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阳县生态农村建设新路径

 莫神星能源环境 2017-08-23

衡阳县生态农村建设新路径

■徐振宇 中国城市报 》( 20151116日第 23 版)

  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业生产无疑要追求生产率的提高和利润最大化。但从生活和生态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还需秉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协调统筹发展。近年来,衡阳县以“生态立县、项目兴县、依法治县”为发展战略,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然而,如何整合优化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和建构,并以此指导下一步的具体行动。 

  新型农村社会结构下的地域空间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家庭既有务工收入,也有务农收入。同时,产生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即家庭中年轻子女进城务工,年老父母在家务农。这成为当前典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模式。另外,农村人口还可细分为两种务农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小农群体;以中青年人为主的中农群体。小农群体占绝大多数,主要经营自家“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承包地。中农群体也是小农的一部分,占农户比例的10%-20%,人数不多但相对强势。具体来说,随着大量青壮农民进城,他们的承包地一部分留给父母耕地,还有一部分以较低的价格流转给仍在农村从事经营、或已经从城市返乡的中青年农民耕种。因此,便形成了以中农为骨干,以老人农业为基础的、相对稳定的农村社会结构。

  此种社会结构也符合衡阳县的农村实际。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此类农村社会结构展开。对此,首先应该确保农村居民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目标,使农村地域成为适宜安居和永续发展的空间。农村地域是由生产空间、生态环境空间和生活空间相互交织和重叠而形成的综合空间,它处于传统和现代的不断交错之中。

  作为生产空间的农村。虽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需要统筹耕地、山地、水面资源。立足产业发展,农村国土资源格局的开发利用,需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另外,必须克服工业化农业、大规模化经营的弊端,并将其作为农业、林业、水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等构成的复合产业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经营。

  作为生态环境空间的农村。农村地域既是生物的世界,又是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在传统农学中,农田与周边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工业化农业则割裂了农作物与周边环境的关联,割断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循环的历史。这些问题会打乱农村地域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动植物的非正常死亡,危害食品安全和人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地域的生态环境空间,进行统一有效的规划和共同管理。在循环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保持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和平衡,促进农村地域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活空间的农村。农村地域、乡村社会通常拥有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历史人文、民间工艺和风土人情。尤其是地方性传统文化习俗,诸如敬天、法祖、守礼等传统仪式的代际传递,使乡村生活更具自然美、人性美。同时,城市居民完全能够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融合城乡空间,参与农村生活。

  总之,生产、生态和生活是有着互动关系的三个方面。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只重视优先发展产业,又会带来环境的破坏,丧失生活的余地;而如果要改善环境,就必须改变生活方式,限制过度的经济活动,并改良现行的耕作模式。克服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之间内在的矛盾,使它们形成互补和协调的关系,统筹农村地域,重建乡村社会,这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朴门永续”本土化及半农半X生活社区

 

  当前,衡阳县在生态农村建设方面的实践已有一定成果,尤其在生态林业、水治理、土壤改良、发展农村绿色能源以及人的主体建设五个方面获得阶段性成效。展望衡阳县乡村生态文明之路,应积极倡导和推进以下两个计划,探索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路径。

  “朴门永续”本土化及朴门农场建设。农村地域的生产、生态环境和生活这三大空间如何互补协调?

首先,需要顶层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统一规划。

其次,需要农村自下而上的理念普及和知行并进。

  朴门永续设计起源于澳洲生态学家比尔·墨立森与戴维·洪葛兰及其同伴的理念。它主要通过效法自然的永续发展方式,满足人类的食物、能源、住所等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需求,彰显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一个好的朴门设计可以让生产系统获得最大产出,建立系统内各元素的链接,同时降低风险和外部能源物质输入。衡阳县借鉴的方式即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农业产业元素,实现朴门永续本土化。打造集特色产业、农业观光、朴门永续培训及湘南民宿于一体的示范农场、示范农庄,进而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备更先进的理论支撑,更全面的人才队伍和更扎实的示范平台。

 

  基于“互联网+农村”的半农半X生活社区计划。乡村文化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空间的营造不能孤立零散,与城市分割,必须放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大趋势中统筹推进。城市与农村相互补充,互为一体。既满足城市居民对乡居生活的向往,又推动农村村民对城市文明的吸纳。有趣的是,农村不少精致的民居却鲜有人气;每到消暑时期,偏远山村又涌来乐于农家生活、回归生命本质的城市消费者。倘若有合适的制度安排,引导城市居民,尤其是具有环保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城市人群依托城市,基于“互联网+农村”,参与乡村民宿改造、朴门农场计划等,为农村生产、生态环境、生活三大空间注入新理念、新技术和资金、人才,无疑是积极可行,富有建设性的。现阶段可以尝试的方案是半农半X生活社区计划。

  半农半X,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农,即参与农耕生活;X,即发挥自己特长,奉献社会。这种生活以符合生态的农耕生活为基础,将特长技能(X)贡献于社会,实现顺从自然的简朴生活与参与社会的天赋使命相结合。这种理念、使命和路径契合当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适用城市不同人群参与农村三大空间,特别是生活和生态环境空间的重构。

  对于衡阳县来说,半农半X生活社区计划就是依托“互联网+农村”,将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整合项目资源,建设衡阳县半农半X生活社区。同时对接城市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连接城市与农村、传统与现代,从而实现农村三大空间重构的多元化、专业化和数字化。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县委常委、副县长)

 

2017-08-08 10:19: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