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CrMo4套筒失效分析

 GXF360 2017-08-24


■尚贺军,赵丽美,任秀凤,郑元孟,刘守峰,张永庆,秦英超,李智彬

摘要:通过对开裂套筒取样,分析其化学成分、裂纹宏观和微观形貌、显微组织、硬度以及实际生产过程,确定套筒发生内孔开裂的原因为:淬火时工件内应力过大,特别是内孔表面拉应力过大,造成工件内孔表面开裂。

关键词:套筒;开裂;理化检测;失效分析

最近接触到一批长筒工件(见图1),在成品回厂验收时,发现4件产品内孔表面有裂纹,对其中最为典型的1件进行剖切取样分析,如图2、图3所示。

图1 工件示意

图2 剖切示意

1. 理化检测及其结果

(1)化学成分 利用直读光谱仪检测H1试样的化学成分,结果如表1所示。

(2)硬度 利用洛氏硬度计检测H1和B1试样壁厚方向的硬度值,其结果如表2所示。

(3)显微组织 将H1试样分别沿N面和K面(见图4)进行磨抛(N面为内孔表面,K面为沿壁厚方向磨抛面),并利用显微镜依次观察。N面磨抛后裂纹形态如图5所示。然后用4%硝酸酒精溶液对磨抛面进行侵蚀,观察裂纹附近显微组织,如图6所示。K面磨抛后的裂纹形态及侵蚀后显微组织如图7所示。

将B1试样(见图8)分别沿N面和K面进行磨抛并侵蚀(N为内孔表面,K为沿壁厚方向磨抛面),并在显微镜下依次观察裂纹形态及其附近显微组织。

B1试样内孔表面汇聚了多条裂纹,在显微镜下,其形态如图9所示。然后用4%硝酸酒精进行侵蚀,观察内孔表面裂纹附近显微组织,如图10所示。

B1试样壁厚方向磨抛后,其裂纹形态如图11所示。

将K面利用4%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后观察裂纹附近显微组织,如图12所示。

图3 剖切后磁粉检测发现的裂纹及取样位置

图4 H1试样磨抛及观察示意

图5 H1试样内孔表面磨抛后裂纹形态(50×)

图6 H1试样内孔表面裂纹附近显微组织(500×)

图7 H1试样K面裂纹形态及显微组织

图8 B1试样磨抛及观察面示意

图9 B1试样N面裂纹形态(50×)

2. 结果分析

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该件所用原材料化学成分符合EN 10083-3中42CrMo4的要求,未发现有含量超标的元素。从截取的试块硬度检测结果来看,套筒沿厚度方向硬度没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这说明淬火时工件已淬透,并且回火充分。

从套筒实际热处理过程来看,其实际热处理工艺曲线如图13所示,生产过程未发现异常。

表1 H1试样光谱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分析结果 (%)

元素CSiMnPSCrMoNiCu标准EN10083-30.38~≤0.400.60~≤0.025≤0.0250.90~0.15~——0.450.901.200.30实测0.400.220.740.010—1.140.2250.130.03

表2 H1和B1试样壁厚方向硬度分布 (HRC)

硬度试样12345平均值H129.025.826.327.728.027.4 B130.330.628.729.123.628.5

从试样磨抛后观察到的裂纹形态来说,试样H1和试样B1内孔表面和壁厚方向上裂纹尖端均呈现比较尖锐的特点,其扩展路径上则呈现出穿晶特征,是典型的淬火裂纹。从侵蚀后的显微组织来看,两个试样裂纹附近的显微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未发现大块状铁素体及长条状铁素体分布,裂纹两侧未发现明显的氧化脱碳层,这说明裂纹是在热处理过程中形成的。

实际上,对于长筒成品件来说,壁厚分别为40mm(薄壁端)和52mm(厚壁端),总的来说,内孔比较长,内径较小且壁厚属于42CrMo4钢可以完全淬透的范围,淬火时组织应力比较大。同时,对于内径较小的深孔零件,由于内表面比外表面冷却速度小得多,残余热应力的作用小,则受到的拉应力比外表面大,易在内表面形成纵向裂纹,甚至多条并列(见图14)。

图10 B1试样N面裂纹附近显微组织

图11 B1试样K面裂纹形态

图12 B1试样K面裂纹附近显微组织

图13 套筒调质处理曲线

图14 深孔零件淬火残余应力的分布与裂纹

3. 结论及预防措施

(1)通过本体取样分析可知,该套筒裂纹属于典型的淬火裂纹,是由于淬火时工件内应力过大,特别是内孔表面拉应力过大,造成工件内孔表面开裂。

(2)为避免该类裂纹的产生,可采取降低淬火温度、增加淬火冷却介质沿内孔穿流速度和效率、提高终冷温度等措施以降低淬火应力,避免工件开裂。

作者简介:尚贺军、赵丽美、任秀凤、郑元孟、刘守峰、张永庆、秦英超、李智彬,山东伊莱特重工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