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七横八的晾衣竹竿,一头搭你家,一头伸我屋

 阿丁480 2017-08-24


 手机上导航“华新里”,搜到的只有“华新里公交站”。

好在还是找到了。

已经列入政府棚户区改造的华新里,位置就在兴源中路高墩桥路口附近,从兴源中路虽然有多个小路入口通到这里,但淹没在路边绿化里的入口,不太好找。

华新里不大,但里面的不少老工房已有百年,老城区难见。

拆了就没了。所以,这段时间经常有拍客在这举起相机。

大热天有人来拍,大雨天也有人来。意境不一样。

和一旁车来车往的兴源中路比起来,华新里有些孤寂,走在里面,房子里虽有灯光,但听不到太多声音,住在这的原住民不太多了。

华新里里面,进进出出的各条通道十分狭窄,自行车骑进来要左顾右盼,汽车是绝对进不来的。通道除了狭窄,有的还是死胡同,有时走着走着,就发现到了人家的院子里,出不去了。

通道上空,是横七横八的晾衣竹竿,一头搭你家,一头伸我屋。共同晾衣好乡邻。

这样的景象,很多人还是在小时候的胡同见过。

通道两边的房子,破旧程度非同一般,大多是木结构的,木墙外铺了油毡防水,外墙壁补了又补,静静地诉说这沧桑的历史。

过道内,昏黄的灯光下,几个邻居饭后聚坐在一起,小声聊天。住户们大多是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已经搬离华新里。

在华新里,每个大门走进去都有几户人家,大约150多户,户籍居民400人。

在棚户区常见的加高“炮楼”和伸出的“肿屋”,这儿也有出现。也许是因为房子本身年数太久,炮楼搭建得并不高。因为不带厨卫功能,伸出的“肿屋”,多数用作厨房或临时浴室。

华新里南侧与茶花苑小区一墙之隔,华新里的南墙已经倾斜倒在了茶花苑小区的围墙上,从茶花苑高处俯瞰华新里工房屋面,断瓦残片,有些凄凉。

华新里,这个地方的状态,已经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它的状态了。

里面唯一和这个时代紧密的元素,就是停在住户门口的一些共享单车。

住户朱师傅说,他华新里出生,现在已近60,华新里说拆好久了。对这,朱师傅说,他心情复杂,今后或走或留,都不好受。

可以预见,一旦华新里拆了,“华新里”将很难会再次被提及。

风往北吹,跨过兴源中路和紧邻的铁路,在华新里对角线的位置,是现在的中央车站。中央车站身底下原来是有名的“周山浜地区”。

旧房屋的拆除,中央车站的崛起,“周山浜”的名字已经逐渐被人淡忘,很少被人提及。

作为人流进出的疏散地,在车站这一特殊的地区,华新里,也许不久就“消失”了。

百年工房

百年工房曾是丝厂工人聚居地——


据档案记载,1925年建设工房时取名“华新里”,取“日日更新”之意,据传是荡口的大家族华绎之(养蜂大王)来造的。当初附近有好几个丝厂,好多工人住在这里。工房是民主思想启蒙后,一些资本家开始实行劳工实验区,为工人提供住房福利而兴起的。华新里工房也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有百年历史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