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中怎么平衡“自由”和“规矩”,这里有一个爱的配方送给你

 智汇百川 2017-08-25

在你的育儿道路上,是不是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束缚天性。另一种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培养熊孩子。

你是不是一直在这两种声音中摇摆不定?犹疑不决?

爸爸妈妈们出于对孩子的爱,在自由与规则的天平两端,小心掂量着平衡,希望帮助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

那么,爱、自由和规则,到底有没有合适的配方,调适出最好的心灵营养,送给亲爱的孩子们呢?

Zoe《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这本书里,找到了配方,和你分享。

教育中怎么平衡“自由”和“规矩”,这里有一个爱的配方送给你

一、“无条件的爱”是基调

如果问一位家长,你爱孩子吗?99%回答当然爱!

但如果问你知道怎么爱孩子吗?

一大半的家长犹疑了,另一小半的家长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呢,并不是给孩子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也不是宠溺、讨好孩子,这里说的“爱”是一种出自父母本能的、天然的爱的能量。

该怎么描述这个感受呢?就好像你在怀孕时,你会想是男孩呢还是女孩?长得如何呢?你对他/她有各种奇妙幻想。当这个孩子出生时,无论男女,是否和你想的一样双眼皮高鼻梁(其实新生儿都挺丑),你都那么爱他/她,那么小心翼翼、爱不释手,你就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他/她什么都好,请记住这个感觉,这是我们今天说的“爱”,这种爱没有任何条件!

爱与被爱是一个孩子高自尊和价值感的来源,父母越是纯粹地爱着孩子,越是能够无条件去欣赏孩子,这个孩子就越有内在的力量,去向着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父母越盯着孩子的不足加以指正,孩子越缺乏改变的力量。

心理咨询中常常有家长咨询,我的孩子太胆小、不敢争抢、不敢表达,经常讨好其他孩子,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该怎么让他/她勇敢一些呢?孩子的这种表现,通常是家长有条件的爱比较多的结果,总是说你乖乖的妈妈才爱你,你听话才是好孩子、不许乱发脾气……这样的孩子对外在的关系和事物太纠结,怎么可能勇敢做自己?

而被家长无条件爱着的孩子,他的内心力量强大,有一种自知的力量:别人跟他玩,他就好好玩,别人不想跟他玩,也没有问题,别人让他不舒服了,他会明确告诉对方“你这样我生气了”,如果别人命令他,他也不会太顺从。这就是高自尊和价值感的孩子,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这样,那么就请你从现在开始重新爱你的孩子,爱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期待的样子。

教育中怎么平衡“自由”和“规矩”,这里有一个爱的配方送给你

二、“自由做自己”是爱的目标

一个有尊严而平和的孩子需要自由。

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下雨了可以去踩水,沙坑中打滚,拿起一个玻璃器皿,尝一点很苦的巧克力;

可以自由地运用意志,自由地看,自由地听,自由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受干扰、暗示和控制地探索;

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也就是父母要允许孩子“做自己”,这样的孩子会非常有主见、有决断力。

很多时候父母不敢放手,不停地警告、提醒、规劝进行干涉。其背后的心理是尽可能地减少孩子将来承担的不良后果,害怕孩子受伤,不相信孩子有在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但是你知道吗?

鸡蛋从内向外打开是生命,从外向内打开是盘菜,只有自己敲碎蛋壳挣破障碍,才是生命的成长。

家长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面临不同的事件环境,你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有经由自己建立的经验才是对他有帮助的,通过试错而学习、成长,来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才是真正走在自己的路上。而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要做到的就是成为我们自己。

总之,我们要相信孩子,带着爱放手,给孩子自由。

你可能会有疑问,自由会培养熊孩子吗?我可不想当熊家长。

带着爱,则不会。

想一想,如果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想拥有高品质的人际关系,是不是首先要跟对方建立情感上的融合,也就是联结呢。当这样的融合发生时,很多事情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心理咨询中常有家长带着“问题儿童”来,说孩子被老师被邻居被小朋友投诉,我们看到的场景是父母像消防员一样不停地救火,孩子还是不停地惹事,家长愤怒、指责,孩子张牙舞爪不断挑战。

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蹲下身来,看着孩子的眼镜,告诉孩子,“妈妈真的很爱你,当妈妈看到你这样不断地遇到问题的时候,妈妈真的很着急,很想帮助你,让我们一起来面对好吗?”

这时,孩子会变得非常柔软,当妈妈把内在的感受和爱表达出来之后,孩子接收到了爱和联结,内心的愤怒和空洞没有了,他会非常愿意和家长合作。

所以,带着爱的放手,给孩子心灵的自由,不但不会培养熊孩子,还有助于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中怎么平衡“自由”和“规矩”,这里有一个爱的配方送给你

三、“培养自律”是自由的保障

怎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丘吉尔说,自律即自由。

一个真正的自由的人,他内在一定是自律的,因为他不需要用外在的权威和约束去获取边界。一个毫无界限的孩子,他没有安全感,因为不知道何时会出界,也许一开始他胆大妄为,但遭受不明所以的打击后就会退缩,内心真正失去自由。

所以,家长给孩子“立规矩”定规则的意义,是帮助孩子更安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当我们本着帮助孩子的心情,我们是带着爱,给孩子充分的尊重与自由的,这样他才能够在心智上达到最终的自律。

我们经常这样立规矩:如果你做了这件事,我就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或者我就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

孩子会陷入恐惧和沮丧中,而遵守规矩。他感受不到爱和自由,内心是反抗的。有的会再次挑战家长,家长一旦做不到,则规矩分崩离析。如果家长用强权说到做到,用惩罚建立的“他律”的边界,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我们可以这样立规矩:如果你想尽兴又安全地玩耍,需要遵守几个规则。

这样会让孩子聚焦在“我如何做才能保证不被打扰地安全地做我想做的事”上,孩子会自发地把控自己的行为,以达成愿望。

好的规则还有几个要点:

1.平等尊重:对大人也有一样的效力,而且是提前告知的不是临时制定的。

比如Zoe家的规则是,只要不伤害自己、尊重别人,不破坏环境,就什么事都能做。所以Zoe是不能打他们的,也不会空着肚子吃冰淇淋,虽然以前我很喜欢这么吃。

2.和年龄匹配:不能年龄的孩子适用于不同的规则。

《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书中说,0-3岁是建立明确安全的界限期。这个时期的小朋友只专注一件事,是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他是没有规则意识的,一旦家长不准许他们,他们会哭,这时家长可以借机建立规则,先共情,哦你很难过,因为不能玩这个,难过就哭一会儿吧妈妈在这里,但这个真的不能玩。当他被接纳又被告知界限 ,他就对规则有了意识。3-6岁的孩子,要建立调节人际关系的规则。根据不同性格的孩子建立一些让他们内在更和谐的规则,对他们非常有帮助。如“打断别人的话时要说,对不起,打扰一下;说谢谢和对不起;垃圾丢在垃圾桶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不能控制别人……”

3.规则的制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差劲。

这是规则的正向强化。比如当我们跟一个身处会场中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够在这里保持安静,不打扰这个环境的话,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你是个非常绅士的孩子,你很懂得尊重别人。孩子会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们说,你要是在这里吵闹,我立刻就让你出去,也不会给你买喜欢的玩具。孩子感受到的是威胁和压力,还有家长的不信任,他会望你说的那样去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