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剧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第753期)

 yushi823 2017-08-23

编剧帮专栏作者 刘开建/文 小木匠/编辑


在创作的过程中,编剧总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在一个点上会被卡住,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这一点始终不通,始终不通故事就没法建立。而编剧就是通过解决这一系列不通的点,使得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我们也可以把编剧对于故事方面的创作力叫做思考力,思考力如同人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长期的定期的练习得以提升的。它优于肌肉练习的一点是,经过一段时间它会转化为一种能力,而且不会反弹。


我们创作能力的强弱也就是创作层面思考力的强弱,那么这种思考力该如何有效的进行提升呢?




一、创作中的病症


编剧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创作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前几年需要系统的学习,后面几年还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在这之后,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这方面,编剧和医生的职业特点有点类似。


一个故事被创作出来,是基于这两个基础之上:


一、创作者经历过长期大量的创作练习,已经习得了一定的创作能力;

二、创作者对于这个故事,经过了深入的投入性的思考,才敲出了这个故事。


没有这两个基础,故事一定是不及格的。但是现实情况是,不具备这两个基础,仍然创作了,仍然拍摄了,仍然播出了,这就是做烂片的方法论。


比如演员随意篡改台词,随意调整人物性格,不排除一些演员会有一些比较好的想法,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演员来说他们并不具备修改台词修改剧情的能力,如前面我们所说的,一他没有长期的系统的学习创作,二针对于这个故事,他没有经过深入的投入性的思考。


我们可以把这种做法叫:抖机灵


实际上在创作上的“抖机灵”是非常常见的,很多并没有经过长期系统学习的人,一拍脑袋出来个想法,就觉得自己这是在创作了。


创作需要深度的投入性的思考,思考只停留在浅层,时间只维持在3到5分钟,那这样的思考不会得到什么高质量的想法。没有创作能力为基础,又只停留在浅层的思考,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基本是不能用的。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类似的例子。


《“头脑风暴式”的创作方式为什么错了?》(点击标题即可查看),如果参与头脑风暴的人,在进行头脑风暴之前,都没有对于这个创作选题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那他就得不出属于他自己的看法,就发现不了自己的真正的疑惑和难题,他的思考停留在浅层,那么他指出的问题他提出的想法也是很表面化的。


那这样一帮人的头脑风暴能够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呢?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罢了。


在文章《这样的场景设计为什么错了?》(点击标题即可查看)我们指出了一种场景设计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串场景”,什么叫“串场景”呢?就是觉得哪个场景好看,就把它列出来,然后写上一堆这样的场景,把这样的场景用时间轴串起来,成了一个剧本一个故事。这样的创作方式,就是没有建立在深入思考之上。


及格的故事,是找到故事的逻辑,然后再以此建立场景。




而哪个场景好看就不停的叠加哪个场景,是完全由浅层的思考来驱动的,这是因为创作这个故事的人,还没有能力深入到故事的内在去寻找故事的逻辑,而不得不去罗列一堆场景。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深层的,一个是浅层的。


如果你的思考一直停留在浅层,基本不会得到什么高质量的想法;

如果你的思考经常处于深层,可以长时间的处于深层,毫无疑问,你的思考力是很强的,也最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东西。


二、投入性思考


在《思考力》(黄农文著)一书中,作者提到了“投入性思考”一词,作者提倡通过绝对的投入性的思考来解决难题。在创作中也是如此,真正让我们受益的是深层的投入性的思考。




1.大脑的天性


如果我们利用上午9点到12点这段时间,做思考性的创作,(注意,这里是梳理思路找想法,而不是坐在电脑前敲下脑子中已经有了的想法。)那么我们实际上能够把精力全部聚焦于思考上的时间有多少呢?


你可以对自己的思考习惯和创作习惯做一个记录,如果不是时间非常紧迫,3个小时的时间,能够有40分钟全部用在思考创作的问题,已经是高效了。因为很多时候你是在走神的,你为什么走神?因为你的思考遇到难题了,一旦遇到难题,大脑的第一反应就是退缩,这是大脑的天性,大脑的天性就是懒惰。大脑一退缩,它自然就会去想更省力的事情:


比如想一下最近发生的事,幻想一下一些美好的场景,想到以前发生过的一些旧事,就这样天南海北的联想,可能从窗外的一声鸟叫一下子联想到初中的一个同学,又从初中的一个同学一下子联想到当今的国家大事,就这样通过一连串的联想,你的大脑实际上完成了自己的“偷懒”。


因为这种随意联想会始终让它处在低耗能的状态,大脑会感觉很舒服。所以你的时间的利用率很低,你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回想一下我们创作的过程,真正耽误时间的是敲字的过程吗?


不是,是我们被“卡”住的时间。我们在创作上被“卡”住了,这一点怎么就捋不通了,那我们的大脑就会走神,因为解决这个“卡壳”太消耗能量了。这时候你会干些其他的,刷刷微信、微博,逛逛淘宝天猫京东,找点儿八卦新闻看看。


意识到自己在拖延时间,再去努力解决这个“卡壳”,你仍然觉得它很难,于是你总会不由自主的去干其他的,只到你不得不交稿的时候,不得不去正面解决这个“卡壳”。


比起深层思考,投入性思考更贴切,比起投入性思考,“all in ”更形象,就是我们自己要充分的完全的进入到思考之中,只有我们有大块的时间做这种投入性思考,我们才更容易解决一些创作上的难题,大脑只有在进入深层的投入性思考的时候,思考的力度才是最大的。


2.投入性思考的时间


实际上做投入性思考需要大块的不被人打扰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块最少不低于三个小时,这3个小时中,真正的有效的思考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只有当我们有这样足够多的时间块(每个时间块不低于3个小时),我们才能进入投入性的思考。


如果我们连续一周,每天都能够有3个这样的时间块,那我们这一周,大脑就会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时候大脑思考的力度会非常强,而我们也更容易思考出好的想法。


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导演和演员并不具备调整故事的能力,那是因为出于他们各自的职业原因,他们并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块来做投入性的思考。




3.投入性思考的好处


如果你有长期的投入性思考的习惯,你会非常享受这种思考的状态。因为当你通过你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一个新的发现,这种愉悦感是非常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为自己设定这种大块的时间,最好是连续一周的时间,专门聚焦于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解决难题,而且也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创作力,设定这样的大块的时间做投入性思考是最好的办法。


投入性思考带来哪些好处呢?


1.让你发现以前视而不见的问题。

2.帮你解决现有的难题。

3.锻炼了你的思考力。

4.让你找到某些事物内在的规律。

5.让你发现自己哪些方面是不足的。


三、问题导向




投入性思考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还不赶紧投入的去思考?那是因为很多人在第一关就被卡住了,因为克服不了人类大脑天性的懒惰,没法长时间聚焦于思考一个难题。说得形象一点,就是没法做到“all in” 的状态。


如果大脑是一台机器,那么问题就是这台机器的燃料。不给它问题,它怎么会思考?你给它小的问题,它就用小的力气,你给它大的问题,它就花大力气思考。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好奇心,好奇心带来的是对于问题的洞察,对于问题洞察之后带来的是思考,思考之后才是解决方案。


当我们进行投入性思考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抛出问题,你的大脑其实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偷懒,如果你不及时抛给它问题,它就会天马行空天南海北的去联想,让自己处于低耗能状态。不断的抛给你的大脑问题,你才不至于走神,你才会“all  in”.


如果我们像锻炼我们的肌肉一样,有意识的锻炼我们自己的思考力,那我们所获得的益处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思考力的提升和体育锻炼一样,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保持规律的锻炼习惯。


如果我们想提升我们自己的创作力,那首先就要加强我们投入性思考的能力。去做投入性的思考吧,去享受这种思考的状态,这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