的永鼎规范,因此,古代礼书上称它为“正鼎”。有因为祭祀时把牲肉从镬鼎中取至牢鼎的过程称作“升”,所以又叫“升鼎”。周代用鼎制度的核心,就表现在这类鼎的用数上,即所谓列鼎。 (春秋,“王子午”青铜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列鼎的本义是指“列鼎而食”,摆列成套的鼎食以祭祀和用享。西周的列鼎制度是贵族确立严明等级的体现,实际上也是规定了不同等级贵族所能向用的肉食珍馐种类,但从春秋开始,诸侯贵族往往僭越,即“礼崩乐坏”。从礼书中还可知,周代礼制用鼎又有镬鼎、牢鼎和羞鼎的区分,而一般所谓的列鼎都是指的牢鼎的用鼎数。 (春秋,“王子午”青铜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此鼎出土于春秋霸主楚庄王第五子、楚国令尹“王子午”的墓中,这种束腰平底的鼎式,常见于楚国贵族墓,具有楚地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楚国青铜文化的独特之处。此鼎气势恢宏,纹饰富丽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春秋,“王子午”青铜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该列鼎共有7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整组器物造型雄伟,制作精良,装饰繁缛,精细华美,且多处使用了焊接工艺,显示出春秋晚期楚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表现出楚国青铜器的崭新风貌。 (春秋,“王子午”青铜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鼎内壁及底部有纤秀隽美的鸟篆铭文84字,记载了器主人铸造这套列鼎的用意:表达对先祖的追思,叙述王子午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需以此为准则。 (春秋,“王子午”青铜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鼎内壁铭文大意: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选择铜材铸作此套铜鼎,用来祭祀其祖先神灵,希望获得长寿。王子午勉励自己行事恭敬从容、小心谨慎、谦敬地参与盟祀,以期永受其福;王子午希望自己无所畏惧并避免过失,体恤百姓,施政德于民,并不忘保其威仪;最后,王子午希望后世子孙以此为准则,永世勿忘。 俎是用来切肉的几案。商周时期的日常用俎常以木、石制作而成,青铜俎则用于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 (春秋,镂空龙纹青铜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在祭祀过程中,将鼎中烹熟的胙肉捞出、初步分割后,再置于青铜俎上细切,以供祖先享用。该青铜俎设计巧妙、造型灵动,镂空龙纹具有显著的楚文化风格。 (春秋,镂空龙纹青铜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鼎、俎、匕是成套配合使用的完整器具。 淅川徐家岭楚墓,是继下寺楚墓之后在河南发现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群。墓内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其中许多都铸有铭文,对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春秋“鄬夫人”青铜鼎,2006年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鼎肩部刻铭文49字,根据其“岁在涒滩”铭文,有学者考证该鼎的铸造年代为公元前507年,“涒滩”为岁星十二次之一,鄬夫人(左女右囂)青铜鼎是楚国实行岁星纪年的物证,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岁星纪年的较早实物。 注1:文中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注2:文字内容参考展览说明及相关资料。 留言功能已开通 点击文末右下角“写留言”,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并大力转发,多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