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年来,由于H7N9和猪价下行,全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徘徊在2%。就稳定肉蛋等关系到全民菜篮子的重点品种价格方面,中国的农牧业上市公司,可谓居功至伟。但另一方面看,它们价格跌跌不休,还是通过各种通道路径,直观的反映到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业绩上来。巨头们的日子,也在逐渐不好过,这不能不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话题。 先来说说新希望,2014年、新希望营业收入约为700亿,;这是猪周期的最高峰。仅3年时间,新希望营业就像过山车一样,直接“蒸发”91亿元,变成691亿元。2016年4月13日,新希望不得不召开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的议案》,申请注册发行不超过人民币3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当时,新希望现金约为7.2亿元。但仅仅过了一年,2017年第一季度,新希望的现金只剩下不到1亿元。高达21亿元的应收账款无法迅速收回,成为新希望面临的资金困境。 在陈春花离任后,新希望一度通过置换资产,转型养殖来降低饲料业赊销周期的资金风险。问题是,押注在家禽业和太多漫长的产品线的风险组合策略,相对于短期现金为主的主营业务交易模式,明显力不从心。 从根本上说,新希望,还是一个饲料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企业。偏好短期和现金交易,在一个漫长的价格周期的低谷,几乎无法抵御全面的,波及全行业的宏观经济风险。 有朋友谈到这个问题,就举出温氏的靓丽业绩,挤兑新希望,大意是温氏的业绩增长2016年度高达93%云云。事实上,两者的问题,可能是相同的。新希望在行业周期性的价格深渊中挣扎,温氏也不能独善其身。一个H7N9,就让广东省内的家禽业市场,陷入冰封状态,对温氏的打击,也不在新希望之下。2017 年第一季度温氏的净利润,就同比下降 52.36% ,未来猪价继续下降或者扩张产能带来的生猪过剩,只会让业绩越来越难看。 客观的说,温氏和新希望在公司治理,风险应对策略上,差别并不大。在2016年养猪业红红火火的时刻,大部分的温氏现金流,只不过转换为大量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相比世界其他农牧大企业的地理分散和经营风险组合战略,温氏集团,几乎全是空白。温氏在华南和沿海的业务,并没有随着南猪北进的风向,有明显的运动。而投资在理财产品这一点,几乎和现代跨国农业公司的金融风险策略,完全背道而驰。依赖理财产品,本质上,还是依赖现金,依赖短期业务,而历次猪周期,温氏推崇的非农业保险,以现金保证合约农户不赔本的方式,让这种依赖症,越来越严重。这和新希望依赖银行短期贷款,差别并不大。 总的来说,农牧行业,要继续如今的美好日子,真正要转型的,绝不是从猪调整到牛羊禽,或者环保减排,技术水平那么简单。从思维上,摆脱小农业的现金、短期交易,走向长期全产业运营,全面降低经营风险,恐怕更加重要。规模化养殖的同时,要有规模化时代的风险意识,也许是摆在中国农牧上市公司巨头的第一位的要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