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活在主里 2017-08-25

      来源:辽宁日报

同学们有了委屈和压力时,就会找到老师和心理咨询师倾诉一番。

      “知心小屋”、“心情氧吧”、“心灵故乡”,这样一个又一个浪漫而温馨的词汇,其实是同学们给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室起的名字。有了委屈,有了压力,同学们就到心理咨询室和老师谈谈心,或者到宣泄室和玩具熊搏斗一番……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缓解,郁闷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走出门外,脸上又洋溢出喜悦的笑容!

      心理和生理就像鸟儿不可缺失的两只翅膀,身心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目前在锦州,城市的90%、农村近一半的学校建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室。

      今年8月28日,锦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当天,“锦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通仪式以及“导航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展”开展仪式同时举行,标志着锦州市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拟办的十件实事圆满完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社会化和网络化建设的轨道。

      令人心痛的一幕

      这是发生在高考考场的真实一幕:2005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锦州市某考场。当监考老师把第一科试卷发到考生手中时,一名女同学看着题目忽然胡言乱语起来,随即把自己的试卷撕得粉碎,又起身去撕打身边的一名女同学,试图把她的试卷也毁掉。

      有关人员立即把这名考生带离考场,送到锦州市康宁医院,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据了解,这名发病的女同学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有异常表现:焦虑、烦躁、情绪激动……然而这些明显的心理障碍症状却未引起身边人的重视,大家都认为要高考了,紧张是必然的。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思考:假如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强烈些,发现孩子有异常反应马上去医院或心理诊所进行咨询或治疗,孩子在考场发病的几率会不会减少?如果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到位,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保健能力,是不是就可以完全避免这类极端事情的发生?虽然在考场发作神经性疾病的学生在锦州市只发生一例,而在所有考生中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承受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折磨的学生还有多少?

      2005年,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协调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院组成专项调查组,对锦州市城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调查。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调查组的足迹遍布全市城乡。他们通过问卷调查、量表检测、座谈访谈、个案访问等形式,下发了测试量表和调查问卷1.5万份,被调查学生5000名。调查组还多次召开了由专家学者、心理教师、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学生及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研讨会,走访了全市6家心理健康专业机构以及康宁医院、工读学校、公安局、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形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关于锦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成长的烦恼

      锦州晨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李晨长期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和诊治,他曾接待过一位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这名中学生从小就跟父母严重不和,母亲极力贬低父亲家族的所作所为并寻求儿子的支持,结果形成了一个三角冲突。长此以往,孩子觉得在家中是个被忽视的人,逐渐迷恋上网,甚至旷课、拒绝上学。上中学时,孩子已看破“红尘”,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而感到无聊,不得不在网络上消磨时间。

      李晨接待的这名中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是当前较为典型的一种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锦州市对城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大规模调查得出了这样的基本结论:据对全市4897名学生的14691份有效量表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未成年人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或不健康心理倾向的问题比较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在个别方面有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是33.34%,其中小学生占25.85%;初中生占33.39%;高中生占40.78%(中学生平均37.13%)。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重度心理疾病)的比例是1.6%,其中小学生占1.85%,初中生占1.32%,高中生占1.65%。虽然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比例不大,但中学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5%的全国平均水平。

      关于这些成长的烦恼,归纳起来集中在这5个方面: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焦虑倾向、自责倾向。不健康心理也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根源。一份由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锦州市未成年人犯罪70人,2004年多达105人,一年中增长50%。其中多为故意伤害、抢劫、盗窃和流氓罪。大多数犯罪未成年人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是严重心理疾病患者。在对锦州市工读学校学生的一对一访谈中了解到,几乎百分之百的曾经结伙打架、伤害、抢劫的学生,都有比较严重的冲动、偏执、逆反等不健康心理倾向。

一位同学在宣泄室和玩具熊“搏斗”。

      “导航心灵”扬帆起航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锦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这篇调查报告引起了锦州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锦州市委主要领导对调查报告做了重要批示,调查报告也引起了中央、省等有关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上世纪末,美国兴起的一场名为“积极心理学”的学术运动,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众多的心理现象和问题。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锦州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推广。以“导航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思路探究”为题,锦州市组织力量系统研究,形成了近30篇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一时间,“关注孩子心灵成长”、“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教会孩子面对困难”成为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共同呼吁。

      锦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走上以人为本,预防、救治、关爱、发展“四位一体”和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员化的发展道路。锦州市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果断启动了以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品德,健全人格”为宗旨,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理论指导,以构筑“三大体系”、办好“十件实事”为支撑的“导航心灵――锦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程”。

      为了使“导航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深入人心、自成体系,推进十件实事的落实,锦州市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实施“导航心灵――锦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导航心灵――锦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做好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心理健康的软硬件建设和办好“十件实事”作了系统安排。

      2006年10月,锦州市成立了由20多个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各学校短时间内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