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有雄才大略,一生俯首称臣,你凭什么说他是汉贼?

 xyf4345 2017-08-24

一生俯首称臣凭什么说他是汉贼

来自有听读书

10:13

有听读书官方团队作品

文 |  邹春晓· 主播 |读书君 · 编辑 | 浅墨

 

建安元年,在腥风血雨中壮大起来的曹操接受毛玠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将汉献帝迎至许昌,迁都于此。


而曹操此举,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曹操欲“挟天子以令诸侯”,被扣上了“汉贼”的帽子,但是真相是,曹操本人和他的集团从来没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迁都许昌后,虽一直未曾掌握实权,但曹操一直给予他丰盈的物质生活和充分的尊重,汉献帝甚是满意,先后授给曹操节钺,任司隶校尉,官至大将军,是其它文臣武将所不能企及的,两人一个实权皇帝,一个傀儡皇帝,相处还是十分融洽的。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话是从何而出的呢?


《三国演义》袁绍剧照(图源网络)


让曹操背黑锅的是袁绍。


袁绍手下有位谋士叫沮授,此人眼光长远,颇有军事头脑,于是有一天就劝袁绍说,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那么就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了,袁绍麾下的其他谋士一听不愿意了,七嘴八舌的说道,我们物资并不充裕,拿什么养活皇上呢?现在的皇上就是一个傀儡,要他来不仅没用,万一他对我们的计划提出反驳,我们是听呢,还是不听呢?别自找麻烦了。袁绍一听,又想到自己曾经在立汉献帝的时候持反对票,现在又要把他接过来侍奉,这不是啪啪打自己脸吗?还是拉倒吧!就这么一犹豫,机会就被曹操给抢去了,结果还替袁绍背了个黑锅。


曹操这口黑锅背的着实冤枉,明明雄才大略,从未更改过“匡扶汉室”的方针,但却被后人诟病,口诛笔伐,“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顶帽子就被硬生生的给戴上了,一戴还拿不下来了,但是“汉贼”这个说法实在勉强。

▲曹操画像(图源网络)


首先,曹操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从小接受的正宗儒家思想决定了他一定是出色的儒家思想的践行者。无论处在怎样残虐的环境中曹操对儒家文化思想始终都存有一份深刻敬畏,这份感情致使他一直在丞相的位置上尽忠职守,没有实行代汉自立。


一朝是汉臣,终身是汉臣,虽然在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汉朝江山早已摇摇欲坠,时日无多,东汉末年“民人相食,千里萧条”的社会景象就足以说明问题,而曹操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统一了北方,继而屯田囤粮,兴修水利,解决了万里荒野的匮乏问题,在用人方面,他知人善任,重用贤才,当时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见到荀彧,情不自制,“大悦”说:“吾之子房也”。


《三国演义》曹操剧照(图源网络)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曹操起到了延缓汉室灭亡的作用,怎么能叫“汉贼”呢?


第二,根据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所言:“自灵帝死后,东汉政府内部发生了政变。大将军何进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袁绍又勒兵闭北宫门,逮捕所有的宦官,无少长皆诛戮之,凡二千余人。宦官绝了种,权臣又登台。董卓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是为献帝。


董卓放弃了洛阳,把献帝送到长安,而以大军驻潼关之外,欲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中原豪族以讨董卓为名,乘时蜂起。天下大局,遂由农民暴动转入豪族混战的局面。所以献帝在位虽有三十一年,实际上,东汉王朝已经等于灭亡了。”按照这个说法,实际上汉朝已经灭亡了,如果没有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汉朝更不会有后来风雨飘摇的25年,而汉献帝更不可能有后来全身而退的余地。


第三,曹操顶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帽子统一北方之后,孙权、刘备等人看着曹操权位日重,自觉危机重重,在军事上干不过,就开始拿名分说事,抨击曹操此举未安好心,欲废汉自立。这不是典型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吗?孙权诸葛亮在当时又为衰微的汉室做过什么?


曹操在众人的讨伐声中终于站出来了,他在建安十五年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在文中明确宣称:“设有天下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曹操在谩骂声中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冷静与明智的,如果不是他做这个奸臣,自会有人虎视眈眈,趁虚而入,而他一旦离开这个位置,面临的就是家破人亡,所以他需要把自己和这份权利捆绑在一起,也必须要接受天下人的唾骂,与整个汉室共存亡,才是他的宿命。


《三国演义》曹操剧照(图源网络)


第四,建安末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曹操已经充分得到了汉献帝的信任,被封为魏王,单独设府治事。这一系列事件都表明以魏代汉成为必然趋势,当时孙权也给曹操写信夸赞他雄才大略,劝他登基称帝,自己则甘愿俯首称臣,但是曹操看到这封信后说:孙权这是要把我放到炉火上烤啊!这说明曹操是有实力称王的,拥护他的人也不在少数,连他的僚属夏侯淳也多次劝他:“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


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尽管身边的人都劝曹操快舍了东汉吧,别再给我们拖后腿了,但是曹操仍无异举,并回应道:我能做好我应该做的事就足够了,反正我是不会做皇帝的,如果这注定是我的命,我愿意效仿周文王,帝位给我的儿子好了。


所以,说曹操是“汉贼”,凭什么呢?他并未偷汉朝一砖一瓦,也未弑君卖国,如果诟病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话,也只能说是他在政治上的谋略,可是古往今来,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雄才大略之人,谁的双手又是干净的呢?


《三国演义》曹操剧照(图源网络)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形象,原因在于《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取之于民间,而坊间民众评价曹操时更多注重道德品行,其中也有坊间传言不属实的成分。


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对曹操的描写都是称赞有加,如果曹操真是奸贼,史学家为何毫不吝啬地对他大加赞叹呢?原因在于史学家着眼于历史进程的前前后后,从而肯定曹操的功绩。意识范畴不同,铸就了曹操在历史上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综合体


后来再读《三国演义》,发现罗贯中有意识的把刘备和曹操的形象分的很鲜明,但是细细看来,能从曹操的奸诈中读出可爱,甚至忠厚,而从刘备的忠厚里感受到虚伪。


鲁迅看的分明:“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人本来就有多面,历史更是带有胜利者的色彩,真假七分,心中自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