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赵“阏与之战”

 昵称QAb6ICvc 2017-08-25
  (2015-08-11 13:35:10)
标签: 

赵国

 

阏与

 

秦军

 

武安

 

漳水

分类: 地缘看世界
在分析上党高地的地缘结构时,我们其实已经对赵国的这条交通线,作过交待的。如果从穿越太行山孔道的角度来归类。如果赵人想从太原盆地穿越上党高地,直达都城邯郸的话,无疑他们所选择的通道会是太行八陉中的 “滏口陉”。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滏口陉和那条贯穿太行山脉的漳水相邻。如果在低比例尺的地图上把它标示出来,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沿漳水前行的,但事实上太行山脉中的漳水峡谷太过艰险,并没有成就天然的道路。滏口陉穿越太行山的位置其实上在漳水以北,租用了太行山脉中的天然横谷,在跨越了浊、清两条漳水之后,再进入太行山东麓的。不过在进行太行山东之后,按照惯例还需要走过一片丘陵区才会到达真正的平原带。而这片丘陵区中有一条南北向的丘陵叫作滏山(今石鼓山),当我们从山西高原走出太行山后,需要向南做个转折,然后再向东从一个叫作“滏口”的山口处穿越滏山,然后向折向北沿着发源于滏山的,一条叫作滏水的河流行进到邯郸城。一般情况下,我们着眼点是在大的地缘结构上,这么细致的描述一条路陉的走向,似乎没有太大必要。不过滏口陉的地理结构,却与我们一会要分析到的“阙与之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做个详细交待。

  如果从大的地缘格局来看,无论是从河东的临汾盆地,还是从太原盆地,想直线到达邯郸城的话,都应该先选择合适的道路,行进到长治盆地,然后再从这个上党高地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向东进入滏口陉。在赵国控制长治盆地,或者他们与控制长治盆地的韩国关系良好时,他们完全可以由太原盆地南向进入上党高地,然后再沿浊漳水的北源向南行走一段距离后,再经由长治盆地这个中继站进入滏口陉。虽然从行进路线上来看,这并非是一条直线,但胜在路状相对较好,中间又有长治盆地提供补给。问题是这条看似最合适的战略通道,已经由于韩国倒向秦国而被切断了。因此赵国用连通滏口陉道路,就要完全仰仗另一条交通线了,而这条交通线,则与漳水两源中的北支——清漳水密不可分。

  清漳水在早期,其实是独享受漳水之名的,而那个时候作为漳水南支流的“浊漳水”,是被叫作“潞水” 的。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清漳水一线的地理结构是了然于心的,或者说很早就利用了清漳水的河谷,作为交通线。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清漳水的走向,我们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沿着上党高地东北部的边缘山地而前行的,其绝大部分河道是处在太行山脉腹地。这种地理结构,无疑大大增加了通行的难度。当然,这也有个好处,就是韩国人就算再想成为上党高地的控制者,也不会去费心进入清漳水流域(农业潜力太低),除非他们铁了心要和赵国人作对。而赵国则可以始终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交通线。当赵人沿着上党高地的北部边缘东行,在到达太行山主脉西麓时,他们可以有两个途径来进入太行山脉腹地的清漳水河谷。因为清漳水在北部其实还可以分为两源,即可以由北源进入谷地,也可以经由北源向南经由南源进入谷地。而这两个山口之处自然也就成为了重要的战略据点,为了控制它们,赵人在此建立了“阏与”(现和顺县境内)、“轑阳”(现左权县)两个城邑。理清了这些关系,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阏与”在这条交通线上的枢纽地位。

秦赵“阏与之战”

对于试图合围太原盆地的秦人来说,他们如果能够奔袭“阏与”得手的话,就可以让切断赵国东西两都的直接联系了,并从东线对太原盆地施加军事压力。而这个时候的晋阳城,理论上还可以直接向东,经由井陉,到达河北北平原。由于中山国已经被赵国所吞并,这一地区已经成为赵国的领土了。不过赵国在河北平原的主要力量都基本中邯郸一线,如果要向北绕这么一个圈子去支援太原盆地的话,势必要耗费成倍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中间还必须跨越有小黄河之称的滹沱河,真正能直到的支援作用有限。更重要的是,如果秦国控制了阏与这个点,他们如果继续向北去切断进取与晋阳城之间的联系(攻击路线为和顺——昔阳——阳泉),并不需要走太多的山路。这样的话,太原盆地就彻底的陷入战略包围之中了。
  
  当然,如果秦国要这样做的话,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突出部过深。除了要有足够的军力迅速攻克瘀与外,还要保证自己的不会受到控制上党高地腹地的韩国的攻击。否则秦军即使再强大,也不敢冒这个险的。至于韩国的态度,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不管他是否真心愿意作秦国的小弟,在这次战役中也必须和秦国站在一起了。
  
  秦国攻击阏与的行动,其实是很出乎赵国的意料的。毕竟这条战略交通线,之前一直是非常安全的。不过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么赵国也就必须想办法予以支援了(鉴于地缘潜力有限,这样一个据点不会有太多的兵力驻守)。从地缘格局上来看,赵国可以选择从太原盆地抽调兵力去驰援阏与;也可以从邯郸西入滏口,再经由清漳水河谷北上救援阏与。不过秦国这次的空袭行动,并不是一次孤立的军事行动,他们的实际上已经在西、南两个方向同时对太原盆地施加了军事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被秦军围困的阏与守军,所能够指望的援军就只能是邯郸方向了(赵国真要是从太原盆地分兵去救阏与的话,那么等于正中了秦军的下怀)。
  
  再在摆在赵国面前的问题就是,究竟要不要去救援阏与。基本清漳河河谷道路之艰险,赵国人并没有把握,在经过一次艰苦行军后,能否解了阏与城之围,毕竟秦军的战力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又收服了韩国这个战略盟友,赵国军队如果通行在清漳河河谷的话,反而要面临孤军深入的形势了。正当赵国人还要思考要不要救援阏与之时,不愿意给赵国以思考时间的秦国又一次展开了新的攻击行动。而这一次,邯郸城的赵国贵族们必须马上做出决断了。

秦赵“阏与之战”

秦国新的军事行动,是针对赵国的“武安”邑。这个以武安为名的城邑,虽然貌似应该是秦“武安君”白起的封地,但其实这个赵国城邑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白起得到这个荣誉称号只是因为他的卓越武功,而并非因封地而得名。实际上作为赵都邯郸西面重要的军镇,武安邑所起的作用,是以武拱卫都城的意思。

  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从一条高大山脉中穿过,进入到平原地区之前,总还要经过一片过渡的丘陵区的。而这片丘陵区之间,往往会包含一个小型的盆地区,作为到达平原地区之前的前站。如果说为平原地区所控制,那就是平原地区的缓冲区。象“井陉盆地”、“林州盆地”都是太行山脉东麓的,有类似战略价值的盆地。而武安邑(现在的武安市)所处的武安盆地,也同属此类。分割武安盆地与华北平原的那条南北向的丘陵带,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滏山”,在经由滏山南端的滏口之后,东出山西高原的人就可以沿滏水北上到达邯郸了。

  由此可见,秦军攻击武安邑的战术目的,就是为了阻止邯郸城里的赵国机动部队驰援阚与。这次进攻甚至也不能称之为佯攻,因为如果能够同时攻击下阙与和武安,秦国很可能真的将攻击方向换作邯郸。对于军事家来说,能够直取对方的核心地区,总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证韩国稳定的的秦国站在一起。不过秦国如果两战皆胜的话,惯于事大的韩国,更应该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大哥。
  
  秦国进攻武安的军队,并不需要从阏与城下出发,沿清漳水一线南下。已经收服了韩国这个小弟的秦人,完全可以从上党高地的核心区——长治盆地出发,横渡浊、清两漳水后到达武安盆地。当然,你不能指望韩国军队去执行攻击任务,就像德国人不能指望意大利人去主打任何一场战役一样。对于身份尴尬的韩国来说,他们其实也清楚如果赵魏两国被秦国所灭,自己绝对没有独活的可能性。如果双方能够保持力量平衡,对韩国来说是最有利的。

  不管韩国人心里怎么想的,执行攻击任务的秦军倒也不用顾虑自己的后咱为韩国所断。现在就要看赵国人是怎么想的了。如果他们想去救援阏与的话,除了要在艰险的山路中行军以外,还要面临如果绕过已经攻击至武安邑的秦军的问题。而如果越国决定放弃阏与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以邯郸为中心,开始在邯郸西、南方向加强防御力量了,并且将与秦军决战的地点放在武安城下了。  
  
  就在秦国这边已经进逼至武安城下时,赵国这边终于作出了决定,由赵国名将赵奢领军出战秦军。不过在出征的赵军,即没有想办法驰援阏与,也没有与秦军决战于武安城下,而是在向西南方向行进了数十里后,甚至还没有出滏口,就开始停下来构筑防线了。如果这真是赵军的意图,那他们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保守的方案,即准备以邯郸为基地,与秦军展开拉锯战。换句话说,在兵锋正盛的秦军面前,赵军已经没有了野战获胜的把握,想的只是据守邯郸城,以及沿漳水、滏水一线的赵南长城,与秦军展开持久战。在当年被魏国攻入邯郸城后,赵国已经花了数十年时间来打造邯郸城南的防御体系,秦国要想在短时间内攻入邯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鉴于秦军和他们的核心区距离过远,战略补给线存在诸多变数,赵国的这种战术虽然保守,但也非没有拖垮秦军的可能。正是由于赵国据邯郸以自守的方案,存在战术合理性,加之秦国过于相信自己的武力(否则也不敢搞“中心开花”战术了)。因此秦军相信了赵国已经没有救援阏与,甚至武安的想法。因此武安城下的秦军,开始放心攻击这座可以作为攻赵基地的城邑。

正当武安城下的秦军已经确定赵军不会再驰援阏与,甚至也不会来武安决战之时,赵奢所带领的赵国军队却突然开拔,出滏口向西北方向穿越太行山腹地,直插阏与。其实也不能怪秦军被赵奢所迷惑,因为从战术上来看,在秦军已经逼至武安城下的时候,作这种穿插运动是非常危险的,即使当时不被秦军所发现,但如果不能够迅速解阏与之围,那么从武安回撤的秦军就会将赵军堵在狭窄的山路上,这支赵国援军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赵国国内对于赵奢这种作法也是反对者居多,这其中就以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列的老将廉颇为主。在廉颇看来,秦军远道而来是客军,只要赵国据邯郸以自守,消耗不起的秦军必将后撤,除非他们回头把把韩国的上党给吞并了,否则秦国并不会在这场消耗战中占据优势。不过秦国如果真的那样做的话,韩国就只能回到三晋阵营中了。

  当然,赵王最终采纳赵奢的建议,也还是不愿意冒新旧两都的交通线被从中切断的风险。毕竟那样的话,邯郸可能暂时不会有问题,但晋阳所在的太原盆地能不能保得住就要打上问号了。赵奢为了让赵王同意他的方案,还留下了一句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豪言壮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种颇符合亮剑精神的战术其实无所谓对错,成王败寇,如果赵奢失败了,那么他一定会被扣上轻敌冒进的帽子;但如果他成功了的话,那他就可以一战成名,将秦国赶回河东去(还可以让韩国重回三晋阵营)。对于赵奢来说,幸运的是,他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但对于赵国来说,这次战术上的胜利却为后来赵国的失败埋下的伏笔。不能说秦国最后能够打败赵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某个人,某场战役胜败而决定的。不过如果具体到关键点上,战略战术还是需要由具体的人来执行的,那么这个执行人,往往在文史中就要承担所谓的历史责任了。

  如果要从名气来说,赵奢虽然位列战国名将,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知名度却不及他的儿子赵括。而这位赵括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全因为那场让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壮丁的长平之战,和那句“纸上谈兵”的成语。熟知这个典故的我们,经常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即使秦国施展了反间计,而赵国上下又为什么相信一个没有真正领军打仗过的赵括,能够指挥一场战国史上最大的战役?而这其中的因素,很大程度就是源于“阏与之战”.
  
赵括之所以在赵国享有知兵之名,并不是因为他只会和人在假定的战役中讨论兵法,而是因为他的确显示出很高的军事天赋,并且很早就跟随赵奢在军中。在赵奢东征齐国,西却秦军的战役中,赵括的那套兵法理论,都对赵奢的战术起到了影响。不能说赵奢的战术运用,就是由赵括所制定的,但最起码赵括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坚定了赵奢的决心。而随着赵奢的的成名,赵括作为非正式参谋人员的作用也散播开了(即使是出于为子立威的心态,赵奢也会愿意为这种“传说”增加筹码)。所以说,即使赵括没有亲自领兵打仗过,但赵国上下却已经很自然的把赵奢的功劳记在了赵括的名下。至于阏与之战能够力克秦军,更是为赵括的传奇军事色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因为如此,当秦国派人在赵国散布秦军不怕廉颇,而只怕赵括时,赵国上下才会深信不疑。毕竟在那场消耗战中,赵国和秦国一样暂时都看不到取胜的希望,能够有一个有过大胜秦国经验的将领上阵,也许就有机会扭转战局。

  从战术的角度看,秦国之所以希望赵括出战,一方面是秦国希望赵国再来一次“亮剑”精神,打破相持的僵局(只有这样,才能布口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阏与之战,已经知晓了赵括的战术特点(这点是很难改变的) 。很难说这是赵括的错,因为这种战术性格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年龄所决定的,一个曾经亲身实践过“狭路相逢勇者胜”战术的年青将领,是很难与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将廉颇,实施同样的保守战术的。有不同的战术特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战术性格已经被对手所熟知,并被利用。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阏与之战为赵家父子所积累有成功经验,最起码对赵括个人来说是一个悲剧,让他有机会为赵国的失败和那四十万亡灵承担责任。

长平之战的战术细节和战略意义,我们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解读。现在我们要回到阏与之战本身,来具体解读一下战术细节。从秦军攻击武安,和赵军驰援阏与的线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有部分是重叠的。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秦军没有当道设伏,以阻击赵国有可能的出击。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要把视线放在武安邑的地缘位置上。因为武安邑是属于一个护卫邯郸的战略基地,而非是一个把守道路的关卡,为了更好的经营武安盆地,它的位置更靠近盆地的地理中心(现在武安县城西南)。如果邯郸城希望阻击来自上党高地的进攻,他们可以选择滏口作为第一道防线,而武安邑就可以作为外围阵地,侧击来犯之敌。因此,当秦国确信赵国没有出击滏口的想法时,他们就把注意力放在攻击武安邑,而不是当道设伏之上。即使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远道而来的秦军也不希望自己的北侧,有这样一个赵国的据点存在。更何况攻下了武安,秦国也就有了围攻邯郸的跳板。

  利用秦军的误判,赵军得以由滏口出发,绕过武安城下的秦军,经过二天一夜的急行军,沿清漳水东源出太行山主脉,并在离阏与五十里处扎营。之所以没有一鼓作气攻至阏与城下,一方面是因为长途奔袭而来的赵军需要休整一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赵军需要提防从武安城下回援的秦军,从后方袭击自己。虽然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士气,但对于一个真正的军事家来说,能够抢得地形优势才是获胜的关键。因此赵奢将军队驻扎在酸西出清漳水河谷的山口处,即使秦军尾随而来,也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兵力将秦军阻挡在太行山脉腹地。当然,阻击武安城而来的秦军,并非赵奢此行的目的,他们最终还是需要击溃阏与城下的秦军,才能够完成战役目标。而兵贵神速的赵军,能够这么快到达阏与城下,本身就给了攻城的秦军以极大的压力。更为致命的是,赵军随后还抢得了阏与城外的至高点。至此,秦军再想攻下阏与已经没有可能了,败退只能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赵国守住了阏与这个点,其意义并不仅限于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他直接改变了秦国东进的整体战略,而韩、魏两国在这盘棋中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鄙视抢沙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