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孝感寻根文化园 如果你问四川人(包括现在的重庆人),他的祖籍来自何处?他们大多会回答是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而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麻城县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属有有“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说。 然而检索当今麻城市行政区划或乡镇名录,是找不到孝感乡这一建置和地名的,难道历史上这个麻城县孝感乡的地名是虚构的吗?非也,这还得从明朝初年麻城县行政区划说起。 明初麻城四乡 关于明初麻城县所辖四乡的位置,尤其是孝感乡的方位,是很多人所关心的。明代麻城县分四个乡区,分别是孝感乡、仙居乡、太平乡、亭川乡,孝感乡是明代麻城县四乡区之一。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合并后三乡的位置为:“太平乡在县东,领四十三里;亭川乡在县南,领一十二里;仙居乡在县西,领三十九里。”(卷1)我们认为,初分四乡时,四乡乡界如“十”字形。孝感乡的位置应该在西南,而仙居乡在西北。孝感乡的范围当包括现在的白果镇北部、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街道办事处南部,以及今红安的城关镇、两道桥乡、杏花乡南部、桃花乡、叶河乡、永家河镇、八里和太平两乡镇的河东部分。(附图一)需要指出的是,四乡中其他三乡均为高山丘陵,只有孝感乡位于举水冲积平原上。 这样确定孝感乡位置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麻城西北光山州曾有仙居县,至宋南渡始废。西北境有仙居山,黄安建县时划入辖境。应为仙居乡得名之源。又麻城县城西北十里亦有仙居山(今名五脑山),因麻姑在此成仙飞升而得名。城北还有仙居坊。 第二,孝感乡并入仙居乡,而仙居乡既在县西北,再往东是太平乡,则孝感乡只能在县西南; 第三,众多来麻寻根的四川人提供的地名中,我们只找到了寥寥几个历近700年沧桑仍未改变的故址,但已足够我们重现明初四乡,尤其是孝感乡的地理位置了。四川仁寿《李氏族谱》称:“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这里所说的“青山”,就在县西今顺河集镇南部,现在的麻城行政区划图上就可轻易找到,我们相信它已靠近孝感乡的北部边界。另据重庆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称:“2002年9月10-12日叶国村带妻专程去麻城考察:……据现歧亭镇叶家大湾村的一些年岁高的人讲,孝感乡就是现在的歧亭镇一带,和仙居相近。……但歧亭镇叶家大湾村(叶姓1000多人)人们的风俗称呼与我县叶姓一样,如叫祖父称‘爹爹’少称‘爷爷’;对外公外婆称‘噶噶’(ga)。” 明成化年间麻城三乡 乾隆《麻城县志》有一幅三乡区划图,乡界恰如一个“丫”字,只是下面一竖有一个先向右后向左的弯曲。“丫”字的上部是太平乡,左边是仙居乡,右边是亭川乡。说明当时乡界划分均呈由城区向周围辐射型,除城区(明时称关厢)划入亭川乡外,其他各乡均与城厢接壤。可以想象,孝感并入仙居乡以后,面积占总版图的二分之一,幅员过广,于是将县仙居乡北部若干里甲划入太平乡,使三乡面积大体相当。于是,太平乡辖区从麻东北扩展到麻西北,与黄陂接壤,乡界终于形成上面所说的“丫”字形状。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嘉靖42年设置黄安县时,从麻城划入的20里甲中,也包括太平乡部分里甲的原因。 现麻城市区划图 现红安县区划图 综上分析,麻城县孝感乡辖区范围当包括现在麻城市的白果镇北部、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街道办事处南部,以及今红安县的城关镇、两道桥乡、杏花乡南部、桃花乡、叶河乡、永家河镇、八里和太平两乡镇的河东部分。乡都据考证就在今天麻城市鼓楼办沈家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