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卷一》《示部》00041“祠”

 宝和斋 2017-08-24


 


异体字:祀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

    • 中文名

    • 拼    音

    • 部    首

    • 部外笔画

    • 5

    基本信息

    ,总笔画:9 ; 繁体部首:示,部外笔画:5,总笔画:10

    五笔86&98:PYNK 仓颉:IFSMR

    笔顺编号:452451251 四角号码:372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960

    汉字演变



    汉字释义

    祠cí 形声。字从示,从司,司亦声。“示”指“祖先”。“司”本义为“世代从事某专业”,引申义为“专业执掌”、“专职从事”。“示”与“司”联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本义: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引申义:名士伟人纪念堂。

    举例:祠堂|宗祠|武侯祠。

    祠 <名>

    (形声。从示,司声。本义:春祭)

    同本义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说文

    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皮币。――《礼记·月令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

    祠,神祠也。――《汉书·陈胜传》注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里中士大夫往来(袁可立)祠下者皆伏轼下舆。——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又如:宗祠(祠堂);祠灶(宗祠;祠堂);祠馆(犹祠堂)

    祠禄的省称

    祠 〈动〉

    引申为祭祀

    此秦王之所以庙

    祠 cí祠堂:宗~。

    祠堂

    ①旧时同族的人共同祭祀先祖的房屋。

    ②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字部】 祠

    【唐韵】似兹切【集韵】【韵会】【正韵】详兹切,𠀤音词。祭也。【·小雅】禴祠烝尝。【公羊传·桓八年】春曰祠。【注】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 又报赛也。【周礼·春官】小宗伯祷祠於上下神示。【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 又神祠。【史记·封禅书】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 又庙也。【朱子·家礼】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於正寝之东。【司马光·文潞公家庙𥓓】先王之制,天子至官师皆有庙。秦尊君𤰞臣,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多建祠堂於墓所。 又生祠。【史记·万石君传】庆为齐相,大治,为立石相祠。 又祠官。【朱子·语录】王介甫更新法,虑天下议论不合,於是甁为宫观祠禄,以待异议之人。 又叶祥吏切,音剂。【张衡·东京赋】春秋改节,四时迭代。蒸蒸之心,感物增思。躬追养於庙祧,奉烝尝与禴祠。代叶地,思叶四。

    说文解字

    【卷一】【示部】祠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似兹切

    汉语大词典

    祠1 [cí ㄘˊ]

    [《广韵》似兹切,平之,邪。]

    1.祭名。春祭。《诗·小雅·天保》:“禴祠烝尝。” 毛 传:“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尔雅·释天》:“春祭曰祠。”2.祭祀。《书·伊训》:“ 伊尹 祠于先王。” 陆德明 释文:“祠,祭也。” 孔颖达 疏:“祠则有主有尸,其礼大;奠则奠器而已,其礼小。奠祠俱是享神,故可以祠言尊。”《史记·楚世家》:“ 秦昭王 卒, 楚王 使 春申君 吊祠于 秦 。”《汉书·高帝纪下》:“过 鲁 ,以太牢祠 孔子 。”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後集·诸斋祠先辈》:“太学诸斋,各祠本斋之有德行者。” 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三:“ 罗霄山 有石井,天旱祠之,以木投井中即雨。”3.得福而后祭神报谢。《周礼·春官·丧祝》:“以祭祀祷祠焉。” 贾公彦 疏:“祈请求福曰祷,得福报赛曰祠。”4.祠堂;庙。 汉 袁康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 越王 句践 既得平 吴 ,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时为之立祠,垂之来世,传之万载。”《汉书·宣帝纪》:“修兴 泰一 、 五帝  后土 之祠,祈为百姓蒙祉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吏民亲事,皆祭 亚父 于 居巢厅 上。後更造祠于郭东,至今祠之。”5.“ 祠禄 ”的省称。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侍郎 郑丙 目为伪学,﹝ 朱晦庵 ﹞遂以祠去。” 宋 岳珂 《桯史·汤岐公罢相》:“ 汤岐公 思退 相 高宗 , 绍兴 三十一年以烦言罢。 洪文安 遵 在翰苑当直,例作平语,谏官随而击之,以祠去。”《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会 浚 以母老乞祠,乃有是命。”参见“ 祠禄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家有状,墓有铭,神道有碑,有传有诔有颂有赞有墓祠,而犹未已也。”

    相关词语

    【祠山神】民间俗祭。其所供神之姓名、事迹因史志中各以民俗相传而称说不一。或谓 乌程 横山 张渤 ,或谓 武当 张秉 ,号 祠山神  祠山大帝  张大帝 。其祭所称 张王庙 ,又称 祠山庙 。 汉 唐 以来,庙祀不绝。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祠山神》:“合而观之,则 祠山神 之祀,本起于 广德 ,其所谓化猪通津,盖本《淮南子》 禹 化为熊,通轘辕之路, 涂山氏见之,惭而化为石之事,移以附会于 祠山 。然俗所传 祠山 张大帝 寔本此。而非如 弇州 所云也。且 祠山 张大帝 之称乃近代流俗所传,而 宋 以来尚称 张王 ,并未加以帝号。”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通俗编·神鬼》引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祠正主管宗祠祭事者。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 荆元初 为 丹阳 巨族,族之人推 元初 为祠正。每春秋时享,庀俎豆,省牲牵,率羣从子姓,执籩祼献,不以年至为让,不以寒暑为解。”

    祠田祭祀田神。 汉 刘向 《说苑·尊贤》:“臣非敢以大王语为戏也。臣笑臣隣之祠田也,以一奁饭、一壶酒、三鲋鱼,祝曰:‘蟹堁者宜禾,洿邪者百车,传之後世,洋洋有馀。’臣笑其赐鬼薄而请之厚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舜 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

    祠主庙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达摩悉铁帝国》:“王乃躬往天祠,礼请求救。时彼祠主为神下语:‘必当痊复,良无他虑。’”

    【祠寺】祠堂,寺庙。《新唐书·常衮传》:“今军旅未宁,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赉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陛下若以易刍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

    【祠宇】祠堂;神庙。《文选·夏侯湛》:“徘徊路寝,见先生之遗像;逍遥城郭,观先生之祠宇。” 张铣 注:“祠宇,亦庙也。” 清 顾炎武 《劳山歌》:“八神祠宇在其内,往往棊置生金铜。” 清 沈钦圻 《生祠》诗:“谁为建祠宇,惟留後人思。” 黄钧 《锦城纪游》诗:“ 杜公 祠宇春容老,堂上槐阴一尺深。”

    祠求祭神祈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罗汉曰:‘大王治国,政化清和,河水断流,龙所为耳。宜速祠求,当复昔利。’”

    祠兵古代兵将出战,陈于近郊,杀牲飨士卒,谓之“祠兵”。《公羊传·庄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 何休 注:“礼,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於近郊,陈兵习战,杀牲飨士卒。” 王闿运《丁文诚诔》:“曾选士於 衡 湘 ,截 粤 饷以祠兵。”一说,祠兵即治兵。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 泰山 都尉 孔宙碑”:“第六行‘□□祠兵,遗畔未甯’,祠兵,即治兵也。《左氏春秋·庄八年》甲午,治兵,《公羊》作‘祠兵’, 宙 传《严氏春秋》,故书此碑者,亦从《公羊》作‘祠兵’也。”

    祠位即神位。《淮南子·时则训》:“﹝立春之日﹞修除祠位,币祷鬼神,牺牲用牡。”

    祠祀祭祀;立祠祭神或祭祖。《史记·孝文本纪》:“﹝今崩﹞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新唐书·王缙传》:“初, 代宗 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 明 刘基 《再和倒用前韵》:“房帷瓜果纷祠祀,霄汉云霓隔晦冥。” 刘师培 《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古代祠祀之官,惟祝及巫。”

    祠尾即鸱尾。古代宫殿正屋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以瓦为之。以其形似猛禽鸱之尾,因以为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谓 张敞 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因 张敞 为 吴 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一说,即蚩尾,鱼尾形屋饰。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谓:蚩,海兽;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

    祠事祭礼,祭祀之事。《史记·天官书》:“两河、天阙闲为关梁,舆鬼,鬼祠事;中白者为质。火守南北河,兵起,谷不登。” 张守节 正义:“舆鬼四星,主祠事,天目也,主视明察奸谋……中一星为积屍,一名质,主丧死祠祀。占:鬼星明大,谷成;不明,百姓散。质欲其没不明;明则兵起,大臣诛,下人死之。”

    祠具祭祀时所用的器具。或称祠器。《汉书·郊祀志》:“天子既令设祠具,至 东泰山 , 东泰山 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後汉书·桓荣传》:“ 赐 遣吏奉祠,因县发取祠具, 晔 拒不受。”

    祠典祀典,有关祭祀的典制。《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青龙 元年﹞诏诸郡国山川,不在祠典者勿祠。”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 霸 滻 , 长水 也,虽不在祀典,以近 咸阳 秦 、 汉 都, 泾 、 渭 、 长水 ,尽得比大川之礼。”

    祠享立祠以祭品敬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 鲁恭 ﹞以太尉掾迁 中牟 令,政专德化,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车驾每出, 恭 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故能遗爱自古,祠享来今矣。”《新唐书·姜皎传》:“後以子尚主,更赠吏部尚书仍赐封二百户为祠享费。”

    【祠官】掌管祭祀之官。《史记·孝文本纪》:“今吾闻祠官祝釐,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後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常以鬼神难徵,淫祀无福,乃诏有司罢诸祠官不合典礼者。” 唐 杜甫 《桥陵》诗:“宫女晚知曙,祠官朝见星。” 王国维 《观堂集林·序》:“郡县属官如水丞、平丞、陶丞,馀官如司空、祠官、橘监、发弩、兵府、治府皆 班 《表》、 马 《志》所未载。”

    祠城】祀神的地方。《史记·封禅书》:“ 文公 获若石云,于 陈仓 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

    【祠室】即祠堂。《汉书·张禹传》:“ 禹 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後汉书·清河孝王庆传》:“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魂灵有所依庇。”

    祠宫】指祠堂,神庙。 宋 韩驹 《余往岁与逊叔侍郎同寓广陵》诗:“ 广陵 三岁共祠宫,二月帆开二水风。” 宋 梅尧臣 《蓬莱阁赋》:“乔松郁雽故陵,丹青俨於祠宫。”

    【祠祝】犹庙祝。《史记·封禅书》:“ 高祖 初起,祷 丰 枌 榆社 。徇 沛 ,为 沛公 ,则祠 蚩尤 衅鼓旗……令祝官立 蚩尤 之祠於 长安 。 长安 置祠祝官、女巫。” 宋 陆游 《癸丑七月二十七夜梦游华岳庙》诗之二:“牲碑伪正朔,祠祝虏衣冠。” 清 方以智 《通雅·称谓》:“今人以守庙道士呼为庙祝,此盖有本。《汉表》 景中 六年更名大祝为祠祝, 武 太初 元年更名曰庙祝。”

    【祠屋】即祠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列仙传》曰, 鹿皮公 者, 淄川 人也。少为府小史,才巧,举手成器。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四:“ 武侯 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新唐书·王仲舒传》:“除 江西 观察使……有为佛老法,兴浮屠祠屋者,皆驱出境。”

    祠部】官名。 三国 魏 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 北周 始改为礼部。 隋 唐 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迭有变革, 明 改为祠祭司。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分司郎官职事,惟祠部为烦且重。”

    祠部牒】祠部所颁发的度牒。 唐 宋 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役。《释氏要览》卷上:“祠部牒:此牒自尚书省祠部司出,故称祠部。”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谲知·金还酒债》:“ 荆公 素喜 俞清老 。一日谓 荆公 曰:‘吾欲为浮屠,苦无祠部牒耳。’ 荆公 欣然为具僧资,约日祝发。过期寂然。公问故, 清老 徐曰:‘吾思僧亦不易为,祠部牒金且送酒家还债。’公大笑。”

    【祠容】祭祀的仪容。《宋史·乐志十二》:“祠容肃肃,风驭冥冥。”

    【祠曹】祠部机构。 隋 唐 时属礼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 张楚  达奚侍郎 书:‘公任在 临淄 ,请仆为曹掾……仆转郎署,先在祠曹,公自台端,俯临礼部,昔称同舍,今则同厅。’”

    【祠堂】1.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汉书·循吏传·文翁》:“ 文翁 终於 蜀 ,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唐 杜甫 《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 外柏森森。”此谓祀先贤之庙堂。 宋 司马光 《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 秦 ﹞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汉 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於墓所。”此谓祀祖宗之庙堂。2.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像 臧三爷 的廪,是少爷替他补,公中看祠堂的房子,是少爷盖,眼见得学院不日来考,又要寻少爷修理考棚。”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 冰心 六一姊》:“从我们楼上可以望见 曲 家门口和祠堂前两对很高的旗杆,和海岸上的魁星阁。”

    祠祭】祭祀。《战国策·赵策二》:“先王弃羣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後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 朱 及二子 奉 毅 与后弟 轶 、 辅 、 敞 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诅,大逆无道。”《新唐书·王璵传》:“ 玄宗 在位久,推崇 老子 道,好神仙事,广脩祠祭。”

    祠祭司】 清 代礼部所属官署名。主掌祭祀。《红楼梦》第五三回:“﹝ 贾珍 ﹞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赐’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 宁国公 贾演  荣国公 贾法 ,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 贾蓉 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清 梁章钜《称谓录·祠祭司》:“《皇朝通考》:‘祠祭清吏司,凡祭祀其列在祀典者,则稽其实。丧祭贵贱有等,皆定其程。凡术数、医卜、音乐及僧道并藉领之……’案今之祠祭司亦称大主禋。”

    【祠禄】官名。 宋 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 宋 陆游 《秋晚岁登戏作》自注:“时方谋祠禄。”《宋史·职官志十》:“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绝少, 熙宁 以後乃增置焉。” 元 王士熙 《送华山隐归西湖故居》诗:“欲向君王乞祠禄,安排杖屦来相从。”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 宋 有西北二边岁币百万,百官祠禄郊赐之类,今皆无之。”

    祠监】管理祠堂的人。 晋 王献之 《玄度帖》:“因祠监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

    【祠庙】祠堂,庙堂。 唐 杜甫 《谒先主庙》诗:“旧俗存祠庙,空山泣鬼神。” 唐 杜甫 《登楼》诗:“可怜 後主 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明 常伦 《过韩信岭》诗:“带砺山河在,丹青祠庙新。” 刘师培 《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巷议街谈,辗转相传……甚至记坛宇而陈仪迹,因祠庙而述鬼神,是谓 齐 东之谈,堪续 虞初 之著,此又一类也。”

    祠坛】祭场。《史记·乐书》:“常有流星经於祠坛上。”《汉书·礼乐志》:“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

    【祠器】祭器。《管子·形势》“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 唐 尹知章 注:“蜀,祠器也。”《南史·庾悦传》:“就 道锡 索嫁女具及祠器。”

    【祠馆】犹祠堂。 宋 李纲 《与潘子贱龙图书》:“仰荷上恩宽厚,复畀祠馆第,深感涕。”

    【祠谒】谒拜祭祀。《後汉书·张禹传》:“祠谒既讫,当南礼 大江 。”

    【祠廪】即祠禄。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 吴农丞 辨析状云:‘ 革 弟 蒙 分符罔功,以病丐祠。增秩改麾,既被缴驳,圣恩宽大,遂畀祠廪。或予或夺,惟上所命。’”参见“ 祠禄 ”。

    【祠赛】祭祀以报神恩。《周礼·春官·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 唐 贾公彦 疏:“谓祈请求福,得福乃祠赛之。”

    【祠釐】祭神求福。《明史·徐阶传》:“寇由 墙子岭 入,直趋 通州 。帝方祠釐,兵部尚书 杨博 不敢奏……帝怒 博 不早闻与总督 杨选 之任寇入也,欲罪之未发。 阶 言:‘ 博 虽以祠釐禁不敢闻,而二镇兵皆其所先檄。若 选 则非尾寇,乃送之出境耳。’”

    【祠祷】祭神乞福。 五代 王周 《巫庙》诗:“悉窣肸蠁祠祷希安宁。”《旧唐书·文艺传下·司空图》:“ 图 布衣鸠仗,出则以女家人 鸾台 自随。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 图 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

    祠醮】道徒设坛祈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林复》:“於是有旨令大理丞 陈朴 追逮,随所至,致狱鞫问。及至 潮阳 ,遇诸道间,搜其行李,得朱椅、黄帷等物,盖 林 好祠醮所用者,乃就鞫於僧寺中。”

    【祠灶】祀灶。《史记·孝武本纪》:“是时 李少君 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司马贞 索隐:“ 如淳曰:‘祠灶可以致福。’案:礼灶者,老妇之祭,盛於盆,尊於瓶。《说文》、《周礼》以灶祠 祝融 。《淮南子 炎帝 作火官,死为灶神。”《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光二年》:“ 李少君 以祠灶却老方见上。” 胡三省 注:“祠灶者,祭灶以致鬼物,化丹砂以为黄金,以为饮食器,可以延年,方士之言云尔。”参见“ 祀灶 ”、“ 祭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