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派中坚·邓石如

 lj0279 2017-08-24
鉴古石室2017-08-16

徽派中坚 · 邓石如

邓石如生于公元1743年,卒于1805年,安徽怀宁人,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既是邓派篆刻创始人又是徽派篆刻中兴人物。

邓氏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而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邓氏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家八年,期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邓氏工四体书,尤善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邓氏平生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且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在祖父和父亲的培养下对书法、金石产生了浓厚兴趣,继而临摹其父的篆刻及篆隶书。进入南京梅家,邓石如曾临摹过《石鼓文》、《峄山碑》、《天发神谶碑》、《城隍庙碑》、《泰山刻石》、《燉煌太守碑》等,每种贴临摹有百余本;手写《说文》二十本后,又临摹《史晨前后碑》、《华山碑》、《张迁》、《孔羡》等。邓石如在南京学书八年,悉心研究,将所学的各种摹本消化吸收。他在早期的创作中经常将李阳冰篆文、石鼓文、汉碑额等篆体引入篆刻,虽是秦汉篆书,却保留着大量个性面貌,印作通透圆润、遒劲神俊。邓氏朱文印常带有强烈的唐宋蟠条印气息,细润蜿蜒,却能摒弃蟠条印古怪离奇的章法,恪守书法的对仗照应、张弛有度,一洗唐宋印章中浮夸、冗杂的诟病,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并使得宋元朱文焕然一新;邓氏白文印不似前人拘泥于汉印章法,突破了千百年来汉印的束缚。邓石如以【刚健婀娜】自评,这再合适不过。邓氏篆刻在取法方面不偏不倚,既不严守规矩也不媚俗,印文看似飘逸实则结体稳重,这种集飘逸与稳重于一体的手笔正是邓石如苦练书法的结晶。

邓石如作《意与古会》 转引自360图书馆

邓石如作《一日之迹》 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

邓石如作《疁城一日长》 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

程邃作《程邃之印》 转引自360图书馆

程邃作《垢道人程邃穆倩氏》 转引自360图书馆

程邃作《穆倩》 转引自360图书馆

程邃与邓石如同为徽派,二者的作品风格差异鲜明。邓石如和程邃以各自的方式践行【尊古师古】:程邃从汉印入手,以汉印为根基;邓石如从书法入手,以书法为根基,一生主张【书印相参】,强调着【规之所以为圆,方之所以为矩】的美学主张,践行着【刚柔相济】的辩证观。程邃将大篆加以改造后引入篆刻,这是他本人的大胆尝试和不懈坚持,是经过实践检验并被后人提倡的一种内容性创新,这种经程邃改造的大篆却并未在印坛上形成程氏特色篆体。邓石如耗费八年时间博学诸家,积累了深厚的篆书书法功底,由此形成的邓氏篆体别具一格,走上一条更为深入的创新道路。邓氏在学书中极少临摹汉印,留存的作品里极少带有模仿汉印的痕迹,而是直追宋元前人,将书法意趣引入印章,力求突破千百年来印文取方正平直的规范,能屈能伸,他所秉持的【印从书出】治印理念,与程邃【印中求印】【印宗秦汉】的理念相比,是一次以我为本的彻底革新。

除治印理念,二人治印的把控标准也有所不同。后人评价程邃的印面是【破碎之极】,这种情况不是作品年代久远所致,是有意为之。程邃作为一名明朝遗民,怀念汉人政权、崇尚汉学精神,将目光集中在汉印、寻求古意,这符合明朝遗民在文化艺术上持有怀旧情绪的特征。邓氏则不同,他注重表现金石篆刻的书法韵味,冲刀一气呵成以求流美酣畅,故朱文印带有流动感、白文印疏密得当,不刻意追求古意,而是以考量书法的标准来追求意趣。

邓石如作五面印 转引自新浪博客

程邃作《企天》 转引自360图书馆

程邃作《廷麐之印》 转引自360图书馆

程邃作《长乐无忧》 转引自360图书馆

邓、程二人在创作中亦有共识。两人同样在篆刻字法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向对传承不变的章法发起挑战。何震被尊为复古旗手,程邃紧随何震步伐;邓石如则不甘于复古,他通过【以我为主】的方式推陈出新,为徽派篆刻开辟全新道路。

锲而不舍 上下求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