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百问:拍累了,停一下没什么不好

 快活林88 2017-08-23

最近课程安排有点多

上周连续上了三天的课

一直在上海和江苏之间奔波

确实累,更新也少了很多

已经快两个月没碰单反了

一直用微单在随拍

今天补课,继续“摄影百问”


01


你到底需要配多大的广角?


最近被频繁问了关于广角的问题若干,我集中一段来谈谈我对广角的看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广角肯定不是越广越好,全画幅下的12mm,14mm基本很少会用到。即使16mm用起来,也会产生很多畸变问题。 如果需要经常拍空间结构和建筑结构,最好用移轴,因为135画幅的广角必然涉及畸变问题,这是很恼人的现象。如果经常出去旅行,35mm在拍摄大场景时,就已经显得足够广,关键是拍摄位置好。 超广角,如果不在意畸变,倒可以用)


2,广角越大,对拍摄环境和条件,就要求越发苛刻。 你得找特别好的机位,才能有拍摄条件。所以我们发现,在热门拍摄景点,很多绝佳机位,都是被人潮占据,因为镜头的广度,限制了拍摄角度,不好的机位和角度,很容易把不相干的景色拉进来。 但同时,你占据了和人潮相同的机位,拍出来的东西就容易沦落成同质化,两难取舍,还是需要人好好思考一下。 


PS:

我最大的广角,目前只有20mm,而且有两只不同的20mm,不买20mm以上的广角,不是不需要,而是试用了好几只,实在没有多少让我觉得满意的,我更需要一个光圈相对大点的广角,以便于拍摄不同角度的人文照片,但目前实在没有太满意的。


3,对传统广角使用范围而言,如果不考虑畸变问题,我有个思考,是不是城市的狭小空间,更适合用大广角,比如城市风景,拍摄街道,巷子,半室内空间等。还有广角人像和人文。 要知道,广角是个需要思考和观察的焦段,没有独立的思考的话,拍摄角度往往只能复制前人拍过的角度和焦段。比如上海的外滩,这样地标性建筑,一年一年,大家除非找到更特别的角度,否则,拍出来都差不多,只是技术和天气的不同。


广角越大,灵活展示个性角度的空间就越少,所以,对使用广角的爱好者,会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挑战。创造性应用于不同的拍摄题材,或许会有惊喜。


比如,多试着用广角拍摄人,人文纪实,是一种训练广角构图更有效的方式,而不是一直拍摄“死”的东西。


相对建议对广角的使用,从35mm开始,慢慢向上使用,到24mm,再到20mm, 慢慢体会其中的区别,相对更“磨人”,一口气吃个大胖子,虽然看着结实,但也容易是虚胖啊。


PS:

我改天来说说,拍摄人像的问题,特别人文纪实中的人像 。😋



02


拍累了,停一下没什么不好


好几个朋友都问过我,为什么夏天没见你好好拍片。 一个是工作确实多,上课,备课,整理书稿。 第二个原因,我确实想暂停一下,可以给大家说下我自己的看法。 (9月开始,逐步恢复照片的拍摄,和分享,10-11月,或许大家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风景 😏)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如果你摄影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后,就会有一段时间内,一直按照这个节奏和思路拍。 等过一阵子回头看,那阵子的照片风格会雷同。


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个人认为就该是暂时放一下了,其实是陷入了思维疲劳,审美疲劳。短期的重复练习可以巩固技术,但同时,也会陷入我执的思维,而很难把拍摄的思维向前推。


人都对熟悉的环境比较排斥,不太愿意在家门口的公园拍摄,或者觉得没有什么新意。这就是一种审美疲劳,但我想,新意是什么呢? 是不是也可以来自人的思考范围和认知。


新意可以是没见过的东西,也可以是熟悉的,但之前没有发现的一面。放下一阵子,通过看书,看很多新的东西,对日后的拍摄,也会有新的启发和思考。


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每次放下一阵子,拍摄方法和想法,确实会和之前有了一些改变。如果连续按照一个节奏拍下来,自己都会不喜欢自己。


说到底,还是得学习,不仅仅是新技术,更多人把摄影学习都放到技巧上。其实推进拍摄水平的很多是眼界和思维。 比如,你新看了个电影,纪录片,可能效果更大。总之,要让自己思维和审美恢复活力,恢复生机最重要吧。


PS:

这个问题不属于问题,是我一点心得,分享给各位。 其实我也会在摄影上犯错,我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心得,不是因为我是万能的,只是我愿意分享。我看见的读者,肯定有一些人摄影技术会比我好,只是我恰好站出来了。 😂


作者: 郑波(@细草穿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