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秋清补最得益

 秦岭之尖 2017-08-24



补品之“补”,是想借药品或食品之力补身体的不足,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但补品的选择大有学问,补品的成分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服补药应该是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

如本来阴不虚用补阴药,阳不虚用补阳药,就适得其反,更加重症状。秋燥的气候里,无论男性女性,吃点滋阴的中药都是有好处的,可以缓解阴虚。如麦冬、五味子、花粉、石斛等,但同时还要配合一些益气、养阳的药材,因为中医讲究阳中求阴,还要加一点益气药。此类药材比较适合的有北芪、黄精、党参等。但不要一成不变地专服某一类补品,也不要单一滋阴,这对健康不利,要讲究营养平衡,人体的各脏器功能也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

尤其是刚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仍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加上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脾胃功能多有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 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桂花紫米粥原料取自云南的紫色糯米和桂花。云南紫米属彩色米,被誉为“米中之珍”,紫米含丰富铁,营养价值高,有补血益气之功效。如遇跌打损伤,可用此米与中草药配伍煨煮后涂用,故它有“接骨糯” 之称;用紫米与小母鸡炖食,有补血补气、滋阴壮阳的作用;用猪肉炖紫米食之对儿童遗尿有独特疗效。

另外,炎热的夏季虽然渐渐远去,但是不少人在夏季出汗较多, 到了秋季如果不注意保养,更容易被燥邪所伤,出现阴虚火旺症状。涌泉穴位于足部凹陷处,第2、3 趾趾缝及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 20~30 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