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自杀?遗书?拿什么来拯救你,孩子...

 bbbo 2017-08-25

1

那些“以爱为名”的反教育控制


8月5日,韩国一位15岁少女的“死亡求救”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女孩PO出一女子上吊照,并在脸书上写道:“自己每天都像活在地狱一样,请大家救救我吧。”脸书以千字文掀家丑,表示外婆长期对她家暴、虐待,透露自己从小学四年级患抑郁症,多次尝试自杀,自杀未遂后反被外婆辱骂,文中她控诉自己的外婆重男轻女,喜欢哥哥,却总是打她,不让她和爱自己的姨妈见面。长期受到外婆家暴和虐待的她,表示“人生不幸的起端就是妈妈离开之后。”



地狱、自杀、遗书、抑郁症,述自一位少女,字字触目惊心…


这位少女的母亲恰是2008年自杀身故的韩国“天后级女演员”崔真实。当年,继崔真实上吊自杀后,她的前夫、弟弟、经纪人全都因为长期忧郁症相继自杀轻生。在崔真实和弟弟崔真英相继自杀后,崔真实的一对儿女只能由其母抚养。崔真实死亡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就其成长经历而言,崔真实妈妈承认:独自抚养孩子,从未和孩子说过“我爱你”,在女儿饱受婚姻家暴、社会舆论折磨时,没能成为她坚强的后盾...


对于崔母,我们同情其白发人送黑发所遭受的精神打击,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母亲和外婆,其强势的掌控力施加至女儿和孙女身上,甚至不惜以暴力的方式,将控制当成了爱孙女的方式,而打和骂又成了最常见的控制手段。可见,无论是身为母亲,还是身为外婆,崔母都没有做到给予孩子爱与自由,这也更拉开了亲情之间的距离。母亲的强势,恰带来心灵的酷刑,最终酿成以爱为名的惨剧...


我们无意评判事实背后掩藏的诸多成因,单就家庭教育而言,崔真实的家庭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必须服从成人的意志,而母亲的强势,却给孩子带来自我毁灭式的伤害,这便是反教育的结果。


强势母亲酿成惨烈代价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7月5号腾讯新闻曾播出,武汉一位妇女“因为过于关心,就自己亲自帮女儿填了志愿,后来发现志愿填报错了,所以一直闷闷不乐,忧心忡忡。”最后,跳河轻生了。尹建莉老师就此新闻发文《恶生蠢,蠢即恶——从一位妈妈的自杀说起》


文章客观剖析了强势母亲包办和伤害孩子的真相和本质,直指永远正确的家长是危险的家长,控制有多严重,孩子的问题就有多严重,可悲的是,人们经常对此并不自知。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说到:好关系才有好教育。而母亲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给家庭关系带来终极的破坏。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往往只能看到“爱”的表象,认为有亲情关系,“一切为了你好”,那就是爱,却忽视了这份爱是否带来有质量的情感联接,是否让彼此温暖。


2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情感互动


教育家陶行知箴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接下来我们就从吃饭的生活哲学,谈谈如何和孩子建立情感互动。在教育辅导中,屡屡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确实,对于我们来讲,孩子吃饭是头等大事,所有对于孩子的美好祝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那么是什么让孩子在吃饭上遇到困难呢?


众所周知,为了生命的存续而懂得摄入食物,可以说是所有生物的第一本能。当今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已不再匮乏,孩子自呱呱落地起,进食已经超越了维持生命的基本意义,更多的是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与期盼。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除非个别孩子先天因素或胚胎期的器质伤害,孩子不爱吃饭,不是食物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出了问题。



当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大多数妈妈都会细致的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需要去喂养。婴儿用哭声表达饥饿,妈妈就会及时的来喂奶,当孩子吃饱了,他们就会停止吸允乳头或奶嘴,满足的睡去或者高兴地吚吚呀呀与妈妈交流,这时候,对婴儿和母亲来讲,是一个很愉悦的过程,爱和满足在亲子之间流动,孩子因获得母亲及时的满足而感受到被爱。


当孩子渐渐长大,身体机能也越来越成熟,他们就被要求去建立一个符合生物学和社会世俗的进餐模式,多数时候,妈妈会根据孩子的消化能力和营养科学去设计孩子的进餐时间和食物清单,而孩子对食物的需要和对进餐时机的控制权容易被视而不见,一场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常上演在家庭的餐桌上和亲子之间。场景多见如此:孩子正玩得高兴,妈妈叫孩子来吃饭,孩子仿佛没有听见,仍然专心的玩着,家长们会不停地催促、用各种利诱甚至强行把孩子带到餐桌旁……孩子刚开始只是仍然有小小的愿望,想要饿了才吃,想要玩儿够了才吃,想要吃自己喜欢的口味,但是当这些愿望一直不被大人所理解,遭遇了严重的遏制时,他的反抗就会变成更激烈或更隐蔽的形式,于是这样的场景出现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强烈的反抗,不肯坐到餐桌旁,妈妈便端着碗一直追在孩子的身后;或者孩子在吃饭非常缓慢,有时还把家长放到嘴里的饭吐出来,一顿饭要吃上数小时……


当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过长,孩子容易变得营养过剩或不良,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厌食症或贪食症。因为此时吃饭对孩子来讲,是在吞咽伴随着食物的愤怒与挫败,如果亲子双方都在品尝苦涩,又何偿能建立有质量的情感互动关系呢?


所以当我们觉得孩子吃饭成为一个问题时,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给了孩子体验饥饿与满足的权利?是否给了孩子信任去决定何时进食?是否尊重了孩子个人化的口味偏好?当孩子的这些感受被我们看见和理解,并给与尊重,让吃饭成为一个自然愉悦的过程,不因孩子吃得好而大肆表扬,也不因他们吃的不好而批评指责,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教育无小事,所有的教育困惑都并非孤立存在,所谓成长,应当以孩子拥有自由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而我们应懂得和孩子之间建立心心相印的情感联接为根本。我们或曾有这样的体验,那些由妈妈亲手烹制的食物,总有回味无穷的滋味,会一直萦绕于我们的舌尖之上;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进餐的温馨画面,总会带着温度陪伴我们穿越岁月沧桑,成为心中最美的风景。心灵之爱恒久远,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和滋养是榜样、接纳、尊重和信任,让孩子懂得拥有幸福的感知力。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