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据清光绪《光泽县志》记载,关隘“岭峻道狭,仅容单骑。”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增雉堞,甃以石门,而阁其上,商贾蹲趾交道,置税焉。” 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光绪四年(1878年),复建。杉关两翼城墙,大多利用山脊作为基础,外侧用石块砌垒,墙内侧比较平缓易登,有的地段铺有石砌磴道,墙外侧则十分陡峭。墙内高约1~2米,外高4~5米,下宽上窄,墙面厚约0.4米,有的地方残留有砖砌痕迹,残长约1500米。杉关为闽北的军事要塞。明提学冯挺撰《儒学改建碑记》文中云:“闽于方舆,东西一奥垠也,宸山襟海,另开局面。从北以入,必由三关:中为大安,则崇安当之,东为小关,则浦城当之,西为杉关,则光泽当之。而川、湖、江、广,从杉关为优,则光泽固咽喉之地也”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统计,自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凭据杉关或路过杉关的农民起义军就有十多次。宋范汝为、元陈友谅皆由杉关入闽,明朱元璋使胡廷瑞从陆路督师入杉关,定闽中。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3000余人南下,经崇仁、绕金陵、出杉关入江西。封建朝廷频繁调兵遣将,强兵把守,如宋代的韩世忠、元朝的王溥、明朝的张楷、清朝的许贞等将领均率所部奉旨守关。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键从福州至延平,命郑成功镇守闽北三关,即杉关、仙霞关等地,抗击清兵。民国22年(1933年),红军扼据杉关,出击洵口(今江西省黎川县地),歼灭国民党的一个师。杉关同时也是出入闽赣的一个重要商贸陆行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